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奧抄襲中國傳統服飾卻稱「品牌標誌」?除了批評,還有許多事要做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07-16T16:56:48.572795+00:00

原來,有網友發現迪奧剛上市的服裝中有一款黑色裙裝,與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十分相似,但品牌的介紹里隻字未提與馬面裙的關係,而是稱其「標誌性的Dior廓形」。

昨天深夜,「迪奧抄襲」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首。這個曾因攝影師陳漫一張被認為充滿「刻板印象」的照片而遭遇國人吐槽的品牌,這一次又作了什麼「妖」?

原來,有網友發現迪奧剛上市的服裝中有一款黑色裙裝,與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十分相似,但品牌的介紹里隻字未提與馬面裙的關係,而是稱其「標誌性的Dior廓形」。這一情況引發諸多網友不滿,紛紛指責該品牌「抄襲」「文化挪用」「文化剽竊」。

據了解,這款引發爭議的裙裝來自迪奧品牌2022年的早秋系列,這款黑色長裙正面是一整塊平順的布料,兩側有細褶,腰間系帶。網友找到的走秀視頻也顯示,整塊布料與褶皺之間前後都有開衩處理,不僅外形與中國馬面裙高度相似,就連細節也十分雷同。還有網友表示已前往迪奧店面試穿,確定迪奧這條「新款」裙裝採用的是「前後裙門重疊」「前後開衩」「側邊打褶」等馬面裙細節。

引發爭議的裙子

據介紹,馬面裙是中國明清時期漢族女性主要裙裝樣式之一,一般前後共有里外四個裙門,穿著時四個裙門兩兩重合,裙側面打襉。該裙裝從正面看時狀似馬的面部而得名。儘管從裝飾到風格出現過一系列的變化,但馬面裙的基本結構一直存在並延續。

在當代中國的古裝影視劇中,有大量馬面裙的造型。如1987版《紅樓夢》中,女性角色就大量穿著馬面裙出場。而以清末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橘子紅了》,雖然服裝造型被許多人詬病「與歷史不符」,但仍可見「馬面」結構。如今粵港等地結婚時新娘穿著的嫁衣「鳳褂裙」,也依然可見馬面裙的痕跡。

1987版《紅樓夢》中的裙裝

有業內人士介紹,迪奧之所以稱該裙裝是品牌「標誌性廓形」,很有可能是品牌認為該設計收腰並放大裙擺的輪廓與品牌上小下大的「A字型」(A-Line)相符。在當代時裝史上,一般認為這樣的「A字型」服裝是由迪奧品牌的創始人克里斯蒂安·迪奧(Christian Dior)於1955年開創。二戰之後的歐洲百業蕭條,人們精神困頓,迪奧推出了一系列強調女性曲線的服裝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A字型」以纖細的腰部和渾圓的臀部曲線衝擊著當時人們的目光,成為該品牌的標誌廓形之一。

迪奧的「A字型」

事實上,包括迪奧在內的西方服裝品牌不是第一次使用中國元素,為何這一次「翻車」?

早在1997年,後來被人們稱為「海盜爺」的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成為迪奧首席設計師的第一場春夏高級定製時裝秀上,就出現了大量中國元素:狀若旗袍的長裙、大量編織流蘇裝飾……隨後當年的秋冬成衣秀上,他再接再厲推出了全系列的「中國風」:飾以珍珠的旗袍立領、中式刺繡花紋、雙魚紋樣的項鍊和耳環……模特們臉上的胭脂從臉頰抹到眼部。

在這場秀上,就有剪短的馬面裙與該品牌標誌性的收腰短上衣的設計。然而這兩場秀非但沒遭到中國網友的反感,甚至親切稱其為「海上花系列」,因為設計師直言靈感來源是好萊塢第一位華裔明星黃柳霜和昔日上海的「月份牌女郎」。此後在1998年秋冬的高級定製時裝秀上,迪奧再次推出了馬面裙結構的時裝,以明黃色為底,飾以深藍色滾邊,繡上了龍紋,卻搭配了誇張的苗族銀飾。

迪奧1997年的服裝上就有馬面裙元素

迪奧不是唯一使用馬面裙元素的西方品牌。另一品牌香奈兒的2010年早秋手工坊系列,就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為靈感的服裝,其中包括以品牌標誌性粗花呢面料製作的套裝搭配剪短的馬面裙。但該系列開宗明義,名字就叫「巴黎——上海」,就連走秀發布也是在上海完成的。

「網友們不是排斥西方品牌運用中國元素,相反無論是迪奧早年的秀還是香奈兒、普拉達等品牌的『中國風』設計,在大多數中國人心中都是正面的,因為面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從事服裝行業的祝先生認為,此次迪奧「翻車」最主要的原因,是使用了中國的傳統服裝元素卻絕口不提,反而變成了「品牌標誌」。

