讀書筆記《心理營養:林文采博士的親子教育課》

愛畫畫的伊伊和媽媽 發佈 2022-07-12T13:42:29.387336+00:00

作者:林文采 伍娜(馬來西亞)1.缺乏自我認可的父母往往要通過孩子的表現來證明自己的水平!2.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麼叫『做自己的好父母』?

作者:林文采 伍娜(馬來西亞)


1.缺乏自我認可的父母往往要通過孩子的表現來證明自己的水平!

2.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麼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就是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當你遇到挫折時,是不是可以接納自己和安慰自己,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能不能堅持對自己說『不行』?」

3.我們與孩子之間先有關係,後有教育,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且不論究竟是誰幫誰)。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得到改善,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好起來,孩子會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

4.父母如果能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重視,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肯定、讚美和認同,用自身作為模範,教導孩子如何處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他就有能力發展自己的特長,活得快樂和自在,如同他們初始來到這個世界的狀態。

5.我們不能讓老人遷就孩子,讓孩子以為家裡最重要的那個人是他,因為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最重要。吃零食也是一樣,有的老人喜歡吃點兒甜食,你不能以「會讓孩子多吃甜食」為理由不讓他吃。

6.最好的媽媽是願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定,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如果媽媽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面對孩子。父母親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父母關係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

7.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麼在肯定和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孩子有自信,認為自己有價值,他就會有一個新的自我,並且明白「我是誰」,然後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

8.父母都習慣盯著孩子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卻忽視了孩子閃光的一面。

9.比較理想的是,孩子有優勢、最容易出色的部分,慢慢累積,將來可以將那個特質或長項用在工作中。而有缺點的部分,也慢慢學習,不讓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障礙。

10.樂天型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很好的親子關係。因為他最在乎的就是關係,如果關係不好,父母就別想教導他。能讓憂鬱型孩子把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基礎就是,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心理營養。這指的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面對冷靜型孩子,如果我們希望他哪個方面做得好,多在他那個方面做得好的時候認可他、表揚他就可以。只有通過正面肯定的方式,才會激發孩子積極行動的動力,讓他變得比較有力量,比較有行動力。

11.在大是大非的教導上,父母一定要通過自己榜樣的示範,為孩子注入健康的價值觀。

12.只有在家庭里,先養成「可以表達」的習慣,孩子才有可能在面對外面信任的朋友時,也嘗試表達感受。交朋友也是一樣,不要逼迫他交很多朋友,只是在時機合適的時候,鼓勵他嘗試和別人相處、交往,這樣孩子才會慢慢願意向更多人敞開心扉,擴大自己信任的人群。

13.所謂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對各種困難、問題時是安全的,可以從困難、問題中走過去。除了心理營養中提到的父母關係、媽媽穩定的情緒可以給孩子安全感,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培養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在生活里,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過度保護其實是在給孩子的安全感減分。

14.爸爸媽媽關係不好,孩子安全感就不夠。另外,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爸爸媽媽可以指出來,但態度要溫和,儘量不把成年人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對孩子的批評上去,指責他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總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就一定是我們需要做出調整的時候了。

15. 當孩子提出黏人的要求時,媽媽滿足他就好了。等他覺得安全了,內心裡會自然而然地生出一股力量,推動他去分離、獨立。

16.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17.現在的男孩子之所以缺乏男子氣,原因在於,他們跟媽媽的關係太好,跟爸爸的關係不怎麼樣。他們很少跟父親聯結,很少得到父親的肯定,加上媽媽的過度保護,總提醒他有危險,都使男孩們變得比較退縮。

18.切忌三個「不要」:一是不要傷孩子自尊,講「你很懶」「你很笨」這類貶低人格的話。二是不要在公共場合讓孩子覺得羞恥。三是媽媽自己不要太焦慮。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可以做到儘量溫和,儘量不用過於激烈的情緒和言辭。

19、父母千萬不要指望讓孩子迴避競爭,也不要教導孩子別去和別人競爭,最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都要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競爭。

20.當一個人在長期不安全的情況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話告訴別人,但又希望別人明白,就會常常這樣講相反的話。孩子有太多憤怒,這是典型的、內在充滿一大堆情緒的表現。孩子這樣,我懷疑家裡出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十之八九,父母對他的養育方法有問題,對孩子比較凶,比如說話的聲音大、喜歡對孩子喊叫、擰孩子的耳朵之類……

21.孩子的負面情緒到來之後,媽媽要做兩件事情:1)用簡單的幾句話認可他的情緒,「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傷心啊!」,但是不要告訴孩子或者讓他感覺到他的行為都是對的。2)等孩子安靜下來之後教他處理:你要怎麼辦?怎樣解決那些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

22.他做錯事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做對事情或做錯事情的時候,當他做錯事情時,我也接納他這個人,不會因為做錯,而給他負面評價。

23.無條件接納的基礎是信任孩子,無條件接納的通道是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或情緒。接納,不等於什麼都不能做,兩者之間,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關係。比如一個接納孩子害羞的媽媽,可能之後幫孩子克服害羞。而一個事後什麼都沒有做的媽媽,有可能並沒有接納孩子。

