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領導力智庫 發佈 2022-07-12T14:06:50.396186+00:00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麼?金錢?地位?NO! NO! NO!金錢和地位的確可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但這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差距,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說話的水平。《莊子·秋水》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麼?

金錢?地位?

NO! NO! NO!

金錢和地位的確可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但這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差距,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說話的水平。

《莊子·秋水》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在生活,總有這麼一種人,不管你和他說什麼,他張口就會否定你,跟你唱反調,你說雞,他說鴨,你說往東走,他偏偏要往西走。

為什麼有些人會經常反駁,聽不懂別人的話呢?

首先,這類人沒有群體思維。就像別人問你就職的公司是幹啥的,除自己崗位之外,另外的任何一個崗位,究竟具體做些什麼,有些人根本說不清。

其次,他們的認知半徑太小。認知半徑是由我們懂得知識構成的,認知半徑不同,就會導致我們對事務的理解會不一樣,而理解不同,就會有所謂的思維差異,或者眼界的高低不同,就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麼大,當你遇上一直固執的青蛙,你說外面的天無邊無際,就算說的天花亂墜,在它的認知里,你就是胡說八道。

所以很多時候,跟這種人溝通就像在對牛彈琴。更準確地說,這些人不是理解不來你說的意思,而是理解有差異。因為一件事說出來或做出來,一定會給人一種表象,這種表象就是他自己的理解。

其實,這種溝通無關對錯,本質上是認知的差異。認知水平不同,說話的水平自然也不同。

遇到認知層次不同的人,也不必糾結,大家的天空本就不一樣,你既然了解他的天空,就用他的方式溝通,溝通不了,也無傷大雅,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

《易經》裡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禍從口出,說話太過隨意,就容易招致無妄之災。

一個人的性格命運,其實都藏在了自己的嘴巴里。

會說話,可以體現你做人的尺度,決定你的運氣,是最頂級的修養!


一、說話的分寸,體現你做人的尺度

賈平凹有一個朋友,說話結巴,說句話用大半天的工夫。

有一次,朋友被人問路,恰巧對方也是結巴,說話也不利索,結果朋友沉默不語。

後來,賈平凹問朋友,當時為何不說話,朋友說:「他也說話結巴,我要回應了,對方肯定認為我是在戲弄他。」

朋友推己及人,這種體諒和周到,讓賈平凹感動。

賈平凹的朋友因為心裡裝著別人,才能夠做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知道如果自己跟他說,會給對方難堪,所以選擇了沉默不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驕傲與自尊,有自己的特點與個性,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拿別人的短處開玩笑,就是在揭別人的傷疤。雖然說在日常生活中,開玩笑是最普通的事情,開玩笑的目的也是為了調節氣氛,但如果不懂玩笑的尺度,就會無意間傷害到別人,失去一個朋友。

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這種玩笑不叫做幽默,而是一種譁眾取寵。

古語說「過猶不及」,中國人很講究一個「度」,這個「度」就是分寸。

說話留餘地,講分寸,並非圓滑、世故,而是與人交往時,本就要尊重他人,顧及他人感受。

有這樣一則笑話:

有一個人宴請賓客,時間已過,客人還沒到齊。

情急之下,主人脫口而出:「該來的怎麼還不來?」

聽到這話,便有一些客人多心,以為自己不受歡迎,就藉故離開。

主人很是疑惑,一臉無奈地說:「不該走的,怎麼又走了?」

這時候,剩下的客人心想:「這麼說,我們才是該走的人?」

因為主人的這兩句話,客人們一氣之下都跑掉了,一個也不留。

主人的話雖然是玩笑,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同樣的情況,若是考慮不周全的情況下,容易「好心辦壞事」。不僅得罪其他人,還讓有損自己的聲譽,正所謂「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說出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當覆水難收時,只有後悔莫及。

《菜根譚》中有云:「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說話需要知道分寸,做事需要知道進退。這樣的人,與別人初識時,會讓別人感到愉悅,哪怕久處,也不會厭煩。這也是為何有的人一開口,能讓人如沐春風,而有的人卻會讓人如芒在背,如鯁在喉。

