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威尼斯商人到忽必烈信使的蛻變,聊一聊馬可·波羅歷險記的前夜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發佈 2022-07-20T02:48:26.679048+00:00

今天我們就踏上700多年前編制在亞歐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去看一看馬克·波羅是如何在用腳步丈量亞歐大陸的同時,由一名職業商人蛻變成為東西文明交流的使者…

寫在前面:「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名噪一時的辭職理由用在740多年前17歲的馬克·波羅身上同樣適用。今天我們就踏上700多年前編制在亞歐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去看一看馬克·波羅是如何在用腳步丈量亞歐大陸的同時,由一名職業商人蛻變成為東西文明交流的使者……

絲綢之路的復興為東西交流帶來無限可能

1206年春天的漠北草原或許還是白雪皚皚,草原各部首領齊聚斡難河源頭,正在舉行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忽里勒台,一致推選鐵木真為蒙古大漢,尊號為「成吉思汗」。

在其後的十幾年間,成吉思汗及其「黃金家族」建立了大蒙古國,不僅結束了漠北草原四分五裂、各自為戰的分裂局面,而且還將這種統一局勢推向東西南北四方,最終形成東起日本海、北至貝加爾湖、南到安南(今越南),西達東歐、黑海地區,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

如果說龐大帝國的建立是在蒙古草原鐵騎踐踏下實現的,而戰爭所帶來的殺戮、搶掠……則多少有些野蠻與殘忍一面,但積極的一面則是使得中斷幾個世紀的絲綢之路再次得以重獲生命。

蒙元帝國對亞歐大陸的掌控不僅使得中原經河西走廊到中亞的傳統商道變得暢通無阻,而且還衍生出多條由東歐到中原的商道。另外,隨著東亞大陸的政治中心由唐朝時長安(今西安)東移到元朝的大都(今北京),也拉長了東西交流的距離。

蒙元帝國對驛站的精心維護,吸引東西方商人往來

元朝成為亞歐大陸上主人後便以主人的姿態來經營,在絲綢之路沿途間隔30——50千米就設置驛站,而且驛站除了可以食宿外,還配備了馬、駱駝、船等不同類型的交通工具。

元朝統治者還發明一種具有今天護照功能的牌符,一種手掌大小的金質、銀質或木製的牌子。持牌符者,可以在蒙元帝國域內暢通無阻,平安旅行。在馬克·波羅遊記中記有: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

這樣的記載轉化為四個字就是:賓至如歸。或許有些誇張,但也反應出當時絲綢之路的便捷、安全與舒適。要不然精明出奇的威尼斯商人馬克·波羅斷然不會貿然向東走得那麼遠,待得那麼久。

有家不能回,不得已開啟了東方之旅

1254年馬克·波羅出生在商人世家,伯父老馬克·波羅、父親尼古拉·波羅和馬菲奧·波羅三兄弟都是從事海上貿易的,原本波羅三兄弟在君士坦丁堡做生意,後來轉到了克里米亞。在克里米亞波羅三兄弟的老馬克·波羅去世了。估計是波羅三兄弟手足情深,馬克·波羅的名字就是因為紀念伯父而來的。

波羅兄弟落腳克里米亞後,又轉戰到拔都的弟弟別兒哥治下的欽察汗國,聰明的威尼斯商人波羅兄弟在欽察汗國整得風生水起,而且還曾經向別兒哥進獻過寶貝,得到過別兒哥的賞賜。

照理說,波羅兄弟在欽察汗國賺的是盆滿缽滿,應該是衣錦回鄉、光耀門楣、安度晚年,若是按照正常劇情發展馬克·波羅充其量會子承父業,但當時國際形勢的驟變,使得波羅兄弟有家不能回。

事情是這樣的,1204年拉丁帝國在君士坦丁堡建國,名頭不小,但卻沒有贏得當地希臘人的佩服。而拜占庭帝國的殘餘力量也從未放棄反抗和鬥爭,重新糾集其各路人馬成立了小亞細亞帝國。1260年,小亞細亞帝國一舉收復了君士坦丁堡,宣告拜占庭復國。

復國的拜占庭使得地區形勢發展天翻地覆的變化,無形中關閉了波羅兄弟的回家之路。無奈的波羅兄弟選擇了從金帳汗國一路南下,準備經過高加索地區後再由地中海東岸乘船返回威尼斯。

計劃沒有變化快。正在歸家途中的波羅兄弟,因為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為了爭奪庫臘河下游的牧場而大動干戈,別兒哥和旭烈兀這對同時黃金家族後代的堂兄弟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這一戰別兒哥和旭烈兀各不相讓,幾個回合下來欽察汗國略勝一籌。惱羞成怒的旭烈兀則下令處死與欽察汗國有關係的人,而別兒哥也是以牙還牙。這就難為了想南下回家的波羅兄弟了,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轉向東方。

離家越來越遠的波羅兄弟一步三回頭地向東而行。或許是元政府對驛站經營有方,抑或因為波羅兄弟的意志堅定,波羅兄弟一路坎坷來到了中亞名城——不花剌(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

