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理論改善家庭關係

成精的樹洞 發佈 2022-07-19T14:28:57.733410+00:00

在歷史上,無論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李白的《靜夜思》,無數文人墨客在眾多傳世經典中,都表達出了華夏子孫對於故鄉和家,那股濃得化不開的思念與歸屬感。在百家爭鳴,流派眾多的心理學中,僅有少數幾條定律是各家都認可的。這其中便包括了家庭對人一生幸福的影響。


在歷史上,無論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李白的《靜夜思》,無數文人墨客在眾多傳世經典中,都表達出了華夏子孫對於故鄉和家,那股濃得化不開的思念與歸屬感。

在百家爭鳴,流派眾多的心理學中,僅有少數幾條定律是各家都認可的。這其中便包括了家庭對人一生幸福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如何經營好家庭中的關係,說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也並不為過。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世界上既不可能找到兩個完全一樣的人,也必然不會出現兩個完全一樣的家庭。

由於在心理學中,對於家庭的研究牽涉太廣,在本文中,就讓我們大而化之地籠統了解一下幾個常見家庭問題的成因,與應對策略。

1)老人對成年子女的另一半並不滿意,可以說是社會上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如果處理不當,其結果往往是毀滅性的。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表達過這樣一種觀點,聰明的父母,如果對子女的另一半並不滿意。在結婚前可以用各種手段阻撓干涉,一旦木已成舟,就應該不遺餘力地一起往好的方向努力。

當樹洞精讀到這樣一種觀點的時候,深以為然。在許多不和的家庭關係中,長輩干涉小家庭的事務,最開始的原意是希望兒女能過得幸福。但在與小家庭長久的較勁中,往往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話語權的爭奪。猶如脫軌的列車向著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當這種糟糕的模式形成以後,想要改變,通常無法一蹴而就。即使能以良好溝通為基礎,使長輩找回本心。想要完全消弭過去的負面影響,也需要長久的努力。因此,如果想改變的話,現在永遠都是最好的時機。

相應的,作為長輩的朋友們,如果察覺到自身的問題,也應先以與晚輩建立良好溝通關係為基礎,徐徐圖之,切不可操之過急。

2)曾有人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任何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問題更加嚴重的監護人。雖然這一觀點在某種角度上看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樹洞精並不建議大家將這一觀點奉為圭臬。

任何孩子的成長過程都難免磕磕絆絆。即使最厲害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在養育自身子女的過程中,也難免犯錯。因此,當孩子出現任何問題時,家長切記不要有以下兩種心態:放任自流和過度自責。

放任自流自然不用多講,我們來看看過度自責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有位心理學老師這麼說過,當家長將孩子犯的一切錯誤,遭受的一切挫折都當作自己的責任時,那麼,家長的教育態度必然以遷就為主。強烈的自責情緒有可能蒙蔽家長的理智。從而有可能將孩子引向一條錯誤的道路。

在這裡不得不說,西方的教育觀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生。以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權為基準,將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家長的職責僅限於教會孩子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想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要素就是家長要明白,學習不光是孩子的任務,更是家長的任務。家長必須不斷地汲取更多的新知識與觀點,才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並能很好地應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問題。

孩子遇到棘手的問題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家長在不具備應對這些問題的專業知識時,僅憑藉自己過往的經驗去瞎折騰。這就好比是當孩子陷入沼澤時,家長還在邊上使勁攪動泥巴。最終結果只能讓孩子越陷越深。

3)說完,與長輩和孩子的溝通要領,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是家庭溝通中的重要一環。

積極心理學家洛薩達曾通過研究證明,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的反應比例為1比2.9。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遇到一件不開心的事情時,需要差不多三件同等刺激量的好事,才能消弭負面情緒。

後來經其他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個公式在親密關係中的比例為1比5。也就是當一件傷害感情的行為出現時,至少要有五件修復感情的行為才能彌補。

在日常夫妻關係中,最容易傷害對方的就是不經意間的話語。而這些話語之所以帶有攻擊性,往往是因為我們的過度包裝。

我們話語的本意,或許是在求得對方的安慰,希望得到幫助。但是由於心理預設的結果,很多時候,往往更傾向於以自我保護的形式表達出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當夫妻中的其中一方,從小便被各種批評否定。當伴侶稍微表現出一點質疑或埋怨時,就極易激發原生家庭所留下的創傷。導致自我防禦機制過於敏感,搶先對對方做出攻擊性的自衛行為。

樹洞精認為,在一段感情中,雙方都應該先弄清楚兩點。其一,對方的心理禁區在哪,有哪些創傷不能觸碰。其二,我們自身的心理禁區在哪,一旦對方無意觸碰到,我們將以什麼樣的手段控制自己。

在經典精神分析流派觀點中,每個人的過往經歷所留下的龐雜信息,組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潛意識。而基於潛意識,每個人的人格、認知模式、行為模式等,也應運而生。說句很有道理的廢話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過去的。

每個新建立的家庭誕生之初,它的底層結構往往已經搭建完成。這底層結構正是夫妻雙方各自原生家庭的模式延伸與融合。無論是青澀懵懂的感情還是深思熟慮地結合,人們在走到一起之前,必然有著各自十幾乃至幾十年的成長經歷。

一個新家庭的建立,往往意味著兩個人(乃至兩個原生家庭),帶著各自的過去重新組合,向未來邁進的過程。

樹洞精覺得在數以萬計的漢字中,應該找不到比家這個字更溫暖的漢字了。希望大家都能經營好自己的家庭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