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安倍經濟學」

二律背反的一燈如豆 發佈 2022-07-12T14:46:25.666986+00:00

安倍經濟學當然不是經濟學理論,它實際上是指2012年底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後,其內閣採取的經濟政策。

安倍經濟學當然不是經濟學理論,它實際上是指2012年底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後,其內閣採取的經濟政策。將經濟政策自封為經濟學,日本學界對此評價為「安倍二度當選首相後興奮過頭了」。

隨後,政要名字加經濟學成為一時風尚,以國際投行為代表的金融界馬屁精們頻頻喊出「XX經濟學」,來稱頌各國「英明睿智」的經濟政策,

雖然經濟政治不分家,但經濟學終究是一門研究經濟規律的客觀學科,如今經濟學變成政治玩物,經濟學附於政治的表現越來越露骨。「經濟學者們」不再探索社會的客觀規律,轉而集結起來為政府的各項政策搖旗吶喊,為政府的各種疏漏與錯誤推卸責任,馬屁精們扶搖直上成為經濟學界泰斗,劣幣驅逐良幣,經濟學終於脫離於社會理論,而日漸淪為權力的支持與吹捧工具。這是包括經濟、歷史、國際關係、政治學在內的社會學科共通的不幸,以至於有人產生錯覺,認為社會學科沒有科學,社會沒有客觀規律。

安倍經濟學其實就是奉行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以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2013年,安倍經濟學被逐步完善為三支箭:

(1)異次元金融緩和(異次元金融緩和)。

(2)靈活的財政政策(機動的な財政政策)。

(3)促進企業投資(企業投資を喚起する成長戦略)。

在後來官方的表述里,異次元金融緩和這一中二說法被修訂為大膽的金融政策。

拋去安倍內閣的文字遊戲,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其實是:

(1)無限貨幣擴張。

(2)無限財政擴張。

(3)促進投資。

安倍前兩支箭其實就是MMT(現代貨幣理論)的實踐,而這套理論隨便動腦筋想想知道是行不通的。而安倍經濟學拿整個日本做了一場實驗,告訴大家,確實行不通。第三點涉及農業、女性就業、醫療保障、國際貿易投資等領域改革。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期間日本投資仍然低迷。

2013年3月20日,黑田東彥出任日本央行行長,開啟質化兼量化寬鬆(QQE)。QQE這一新詞,其實就是指央行在資本市場隨意買買買,從債券到股票。最初黑田定下的每年購買額度為40萬億日元,至2014年10月,翻番至每年80萬億日元。大部分被用來購買國債,小部分被用來購買股票。

即便只拿出小部分購買股票,央行也買成了日本股市的最大股東,出現在每一個權重股前十大股東之列。日本央行是近5成日本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還是超過5家公司的最大股東。在全球範圍,如此出格的央行獨此一家。

日本央行以購買日元資產的方式進行資產負債表擴張,本質是一種脫錨發行貨幣的行為。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黃金、美元等儲備資產占比已經極小,主要為日元債券和股票,日元因此成為美元之外最大的無錨貨幣。令大部分經濟學者驚異的是,這種大範圍的貨幣脫錨未顯現明顯的不良後果。這對人民幣脫錨美元其實可以借鑑,一方面美元本身是個無錨貨幣,而美聯儲已經明顯放飛,使得美元本身非常不可靠,另一方面,信用貨幣體系本身,脫不脫錨無關核心。人民幣切不可學習日元那樣無錨發行,那意味著央行過大的、難以遏制的權力,將從整體上衝擊與損害經濟和經濟結構,正確的做法是錨定於黃金等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少的資產。

日本央行購買股票的表面效果立杆見影,2013年開始,日本股價一飛沖天。2013年當年,日經指數從約9000點衝到了逾16000點,2021年則一度站到3000點以上,距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上漲超過200%。

通常來說,股價上漲產生財富效益,股民覺得自己更為富有,產生更多消費。但這事在日本沒有發生,股票帳戶無論如何上漲,股民仍保持了消費克制,這個非常有日本特色。相比之下,中國股民要是股票賺錢,是要加菜的。

日本央行無限制印錢購買國債,日本財政獲得了花錢自由,這在安倍經濟學裡被粉飾為第二支箭「靈活的財政」。財政紀律當然立即渙散,即便日本政府的廉潔在全球數一數二,不明不白的支出仍不可避免,貪腐與利益輸送頗為明顯。舉例來說,東京奧運會成為史上最貴奧運會,總支出超過200億美元,為預算3倍,超過倫敦奧運會110.04億美元近一倍。奧運會期間,奧運村的紙板床成為全球熱點話題。

