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水軍」頑疾還須法治震懾

呂梁政法 發佈 2022-07-19T06:05:27.677056+00:00

近日,公安部開展為期6個月的依法打擊整治「網絡水軍」專項工作,引發輿論熱議。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水軍」問題具有頑固性,且隨著技術發展,治理難度與日俱增。


近日,公安部開展為期6個月的依法打擊整治「網絡水軍」專項工作,引發輿論熱議。近年來,有關部門持續對「網絡水軍」相關違法犯罪依法開展偵查打擊,「網絡水軍」犯罪空間已被全面擠壓。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水軍」問題具有頑固性,且隨著技術發展,治理難度與日俱增。輿論期待發揮法治對「網絡水軍」的震懾力,多環節強化對「網絡水軍」的治理。

輿論指出,近年來「網絡水軍」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相關違法犯罪活動仍屢禁不止。

目前,「網絡水軍」主要活躍於三類領域,一是通過發布違法有害信息「造熱點」「蹭熱點」,意圖操控或擾亂網上輿論;二是利用炒作負面信息實施敲詐勒索,侵害群眾合法權益;三是非法提供有償刪帖和刷量控評炒作服務,破壞市場經濟和社會管理秩序。《光明日報》報導稱,「網絡水軍」動輒顛倒黑白,微觀來看動搖網絡平台公信,損害網民切身利益;宏觀來看危害網絡生態和市場經濟秩序,甚至可能威脅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對其展開整治極有必要。《法治日報》評論稱,近年來,「網絡水軍」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網絡生態日益向好。然而,因受「流量經濟」「粉絲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網絡水軍」相關違法犯罪活動仍屢禁不止,灰色產業鏈難以徹底斬斷。

輿論認為,法律界定模糊、治理難度增加等是「網絡水軍」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灰色行為缺乏明確法律界定。《光明日報》評論稱,對於「網絡水軍」的敲詐勒索、侮辱誹謗等行為,現有法律可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和支撐。但部分「網絡水軍」及其行為與正常營銷行為相類似,處於灰色地帶。由於法律界定的模糊甚至空白,此類行為存在難以界定和管理的困境。二是「網絡水軍」具有範圍廣、隱蔽性強等新特徵。《海南日報》評論稱,非法「水軍」活動客觀上點多、線長、面廣,向著網絡活動和網絡經濟的方方面面滲透,總量較為龐大。此外,不法分子為逃避打擊,手段趨向隱蔽、技術更為複雜、形式更趨多樣,給治理監管帶來了新挑戰。三是暴利誘惑下,不法分子仍存僥倖心理。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流量經濟」「粉絲經濟」等背景下,相關行為有巨大的利益可圖。同時,部分不法分子未認識到「水軍」行為的違法性,或存在僥倖心理。在暴利驅使下,不法分子企圖利用網際網路的分散性、匿名性特點,無視違法成本,選擇鋌而走險。

輿論呼籲,加速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對「網絡水軍」釜底抽薪。

一是落實法律法規,明確界定相關內容。央廣網評論稱,為實現對「網絡水軍」的標本兼治,必須加速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建設,既要落實網絡安全法、《網際網路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已有規定,也要推進對灰色地帶的「網絡水軍」的理論界定,敲掉相關法律條文中的模糊濾鏡,讓網絡空間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二是利用技術創新執法機制。《海南日報》評論稱,針對「網絡水軍」範圍廣、隱蔽性強等新特徵,可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移動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力量,以技術輔助進行固定證據等執法工作,從而對網絡水軍等亂象實現精準打擊。

三是做好普法工作,提高網民法治意識。人民網評論稱,有關部門可加強普法工作,普及「網絡水軍」表現形式及法律後果,提高網民的法治意識與網絡道德修養。同時,有關部門可適時發布典型案例,做好警示、釋法與引導,震懾相關人員,打消不法分子的僥倖心理。

四是壓實平台責任,強化平台安全保障義務。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要強化平台的安全保障義務,督促平台定時清理缺乏真實身份認證的虛假帳號。若平台未能盡監管與清理義務,應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可鼓勵支持網際網路企業和平台完善誠信規範與機制,正向推動治理。

圖源網絡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ID:fzwyqzx)

識別下方二維碼

舉報涉黑涉惡違法犯罪線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