24.孩子不管是哪種個性,哪種先天氣質,只要它沒有發展到帶來不良後果(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破壞環境),就不需要我們過度干預。我們要學習的是接納。接納的意義在於,孩子只有在我們接納的態度里才會感覺安全。他只有感覺安全,才能探索、學習、進步。

25.擔心孩子因為不夠主動而喪失競爭力的父母,往往自己也比較退縮。對孩子這個問題過於憂慮其實反射出他們對自己生存狀況的焦慮。現在很多孩子被貼上膽小、退縮的標籤,是因為成人世界的競爭性過強,造成我們太過焦慮,生怕孩子吃虧,怕孩子因為讓步輸掉自己的競爭力。也可以說,這是攀比的心態造成的。一個越不喜歡自己的父母,他罵的孩子也越多,因為他全都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26.易還是難,因為我們的「認為」和孩子的「認為」是不同的。我們幫忙的方式是,給孩子做示範,告訴他這樣這樣,然後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試。或者,一個遊戲中確實有很難過去的關卡,我們幫他過關。

27.現在很多孩子被貼上膽小、退縮的標籤,是因為成人世界的競爭性過強,造成我們太過焦慮,生怕孩子吃虧,怕孩子因為讓步輸掉自己的競爭力。

28.關於專注力的培養,任何年齡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只要孩子的心理營養足夠,專注力自然會好。不過,孩子專注的對象一定是自己喜歡、有興趣的事情,能夠這樣就足夠了,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花費專注力。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依然是毛毛躁躁、注意力無法集中,那並不是沒有培養的原因,而是負面情緒過多,影響了孩子天然的專注。

29.爸爸媽媽的夫妻關係有問題,或者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太急躁、太高壓、太控制,最容易讓孩子累積情緒。當孩子內在情緒太滿、無法處理時,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或者用偏差行為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哪怕是負面關注)。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她做了不好的事情時,忽略她,當她「不小心」有了好行為的時候,告訴她好在哪裡。

30.和孩子相處的原則仍然是,能滿足的就開開心心滿足(比如給他挑衣服),不該滿足的也溫和堅決地拒絕(比如不可以吃冰箱裡的東西.

31.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媽媽也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對別人說「孩子小氣」之類的話。如果你認為給別人一個解釋比較有禮貌,那麼簡單說「他還沒有準備好」就行了。

32.孩子犯錯後,隔離的辦法對2~12歲的孩子都非常有效。當孩子做了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行為,而且行為本身又比較嚴重的話,是可以用這個方法的。這是一種比較溫和的管教方法,目的就是讓她有警戒心,以後不再犯。不過,用這個方法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把孩子關在類似廁所這種密閉又黑暗的地方。第二,不要誤用、濫用。

33.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社會化、社交都不存在問題,只有一種孩子會出問題,就是情緒太多的孩子。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樣,人是跟著自己的生命本質去發展的,而原本所具備的生命力一定會提供足夠的能量,供他展現自己生命的本質。但如果情緒太多、內在干擾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會太多,這就意味著,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來學習、行動、跟人交往、調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34.當孩子表現出痛苦時,我們一定要出面處理。也就是說,當孩子有激烈的情緒表現時,表示他沒有辦法處理眼前的局面,那么爸爸媽媽就應該教導孩子處理,比如表達自己的不滿意,大聲告訴對方「不可以」「我不喜歡」。

35.一個孩子是否弱勢,跟對方的強勢是沒有關係的。有自信的孩子,即使在強勢孩子面前也不會表現得很弱勢,而且,自己吃點虧,讓別人占點便宜,並不表示這個孩子就處於弱勢。

36.一個孩子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在群體中,和他的自信程度有關,和交什麼朋友無關。所以,如果孩子自信心不夠,要做功課的是爸爸媽媽。我們能不能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肯定他?我們能不能找到孩子身上值得欣賞的優點?

37.心智正常的孩子絕不會變成孤僻的孩子,因為人的天性就渴望與人聯結。內向的孩子不能像外向的孩子一樣跟很多人交朋友,但他一定不會一個朋友都不交。能夠跟隨別人的孩子,群體性一定特別好。這可是孩子有良好社交行為的重要基礎。

38.暴打絕對不是教育的行為,而是因為媽媽積累了很多情緒,借孩子不聽話這個機會來發泄。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向孩子道歉:「雖然你做錯了,但媽媽的處理方式也是錯的。」

39.如果時間有限,覺得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那麼,在有限的時間裡,媽媽就不要再做其他事情,而要花時間和孩子溝通,待在一起,抱抱,玩玩,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比學東西重要得多。

40.要分辨你是在拿孩子出氣,還是在管教他,非常容易。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情時,你發現自己怒不可遏,氣一下子就衝上來,完全不可控制,而且持續時間長,也就是說,你教訓孩子不是一下兩下就結束的話,就說明一定是累積了情緒。但如果只是管教,你看到一個錯誤時也會生氣,但幾秒鐘就過去了,沒有失控。你不但知道自己生氣了,而且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你該怎麼處理。

