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拜登在中東之行期間,不會就石油增產發表任何公開聲明

觀察者網 發佈 2022-07-15T23:30:24.162597+00:00

美國總統拜登任內首次中東之行,沙烏地阿拉伯是其中重要一站,雖然白宮此前拒絕承認,但拜登此訪「意在石油增產」,再明顯不過。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美國總統拜登任內首次中東之行,沙烏地阿拉伯是其中重要一站,雖然白宮此前拒絕承認,但拜登此訪「意在石油增產」,再明顯不過。不過,此前沙特官員已「潑冷水」——不打算增產石油幫助美國。

美媒彭博社當地時間7月15日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拜登本周離開中東時,不會就增加石油產量發表任何公開聲明。路透社15日則援引美國官員的話稱,美國也預計沙特不會立即增產石油,正關注「歐佩克+」(OPEC+)在8月3日下次會議上的具體決定。

此前,因「卡舒吉遇害案」,美沙兩國關係近幾年並不佳,拜登本人還曾針對沙特放出過「賤民之說」。對此,有專家就認為,考慮到拜登說出過的這些「惡言惡語」,沙特領導人在石油問題上不太可能會刻意幫助美國。

彭博社報導截圖

美媒:拜登此訪不會發表石油供應聲明

據報導,當地時間7月15日,拜登訪問沙特,討論有關能源供應、人權和安全合作等問題。而在能源危機持續困擾西方國家的背景下,拜登也不得不改變往日的「強硬態度」,敦促沙特這一海灣國家增產石油,幫助穩定高漲的油價。不過,從媒體報導出的消息看,情況並不樂觀。

彭博社援引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稱,美國和沙特的政府官員一直就能源問題保持密切聯繫,並將繼續就「歐佩克+」成員國的產量進行討論。不過,在結束中東之行時,拜登不會就增加石油產量發表任何公開聲明。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本周早些時候表示,拜登相信,他會與沙特以及其他海灣國家領導人,在確保該地區能源生產達到「可持續」水平方面取得進展。不過,沙利文並未承諾這一進展會「立竿見影」。

當地時間7月14日,耶路撒冷地區,正在以色列訪問的美國總統拜登與以總理拉皮德舉行了聯合記者會。圖自澎湃影像

路透社則援引一名美國官員的消息稱,美國預計沙特不會立即增產石油,正關注「歐佩克+」在8月3日下次會議上的具體決定。

「歐佩克+」組織由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和以俄羅斯為首的10個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在8月3日將召開的會議上,該組織將討論今年9月的生產政策。此前,「歐佩克+」已決定在7、8月份增產64.8萬桶/天。

事實上,有關是否增產石油,沙特方面在拜登還未抵達前,就已經「潑了冷水」。7月12日,《華爾街日報》援引沙特官員的話稱,如今沙特與俄羅斯的關係已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密切,沙特既不打算中斷與俄羅斯的聯繫,也沒有開採更多原油幫助美國政府應對能源危機的計劃。

專家:你要是沙特,聽到「賤民之說」咋想?

當前,俄烏衝突給全球油價帶來影響,美國再次需要沙特的石油,沙特領導人則曾在今年3月拒接拜登電話。不得已的拜登只能出訪沙特,但出發前就已引發不小的爭議,主要原因就是2018年發生的那起震驚世界的「卡舒吉遇害案」。

2018年,曾為《華盛頓郵報》撰寫過專欄文章的沙特記者卡舒吉遭肢解殺害,美方報告認為沙特王室以及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是事件的幕後主導者,動機則是對方為「不同政見者」。在2019年川普執政時期,拜登曾因此事誓言要讓沙特王室成為「賤民」。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美沙關係也一直處於低谷。

為了挽回一些顏面,拜登7月9日在《華盛頓郵報》上曾發表文章,解釋自己訪問沙特是為了穩定石油供給及穩定中東,而沙特對於實現這兩個目標都是至關重要。

7月15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指出,考慮到美沙關係的冷談以及對閒置產能的懷疑,專家預計沙特不會大幅增產石油。資產管理公司SPI的管理合伙人史蒂芬·英尼斯(Stephen Innes)說:「我認為沙特王儲不會刻意支持拜登,總統競選期間發表的都是一些持久性的言論,我不知道你聽到這些言論後該如何調整心態。」

資料圖: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 圖自澎湃影像

NBC稱,對於拜登政府而言,在今年11月關鍵的中期選舉之前,提高石油產量可能有助於降低油價,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

根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最新數據,6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1.3%,同比上漲9.1%,同比漲幅創下自1981年11月以來的新高。其中,汽油價格的漲幅遠超其他類別商品,環比上漲了11.2%,同比攀升高達59.9%,創自1980年3月以來的最大同比漲幅。

不過,雖然在石油增產上態度冷淡,但沙特還是給拜登來訪送上了「見面禮」。

當地時間7月15日,拜登前往訪問沙特的前幾個小時,沙特民用航空管理總局(GACA)在推特上發表聲明,宣布領空對所有合規民航開放。由於沙特此前的禁飛主要針對以色列,此舉顯然是為了向以色列開放其領空。而因拜登在此後僅幾個小時即將從以色列飛抵沙烏地阿拉伯,沙特此舉也被視為向美國示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