滑稽的歷史拐點,波羅兄弟成了忽必烈的座上客

有家不能回的菠蘿兄弟在不花剌城一待就待了三年之久,在不花剌城波羅兄弟再次遇到了一個重要轉折點。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因為爭奪底盤鬧得不可開交,但兩個漢國與其他漢國的關係還是不錯,尤其與占據東亞的忽必烈的中原蒙古帝國關係更好。

1265年旭烈兀派出使者去看望忽必烈,當使者行至不花剌時,竟然陰差陽錯地遇上了波羅兄弟。使者以為波羅兄弟長相奇特,就對波羅兄弟說:

大漢(忽必烈)未見過拉丁人,極願見之。君等如偕我輩往謁大漢,富貴可至。

不僅如此,作為蒙古帝國的公務人員旭烈兀的使者還保障,沿途吃得好、住得好。在權衡利弊後,波羅兄弟就踏上了繼續東行的旅途。

路上無話,波羅兄弟隨著旭烈兀的使者經一年的辛苦跋涉來到了忽必烈的帳下——汗八里(今天的北京,那是的忽必烈還沒有建立元朝)。旭烈兀的使者沒有欺騙波羅兄弟,已居汗位的忽必烈果然是熱情款待了波羅兄弟。走南闖北且經常與蒙古人打交道的菠蘿兄弟應該能夠通曉蒙古語,估計見識也不淺,對於忽必烈的提問是對答如流。

而隨著蒙古幾次西征,蒙古勢力也與盤踞在東歐腹地的基督教世界接觸不少。而羅馬教皇為了凸顯上帝之權威,竟然給蒙古帝國第三位大汗——孛兒只斤·貴由寫信恐嚇。而貴由汗則回信稱:你(教皇)本人,位居一切君主之首,應立即前來為我們服役並侍奉我們……

當然波羅兄弟並不知曉羅馬教皇與貴由汗之間書信往來互懟之事,或許忽必烈是出於對波羅兄弟對答如流,抑或是「一見鍾情」的信任,竟然想打算任命波羅兄弟作為使者出使羅馬教廷。

委以重任,作為忽必烈的信使重返威尼斯老家

說干就幹這或許就是蒙古草原部落直率的基因。打定主意的忽必烈將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而波羅兄弟或許是迫於忽必烈的威嚴,抑或是處於內心藉機回家「小算盤」的打算,異口同聲地回答:願奉大汗之命如奉本主之命無異。

忽必烈考慮問題還是很周到的,為了確保此次出使成功,派出了重臣——豁哈塔勒一同前往。忽必烈還希望他們順路去聖城耶路撒冷,從耶穌墓前的長明燈里取回點聖油以示紀念。

忽必烈給羅馬教皇信里的內容已經無從考證,但從波羅兄弟後來能夠帶著馬克·波羅再次開啟東方之旅來分析,信里內容應該與貴由汗的強硬截然不同。

波羅兄弟和豁哈塔勒收拾行裝,帶著忽必烈的信件和賜予的金牌,啟程前往歐洲。可惜的是豁哈塔勒可能是水土不服,途中得了重病。波羅兄弟只好讓其留下養病,兩人帶著忽必烈賜予的金牌繼續上路。

有著忽必烈賜予金牌的加持,一路上切如忽必烈所言「凡有所需,悉應供應」,但是因路途遙遠,經歷三年的長途跋涉,1269年4月,波羅兄弟來到了地中海東岸海港阿克。

劇情發展順利的話,波羅兄弟帶著忽必烈的信件去拜見羅馬教皇,可惜的是當時的羅馬教皇去世了。教廷告訴波羅兄弟要等到新教皇才能拜見。估計是波羅兄弟思家心切,於是二人不等了,乾脆先回到老家威尼斯。

闊別15年的波羅兄弟回到老家,尼古拉·波羅第一次見到了自己15歲的兒子——馬克·波羅,自己的妻子也不幸去世了。波羅兄弟在威尼斯老家苦苦地等待新教皇的產生,傻傻等了兩年後教皇依舊難產。堅守諾言的波羅兄弟決定不再等待,而是再次東行去向忽必烈復命。

或許是因為15歲的馬克·波羅沒人照顧,或許是為讓小波羅見見世面,這次東行波羅兄弟帶上了小馬克·波羅,於是就有我們所熟知的傳奇故事,有了我們熟知的《馬克·波羅遊記》……

最後小結

眾所周知,馬克·波羅是13世紀著名的旅行家。馬克·波羅所處的時代,正是蒙古帝國將唐宋以來已經支離破碎、時斷時續的絲綢之路連接起來的時代。當1275年夏,馬克·波羅結束漫長而充滿奉獻的旅行,與父親和叔叔抵達東亞政治中心大都時,他沒有想到會留居17年之久,更沒有想到自己的遊記出版200年後,會成為眾多探險者按圖索驥的寶典,在歐洲掀起了一場場尋找「東方」之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