奧運村看似寒磣的紙板床採購價格高達15萬-25萬日元/套,按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約8800-14000元,引發全球關注。

2021年6月7日,日本奧委會會計部長森谷靖跳軌自殺。安倍經濟學實施期間,財會工作成為自殺高危工作,2018年3月,即有涉「森友學園」醜聞的近畿財務局基層職員自殺。「森友學園事件」中存在低價出讓國有土地和篡改檔案文件的舞弊問題,安倍晉三的妻子安倍昭惠被指牽涉其中。

安倍經濟學下,日本政府大手筆花錢,赤字自然巨大,債務水平迭創歷史新高。根據《經濟動力學》「4.6 經濟體系整體利潤的根本來源」,貨幣新增與政府債務增長,都將直接導致私人部門的淨盈餘,引起利潤增長。2013年,日本全產業稅後利潤增長達到了77.7%,與政府支出密切相關的製造業利潤增長達到94.6%,與之印證。

有趣的是,安倍經濟學對經濟的影響基本止步於此,企業巨大的利潤增長既沒有引起投資增長,也沒有分紅給股東,也沒有漲工資或者發放獎金給員工,而是化作企業存款,靜靜地趴在銀行戶頭裡。安倍政府花下去的大力氣,只換來的一些企業銀行帳戶數字的變化,與日本股市上漲也只是帶來證券帳戶的數字變化交相呼應。

由於政府支出成倍擴大,為了改善財政赤字,同時也為了強行拉高死水一般的通脹率,安倍政府提出上調消費稅率。安倍政府給出2014年4月消費稅率上調3%的時間表,促使企業與民眾在2013年和2014年前幾個月,趕在稅率上調前集中採購,包括設備等大型支出項目,還囤積了不少存貨,這帶來一陣久違的景氣。然而好景不長,4月消費稅提升之後,日本經濟旋即進入衰退狀態。日本經濟的觀察者們發現,安倍經濟學下,日本的工資水平仍然一動不動,而消費稅所引起的價格變動,直接被日本民眾以減少消費的方式抵消,日本家計簿的收支穩如泰山,哪怕股票暴漲也未能動搖。

2014年4月消費稅提高後,日本經濟再次冰凍,此後日本實際GDP連續兩個季度同比下降,顯示出安倍經濟學效果之短暫。

事實上,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2012年歐洲債務危機,日本經濟陷入低谷,那麼2013年日本經濟的短暫復甦,可能本就是低谷中的回彈而已,未必談得上安倍經濟學功勞。2014年一季度日本經濟的迴光返照,似乎也只是稅率提高前的搶購熱潮。

由於消費稅提高的副作用明顯,2014年下半年日本經濟疲軟,日本央行在2014年10月擴大異次元金融緩和,購買規模從每年40萬億擴大一倍至80萬億日元。當年11月,安倍內閣把消費稅進一步提高的時間表從2015年10月延期至2017年4月。由於所費巨大而成效甚微,安倍經濟學在國際上的熱度自此大減。

安倍經濟學一大任務目標,或者說20多年日本政府的共同目標,是提高通脹水平,具體而言是使通脹率達到2%。但是,只在消費稅提高的2014年以及日元大幅貶值的2015年實現了超過2%的通脹目標水平,到2016年通脹率即跌為0。

其實哪怕2014年與2015年的通脹水平,也說不清是真實物價上漲,還是僅僅消費稅和匯率波動在價格中的體現。日本國內消費品可分為直接進口和日本本地生產加工兩類,前者的價格隨匯率波動而變化,這在日元貶值時會上漲,這可能是2015年日本通脹的來源,而後者在近30年時間裡,幾乎從未調整,哪怕它們的原材料同樣依賴進口。

日元匯率在2010年一度達到80日元兌1美元的高位,而2015年一度貶值到124日元兌1美元,貶值超過50%,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由進口原材料製作的商品,如巧克力、咖啡等的售價卻能巋然不動,堪稱奇蹟。其中主要原因,一是日本商品價格自90年代就處於極高水平,廠商本身的毛利極高,可以部分吸收匯率引起的成本上升。二是經過90年代大規模破產,日本企業普遍已經是銀團控制下股份制企業,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他們本身對利潤變化並不敏感,匯率引起的利潤波動好的時候大家一起好、差的時候大家一起差,也不存在賞優罰劣,這導致日本企業基本大都缺乏靈動性,幾乎不會調整任何經營策略,更不會做價格調整這種「重大經營變革」。