41.轉化不良情緒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用文字的方法,包括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你可以找朋友聊天,可以寫博客或日記,也可以隨便亂畫,每天畫一張,這都能幫助撫平你的情緒。二是把情緒變成動能,比如運動、逛街,左看看右看看。三是把情緒變成聲能,比如唱歌。

42.我們教孩子善良的同時,一定要教孩子靈巧。否則,這樣的善良一定會被人利用,也不會持續下去。當我們做善良的事情時,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力聯結!那一刻,我應該是快樂的,否則的話,它可能不叫善良,它也許叫軟弱、叫討好、叫遷就、叫忍受。

43.時間有限,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時間拿來做什麼。不要認為「我一定要親手做飯給孩子吃」,這可不如你跟孩子說話、唱歌來得重要。也就是說,多做那些和孩子直接接觸的陪伴,間接接觸的事情交給別人。只要保證高質量的陪伴時間,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會受太大影響。時間太少,給了工作,給了孩子,就沒法給「我」。這不行,時間久了媽媽會有很多情緒,情緒的累積反過來會影響孩子和工作。所以即使是那些工作特別忙的媽媽,都不要忘記一星期最少給自己兩三個小時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做媽媽的人,一定要有一點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這會讓媽媽變得很有力量。媽媽不能持續不斷地一直給別人付出,她也要照顧自己。

44.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遊戲,在遊戲、玩耍的過程中,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喜歡我」,從而獲得價值感的認同。而這個過程中,媽媽也需要承擔起為他們創造溝通機會甚至擔任橋樑的角色。爸爸需要堅持一些管教的原則,因為最好的管教態度是:溫和而堅持。孩子跟爸爸和媽媽在一起的方式是不同的,跟爸爸的方法是「乖」,跟媽媽的方法是「黏。

媽媽不用太擔心,一般孩子到了四五歲就會開始找爸爸。因為通常爸爸都比較活潑、愛玩,四五歲的孩子對玩伴有了更多需求時,自然會想到爸爸。另外,媽媽也要提醒爸爸,尤其在孩子找他的這個階段,要多給孩子肯定、讚美、認同,這是孩子一生自信的源泉。

45. 當媽媽沒有辦法,沒有能力,只能讓老人來幫忙養孩子時,必須準備好的態度是:全部聽老人的,一切以老人為主;要不然你就自己養,可以不必理會別人的意見。

46.每個孩子選擇的第一個「重要他人」都是媽媽,當孩子「意外」地選擇其他「重要他人」時,那麼,一定是另外那個人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更多。只要有時間、有機會,我就多在孩子旁邊陪著。而如果有人愛我的孩子,我會在心裡感激那個人,感謝她給了我孩子多一份的愛,讓我沒在身邊時,孩子也有一個很愛他的人陪伴著。

47.媽媽把孩子交給老人的時候就應該想到,老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她不可能為了照顧一個孩子,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如果我們真的對老人感恩,最大的感恩就是接納,老人是不可能完全滿足媽媽的要求的。其實想一想,如果我們自己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又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每分鐘都好心情、好精力呢?對3歲以內的寶寶來說,養育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溫和、有耐心,不要溺愛,其他都是次要的。

48.我們判斷孩子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三方面:是否快樂?行為有沒有偏差?跟他人是否可以正常互動?

49.無論什麼時候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父母親在生活里的示範都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勤奮、負責任工作的爸爸媽媽,永遠不用教導孩子勤勞,孩子從小每天看到的事情,都會對他有耳濡目染的影響。

50.孩子不會做父母講的,只會做父母做的。因為,用嘴巴講的道理,來自頭腦,它只會進到孩子的頭腦里,而進不到心裡,成為不了生命力的一部分。但如果父母親用心,用身體去做,它就會進到孩子心裡。當他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他的身體,他的心會自然而然地照做。

51.生活中有些事情必須讓它趕緊完成,那麼唯一能幫孩子養成快一點習慣的就是:鼓勵。當他很快完成一件事情時,對他說:「你做得真快」,或者,「你這麼快就做完了,給媽媽幫了很大的忙」。只有當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已經足夠好,很被父母看重,他才能肯定自己。而這個肯定代表父母的欣賞、喜歡和愛,有了這些東西,有了對自己發自內心的肯定和欣賞,他才能真正去欣賞別人。自我感覺良好時,別人怎麼好都無所謂,不會引發嫉妒心;但自我感覺糟糕時,一看到別人好就焦慮甚至嫉妒。所以,一個人能否真誠地欣賞、讚賞別人,基本上是他對自己有沒有足夠肯定的風向標。

52.媽媽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是,不管孩子說什麼都接受,並且告訴孩子,不管你怎樣說,媽媽都知道你是愛媽媽的。

53.一般健康正常的孩子,我們完全可以從現在開始,從家裡開始就教導他恰當的社會規範。也就是說,任何在社會規範里屬於破壞性的行為,我們都不應允許。

54.不管是聽覺、視覺還是觸覺特別敏感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讓他正常地接觸生活情境的常態,而不是為他創造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家人擔心越多,他吃得越少,他吃得越少,家人就越擔心,慢慢進入惡性循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