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是怎樣一個人?

這事兒可真逗 發佈 2022-07-20T06:16:00.974722+00:00

墨索里尼父親是鐵匠,母親是教員。墨索里尼從小憎恨教會、軍隊、國王、法律、富人和有教養的人,反對一切權威的東西,一切他後來要捍衛的東西。

墨索里尼父親是鐵匠,母親是教員。父親給他起名叫做貝尼托,是為了紀念墨西哥反抗馬克西米連皇帝的領袖貝尼托-胡阿雷斯。墨索里尼從小憎恨教會、軍隊、國王、法律、富人和有教養的人,反對一切權威的東西,一切他後來要捍衛的東西。


他年輕時讀書狼吞虎咽,多半都是馬克思以前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書,如尼采和叔本華。


他當過鄉村教師,一戰也服了兵役,當了記者、社會主義鼓動家和組織者。


他演講的風格:生動有力、激動人心,不在意邏輯性和真實性,手勢有力有節奏,語句簡短,斷斷續續。常常來一個長長的戲劇性停頓,聲調陡然一變,狂呼猛喊,用旋風般的咒罵結束講話。


墨索里尼文化水平還是挺高的,能寫能講,會英語、法語和德語,還會拉小提琴。


但是因為是底層出身,舉止比較粗俗,與上流社會有些格格不入。比如剛當上總理的時候,在政府大樓上樓梯時,前面是一位義大利貴族慢慢地走,而老墨直接超過人家,說上樓梯要快才行。還有一次與英國高層一起吃飯,老墨一直盯著英國某貴族的老婆的一舉一動,說是好奇英國貴族的舉止,想看看什麼樣子。


他虛榮心挺重,他的辦公室布置了很多書籍,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讀書多。他的辦公桌上總備有決鬥用的手槍和馬刀,也為了嚇唬客人。


他好色, 精力很旺盛,搞過很多情婦,上班的時候也能在辦公室里各種搞。還有個英國情婦,寫了本與他的回憶錄,細節很詳細。


他在公眾面前是一個率領手下戰士衝破危險的領袖,但是他妻子常常埋怨,「你能使四千萬義大利人屈從,卻不能讓你的兒子聽你的話。」


1922年10月法西斯党進去羅馬時,墨索里尼是猶豫的,只是巴爾博跟他說「我們有你沒你都要去。」最後他留在米蘭,第二天國王讓他去磋商,他才坐了臥鋪進京。見了國王,他說「我剛從戰場回來,不得不打這一仗,幸好沒有流血。」


他奪得政權時39歲,失去一切的時候還差幾天60歲。


當上獨裁者後,整個人都飄了,不顧義大利的實際情況,非要實現重新讓義大利成為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變成內湖的不切實際的夢。而實際上義大利一直都是列強中的末流。一戰前有一次在國際會議上,一個英國外交家說當大家把義大利叫做列強的時候,只是一種外交辭令而已。


他跟希特勒一樣,都是被自己的欲望吞噬的。他在他招來的敵人面前、在比他還傲慢的盟友面前,都十分軟弱無力。


他獨攬了一切職位,又都沒有做好:作為外交部長,對世界形勢過於樂觀;作為武裝部隊部長,挑選了錯誤的將領、戰略和武器;作為內政部長,低估了義大利人民抗拒戰爭的意志;作為宣傳部長,竟然相信了自己的報紙;作為法西斯黨黨魁,竟然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對現代世界所有問題的答案。


義大利的現實是,缺乏打一場長期戰爭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食品;缺乏商船為遙遠戰區提供補給;義大利的坦克又小又慢,裝甲薄弱,用機槍都能打透;飛機很好,但是數量太少,不能迅速更新,好像是精巧的玩具或航模,是工匠用手工做的用檢閱用的,而不是工業產品;海軍有效能,但是不夠大,也不夠先進,沒有雷達,更糟糕的是,墨索里尼不相信有雷達這種東西,最後義大利艦艇成了英軍的活靶子--------


義大利軍隊實際上是士氣高昂的,儘管義大利軍隊成了笑話,但是畢竟還是犧牲了很多人。可憐的義大利士兵,在對抗世界上最富強國家最先的軍隊,就像是一群手無寸鐵的村民。義大利人缺乏的不是勇氣和戰鬥意志,而是德國那樣的先進武器、認真的計劃和組織。


至於墨索里尼為代表的義大利法西斯的統治,即使沒有以災難告終,二十年的統治的成績也是不多的。他也的確推動了公共工程的建設,但實際上,在現代化的景象和工業投資的後面,是千百萬義大利人過著悲慘生活,國家的大部分根本問題原封未動:文盲、瘧疾、土匪、南方的落後、收入不平等、農業原始和工業機構不適當------墨索里尼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就是不許在報紙中提到世界經濟危機,對於撒丁島,他的指令是不許在宣傳中提到土匪和瘧疾,而這正是這裡生活的主要問題。