自當代時裝工業興起,「中國風」就一直是世界時尚潮流的重要元素。1977年,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就以中國為靈感設計了一整個系列。這位曾收藏了圓明園十二獸首中鼠首、兔首的設計師在這個系列中寄託了他對中國的想像:黑色對襟大衣中間繡上紅色補片,龍紋外套上掛著墜有流蘇的璧環。而2015年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年度展覽以「中國:鏡花水月」為主題,展出大量以中國元素為設計靈感的服裝,參觀人數逾81萬人次,列該館史上第6位。

然而無論是首批到訪中國的設計師之一的伊夫·聖·羅蘭,還是有王家衛參與的「中國:鏡花水月」展,以如今國人的目光去看,恐怕都難逃「東方主義」「強權凝視」的爭議。

在設計中國系列之後,伊夫·聖·羅蘭旋即推出一款名為「鴉片」的香水,在設計師看來代表著東方神秘想像的名字當即刺痛了海外華人的屈辱回憶,引發巨大爭議。與大多數採用透明玻璃瓶的香水不同,該款香水的瓶子採用了少見的紅色包裝,曾被人解讀靈感源自中國的鼻煙壺,實際上外形與日本的印籠一模一樣。

分不清亞洲各國似乎是許多西方品牌的共性。約翰·加利亞諾設計的「月份牌女郎」們,身著旗袍卻腳著短襪蹬著木屐,誇張的步態充滿了凝視與臆想。而香奈兒的「巴黎——上海」系列色調以銅鏽的藍綠色為主,甚至還有銅錢組合成的項鍊,男女模特頭頂70年代中國常見的綠色帽子。近年在網上被群嘲的一件繡上「香奈兒」三個中文大字的毛衣,也出自這一場秀。

香奈兒的「巴黎-上海」系列

「許多國際品牌充滿傲慢與偏見,他們不願正視真正的中國——無論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古國,還是一個開放富足的現代化大國。」在祝先生看來,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高,對文化平等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樣的爭議「只會越來越多」。

是國人過於敏感嗎?

類似的事情在國外可能反應可能更為激烈。在美國發展的巴貝多籍歌手蕾哈娜(Rihanna)曾舉辦過個人品牌的秀,因為白人女模特編了「髒辮」而引發爭議,因為在許多人看來這是獨屬於黑人的歷史和文化。美國名媛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曾將自己的塑形內衣品牌定名為「KIMONO」,在英語中有「和服」之意,因此引發大量日本人的抗議,最終卡戴珊宣布將為品牌改名。

在一些時尚行業從業者眼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跨界與碰撞,恰恰是創新的關鍵。過於強調文化認同,是否會阻礙創新的步伐?

祝先生同樣舉了迪奧的例子。約翰·加利亞諾在設計了許多「中國風」的服裝後,終於在2003年到訪中國,當年甚至把少林功夫請去做了迪奧走秀的開場,穿插各類雜技表演——然而在這一場顯然是以中國為靈感的設計中,再也未見立領、盤扣、流蘇、刺繡等「中國元素」,取而代之的是改變模特原本身材比例和五官結構的服裝與妝容。據說這是設計師從京劇獲得的靈感,在中國的傳統戲劇中,服裝和妝容竟然重塑了人的身材和長相以表達角色個性,這讓設計師驚嘆不已。「我們希望的創新,是創作者基於對不同文明的感受和認知,提煉碰撞出新的形象,而不是睥睨著拿來一些陳舊的元素簡單拼貼,更不是將還不為世人所熟悉的元素變成『品牌形象』。」

在迪奧不久前剛剛完成走秀、尚未上市的2023年早春系列中,許多人一眼便看出設計師的靈感來源與西班牙鬥牛有關。這正是不少反對者的理由:品牌普拉達曾多次設計形似旗袍的服裝,湯姆·福特(Tom Ford)任職品牌聖羅蘭時期曾直接以「龍袍」為靈感,為何沒人批評他們「抄襲」「文化挪用」?

鞏俐身著湯姆·福特為聖羅蘭設計的旗袍樣式服裝

除了在公開採訪中明確靈感來源於中國,這些中國元素也和西班牙鬥牛士們挺闊的肩部裝飾、刺繡的短上衣一樣,已是公認的「中國元素」。在許多網友看來,除了明確反對文化挪用之外,更要開足馬力文化輸出,通過文物展覽、影視劇、音樂、當代藝術等各種形式傳播中國文化的要素和形象,讓世人知道中國文化的傳統不止旗袍和刺繡,還有更多獨特、有趣並且可以沿用至今的好東西。

設計師陸先生曾參觀過「中國:鏡花水月」展,「不出意外」地充斥著立領、龍、瓷器與刺繡。「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抽象成現代的表達,形成更能為當代人所接受的東西?我們自己都不去總結、提煉、創新,又如何批評其他人的刻板印象?」在他看來,此番被批評的迪奧恰恰為從業者上了一課,「如何把傳統現代化,在共性的文化中融入自己的個性,這是我們需要立即做的功課。」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簡工博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竹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