安倍經濟學以來,企業利潤大增,卻既不用來投資,也不分紅,也不漲工資發獎金,也是這種僵化的體現。

日本企業主要按照年功序列給薪,做多少年拿多少薪水都有定數,這些表格大多已經30年沒有變化過了。要讓他們修改年功薪酬的表格,對日本人來說或許是件艱巨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吧。

於是,無論是匯率波動,還是安倍經濟學無限印錢花錢財政支出,這些波動全都被日本企業的利潤表吸收掉了,日本企業得以讓商品售價和工資水平固定不動。此外,工資不動,日本人支出就固定住了,如果物價上漲,日本人就會減少消費數量來保持支出,影響商品銷售,所以日本企業既無動力也無膽量漲價,通脹率與工資就這樣相互鉗制,牢牢鎖定。

日本的價格體系僵化到了什麼程度呢?2016年日本棒冰「ガリガリ君」25年來首次漲價10日元 (約合人民幣0.6元),棒冰廠經理和員工登報發新聞集體鞠躬道歉。

日本經濟像是陷入到巨大慣性中,隔絕了變化,也喪失了活力。

2015年9月,安倍經濟學頹勢已顯的情況下,安倍內閣提出了「新三支箭」:

(1)產生希望的強大經濟(希望を生み出す強い経済)。目標是2020年GDP達到600萬億日元。

(2)支持育兒夢想(夢を紡ぐ子育て支援)。目標是把出生率提高到1.8。

(3)安心相連的社會保障(安心につながる社會保障)。以零「介護離職」為目標,即讓勞動力不再因為要照顧老人而被迫離職。

第二階段,安倍經濟學已經把政策目標與政策本身相混淆,而提出的目標相當寬泛和普適,其實就是經濟高速增長、育齡人口安心生養孩子、老人能到照顧,放在哪個國家其實都希望能這樣,但如何實現大家都沒有好辦法。

與第二支箭「支持育兒夢想」相關的事項中,產生了「森友學園醜聞」,給安倍經濟學蒙上又一重陰影。

2015年以後,日本經濟重又回到起起伏伏狀態,其隨後的經濟變動,與其說與安倍內閣的政策有關,不如說主要與日元匯率相聯繫,日元貶值,則經濟稍有起色,如2017年,日元升值,則經濟稍顯黯淡。但這些也只是數據上的變化,日本經濟實際,按照前面所說,依慣性運行,波瀾不興。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日本經貿領域受挫,政治醜聞頻發,日本朝局陷入動盪。8月28日安倍晉三因病宣布辭職,由官房長官菅義偉接任首相。一些日本政壇觀察者指出,這或許是安倍晉三暫避風頭的舉措,希望等到疫情造成的衝擊過去後,再出任首相職位。辭任首相後的安倍晉三仍以議員和清和會會長身份活躍於日本政壇。

2022年7月8日,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其由個人強力推行的安倍經濟學,可能會被部分擱置和減少。安倍晉三固然是90年代以來日本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但是對日本政局整體而言,如同陷入到巨大慣性而動彈不得的日本經濟和日本社會,難言會造成多大風浪。

安倍經濟學時期,日本經濟不盡如人意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否定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在如此野蠻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擴張下,總產出並沒有像凱恩斯主義學派聲稱的那樣,迎來大幅提高。事實上,日本表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僅僅因為國民習慣就可以完全失效。在其他國家,這些政策當然也會因為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部分或完全失效。

財政與貨幣政策雙擴張雙管齊下,日本政府仍不能讓通脹率上升,當然也不就能指望,今天美聯儲能夠僅僅依靠貨幣政策收縮,就遏制住通貨膨脹。事實上,《經濟動力學》一開始就強調了,價格的形成與變動這一問題的複雜性。

日本經濟其實是經濟學理論的寶藏,它可以用事實向人們表明,那些想當然的經濟理論可以錯得多麼離譜。

而宏觀經濟領域如今仍被凱恩斯主義者們盤踞,除了《經濟動力學》這樣的正確經濟學理論尚未被廣泛接受外,根本原因在於凱恩斯主義提供了權力插手經濟的理論依據,而官員們當然希望能夠以促進經濟增長的名義,愉快地印錢花錢。於是,權力的自我擴張,終於掩蓋了社會規律的發現,限制了社會理論的進步與發展。

安倍經濟學的實踐再次告訴世人,經濟的本質是人的活動,簡單粗暴地玩弄的貨幣或財政,哪怕力度再大,也只能短暫地扭曲經濟結構、害經濟健康、帶來一時的漂亮數據,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一國的經濟情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