說話是人的本能,但說話的分寸,是你做人的尺度。

二、說話的語氣,決定你的運氣

《增廣賢文》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句同情理解的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如同一把利劍,可以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會感到陣陣的嚴寒。

其實,說話的語氣,會暴露一個人的內心,也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如果你是一個口無遮攔,經常惡語相向的人,只會讓人心生厭惡,而一個被人厭惡的人,運氣肯定會被影響。倘若你是一個溫文爾雅,說話如同春風拂過的人,會讓相處的人放下戒備,感受到溫暖。久而久之,運氣也會隨之而來。

生意場上有一句俗話,「做生意,三分靠做,七分靠說。」

在一家紅茶店裡,一位顧客叫來服務員大罵:

「看看你們的茶,倒點牛奶進去還會結塊!太劣質了!」

經理聽到,柔聲地對顧客說:「真對不起,請稍等,我馬上給您換一杯。」

沒一會兒,經理端著新的紅茶來到顧客面前,並輕聲說道:「我是不是能向您建議,茶中如果放了檸檬,再加牛奶的話就容易結塊哦。」

此時,顧客才知道,是因為自己將檸檬和牛奶一股腦加進了茶中,才導致了結塊。

顧客大為羞愧,但又因為經理的態度,給自己留了面子,之後就不斷介紹朋友來光顧這家茶館,茶館生意也越做越好。

經理好的語氣,不僅化解了矛盾,還給茶館帶來了生意,可謂是一舉兩得。

俗話說:「一言可以致福,一言可以招禍。」

溫和親切的語氣,常常與絕佳的運氣同頻共振,恰到好處的語氣無往而不勝。

《易經》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在生活中,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奉行低調謙恭的處世哲學,即便是成就斐然,也依舊虛懷若谷。在與人溝通中,不僅能容忍對方觀點的不同,不會急著去反駁,懂得尊重,而且能敞開心扉接納不同的意見,完善自己。

紅塵紛紛擾擾,但能做到以言守心,好運氣已在路上,風生水起亦不遠矣!


三、說話的藝術,是頂級的修養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給大家的印象是為人爽快,行事果斷,家裡的老祖宗雖然笑稱她為「潑皮破落戶」,但也對她頗為讚賞。

當初黛玉初入賈府,與賈府之人家的主人們會面時。有的人說林黛玉長得好,有的人說林黛玉命可憐。雖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看似親近,實際上讓黛玉尷尬。

王熙鳳一出場就不一樣了。

雖說是半途出場,但一看到林黛玉便說:

「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王熙鳳話音一落,滿屋子的人都笑了,包括黛玉,不僅嘴角上揚,而且臉也紅了。

這段話看似是在夸黛玉和老祖宗,實際上還誇了賈府的嫡親小姐們。

這般口才,也證明了為何王熙鳳能在賈府這一大家族中掌穩管家之權。

古語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齊景公喜歡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管一隻鳥,燭鄒不小心,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

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對齊景公說,燭鄒該殺,但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落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歷數其罪,共有三條:

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

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

第三,你死了不要緊,可是這件事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人會覺得,齊國國君把一隻鳥看得比人命還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聲譽嗎?

有此三條,燭鄒該殺。

齊景公聽完就笑了,說:趕快放人,我明白了。

會說話的晏子,三言兩語,輕鬆地化解了君臣矛盾。

說話,終歸需要一些技巧,直來直去縱然爽快,但有時候取得效果並不如意。

哲人桑塔亞納就說:「雄辯滔滔是民主的藝術,清談娓娓的藝術卻屬於貴族。」

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話,沒有說好過幾句話。

而會說話的人,不僅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又能讓人愉快地接受,把話說到人的心窩子裡,這樣的說話,才是最頂級的修養!

言語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可以因它而建功立業,也可以因它而自毀。無論何時,希望我們都能懂得:這一生,我們不必成為一個人人都喜歡的人,但可以努力去做真誠溫暖、有分寸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