他比義大利以往任何人都更深入人心,以後也不會有人趕得上。1935年5月當他在陽台上宣布衣索比亞被征服,羅馬又成為一個大帝國的首都時,他的一個部署喊道「他像個神,不對,他就是神。」


在路易吉的著名的《義大利人》一書中,專門有一章就叫做《墨索里尼-做戲的極限》。作者對他的評價是,他想做的不是使國家安定繁榮,不是領導義大利在戰爭中取勝,他追求的只是表演,出色的動人的表演。他扮演了文藝復興的指揮著、馬基雅維利式冷靜的思想家、列寧式的歌名少數派領袖、心如鐵石的獨裁者、慈愛的君主、尼采的超人和卡薩瓦諾式的好色之徒混在一起的角色。後來他又在節目裡加上了拿破崙式的天才,連同他那眾所周知的結局。一個親墨索里尼的藝術批評家曾說過「當我看到墨索里尼時就會想,他晚上休息時,他的臉該累得多痛啊。」在義大利人眼中,墨索里尼不過像個歌手,他們向他歡呼。人們對於歌手向來只欣賞他的音調和旋律,而不在乎他的歌詞。但是如果義大利人仔細聽了墨索里尼的話,他們就不會因後來的災禍而驚慌,以為他早就宣告過了。


其實墨索里尼的表演不僅代表他一個人,很大程度上是義大利民眾本身的需要,很多時候,他不得不說人們想要聽的謊言,編一些人們特別願意相信的神話。當有人問他是否獨裁者會受到愛戴時,他說「群眾熱愛強人。群眾就像女人。只要是沒有組織的群眾,就不過是羊群。他們沒有辦法自治,不過是情感和情緒的動物,沒有理智,理性的觀點無法令他們折服。群眾的動機永遠都不能是理性。那些被我煽動的群眾有時候讓我噁心。雕塑家不也會因為沒法將大理石雕塑造成設想的模樣而想將它砸個粉碎嗎?一切的一切,都要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像藝術家一樣操控大眾。」所以他扮演的角色,也是許多義大利人一直盼望著的,正好滿足了他們私下的模糊願望的角色。最終他不可避免地被他自己的排場和周圍的人腐蝕了。他不知道他的國家多麼軟弱,他真以為可以憑藉他效率不高的軍隊、奴性的將軍、老掉牙的大炮、玩具般的飛機、洋鐵皮似得坦克、搖搖欲墜的工業就能打上一場大戰。他對義大利的軍事準備情況一無所知,自己蒙蔽自己,欺騙自己,而他的部長和將軍們,老百姓們,譁眾取寵的做戲,遊行和群眾集會都在助長這種欺騙。他欺騙了所有人,而所有人,也都欺騙了他。


關於他的結局,曾經墨索里尼跟一個退出的老同志說幹麼不加入我們一起干呢。那位老同志開玩笑說「你這個政權恐怕不會有好下場,你的死法會跟李恩佐一樣。」這句玩笑話,後來成為了現實。中世紀義大利的這個平民出身的忽悠李恩佐,最後被眾人打死拋屍了。


最後試試探討下為什麼義大利這個全民喜歡披薩、麵條、男女喜歡互相撩的民族,竟然和德國一樣走向集權,走向專制獨裁軍國主義的可能原因。


義大利和德國其實有同樣的痛苦經歷——自從羅馬帝國476年滅亡之後一直到1861年之間這1385年間,一直是一個夢想統一卻因為外敵和內鬥一直碎一地的民族,大多數的情況下,只能成為列強——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的爭奪的戰場或戰利品或殖民地,整個就是一部寫滿了屈辱的歷史。而墨索里尼則利用了升騰的民族主義,渴望團結、奮進、重新找回千年前光輝的民族心理。跟德國一樣,歷史上都是分裂狀態,只能扮演列強的戰場,而最終在20世紀找到了一個強者,能把失去的自信自尊重新找回來,這種渴望秩序、一個強大領袖的心理,不過是步了同時代早已經歷過獨裁吃過獨裁的苦從而已經走向議會民主的英國和法國的後塵而已,畢竟義大利和德國相比英法,政治上的統一遲到了百年有餘。而相對早熟的英法,註定了要面對義大利和德國這種後發國家的在他們看起來滑稽落後的獨裁制度的侵擾。義大利和德國,很像一個小學班裡的落後生,當長大了成了暴發戶後,在同學聚會上使勁兒向同學老師炫耀,甚至向當年欺負過看不起他的同學們實施報復。


從英法和德意對比,可以看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從政治的不成熟走向成熟,每個階段都要經歷,從四分五裂到統一到獨裁再通向議會民主,每一個階段都不能少,唯一不一樣的,就是每個國家經歷的這個階段的時間不對等不一樣,從而也造成了因為這種不一樣,導致看問題的觀點不一樣,先上車的要將後上車的推下去,後上車的對先上車的憤憤不平要報復,於是必然導致了新的紛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