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圍困邕州(南寧文史錄39)

歷史梳順工 發佈 2022-07-19T09:08:19.030781+00:00

石達開威望甚高,深得軍民愛戴和擁護,引起了天王的猜忌,於是封兩個草包哥哥為王,掌握實權,處處掣肘翼王石達開。

1859年,太平天國發生嚴重內訌,天王洪秀全急請石達開回京主持朝政。石達開威望甚高,深得軍民愛戴和擁護,引起了天王的猜忌,於是封兩個草包哥哥為王,掌握實權,處處掣肘翼王石達開。石達開眼見楊秀清、韋昌輝先例,為求自保,不得已率領自己部下將士,離京出走,轉戰於南方各地。


當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重入廣西後,曾占領了桂北重鎮慶遠府(今宜州)等地,在短短几個月之間,太平軍人數增加迅猛。而那一帶本是貧瘠之地,造成了給養困難,再加上廣西地方團練的不斷襲擾、清軍的不斷瘋狂圍剿,石達開不得已,只能於1860年4月撤出宜州,向南寧方向發展。

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石達開當年率軍打出廣西時,絕大多數都是廣西人,作戰力非常強悍,而此番回師廣西,舊部人馬早已大多戰死,如今二十餘萬人馬中,大多兵士都是三江兩湖人,他們對廣西地理不熟、語言不通,自跟隨翼王石達開離京出走以來,屢屢受挫,軍心浮動,內訌不止,而主帥石達開不但未能迅速決斷髮展方向,倒反萌生歸隱山林之意,深感前途無望。恰好此時傳來天京方面忠王李秀成與英王陳玉成默契配合,攻破了江南大營,占領杭州常州蘇州等富遮之地。將士們大多希望翼王在廣西招足兵力後,重回天朝建功立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石達開和洪秀全共事十餘年,深知其為人,所以堅決不同意重返天京。但眾意難違,石達開只能面對追隨自己多年的左膀右臂朱衣點、彭大順等仰天長嘆:

「人各有志,不能強留,想走就走吧,到了天朝,不忘努力殺敵,並為我問侯京中同胞,說我石達開還是天朝的人,是能打出廣西的。」


朱衣點、彭大順這次從賓州(今賓陽)帶走的人馬接近二十萬之眾,石達開手下剩下的主要就是賴裕新一支軍隊幾萬人了!

1860年7月,賴裕新率領太平軍兩萬餘人從上林、武鳴分三路向南寧進攻。南寧是南方重鎮,若是能夠攻打下來,不管對於糧草的補給、兵士的補充休整訓練、士氣的提升等等都會有極大的好處。

太平軍軍紀嚴明,一路秋豪無犯,深受沿路居民的感佩。邕江南岸平西村的老百姓甚至敲鑼打鼓,開船到青秀山腳下迎接太平軍。當時負責守衛南寧的武官是左江道吳德徽,手下不過只有三個營清兵,面對著兩萬餘人的太平軍,心裡非常恐慌,在太平軍還沒有開始攻城之前,就已悄悄的逃跑到江南淡村躲避去了。

賴裕新先是讓馬隊衝擊,但官兵據險而守,鎩羽而歸。接著又在東門外的下廓街(即臨江街)、西門外的鞏閣樓(今解放路)兩個地方深挖地道,想炸開城牆蜂擁而進,但天不遂人意,地道挖好了,卻連續多天下大雨,挖好的地道為洪水所浸泡,所以太平軍以炸藥破城的計劃泡湯了。本來可以用大炮轟炸,但顧慮到南寧城池狹小、人口密度大,為了不傷及平民百姓,所以只能採取圍困南寧的辦法。


太平軍圍困南寧城達到一個多月,糧食不繼,而逃到江南淡村的吳德徽見太平軍力不從心,於是召集各個地方團練騷擾太平軍,縱火焚燒營寨。賴裕新看看解圍清軍將至,奪城無望,只能無可奈何撤圍退往武鳴。

後來,石達開在邕武一帶活動的天地會首領李青靛幫助之下,籌集了糧草後,便率領太平軍離開了南寧,向貴州、四川挺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