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中國胡同的日本設計師:用建築記錄時代的縮影

國際在線 發佈 2022-07-20T08:49:24.982102+00:00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編輯:趙妍青山周平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安然 楊子楠 賈思曼)因為嚮往,他們來到中國;因為夢想,他們選擇留下。當外國人「遇見中國」,究竟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他是一名建築設計師,在25歲那年,他從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後便來到中國,一住就是17年。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

編輯:趙妍

青山周平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安然 楊子楠 賈思曼)因為嚮往,他們來到中國;因為夢想,他們選擇留下。當外國人「遇見中國」,究竟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他是一名建築設計師,在25歲那年,他從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後便來到中國,一住就是17年。他是青山周平,被很多人稱為建築設計界的「網紅男神」。也正是在中國,他「遇見」了胡同等中國特有的建築元素,靈感的迸發為他帶來了事業巔峰的契機。接下來,我們跟隨總台環球資訊廣播記者賈思曼,一起走進青山周平「遇見中國」的故事。

青山周平在北京胡同里

初見青山周平,會發覺他身上有著獨特的魅力,他用多樣化的設計探尋生活的更多種可能,建築成為他了解時代、了解文化的工具,讓他對世界多元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曾輾轉工作於日本、東南亞和歐洲等多個國家,國際化的視野讓他抓住了中國的獨特魅力。他迷戀上了中國北京的老胡同,在胡同里一住就是十幾年。「對我來說胡同其實是比較有意思的,它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傳統的、老的生活方式,而是對未來生活或者未來建築有啟發的。胡同裡面我們會感受到,自然和建築它有一個比較平等的關係;(雖然)他們的房子是小的,但他們把外面公共的一些空間,當做自己的生活空間一樣。」

從日本到中國,青山周平時常關注老城區的建築和人們的生活狀況。在中國,他參與了北京、蘇州、深圳等地的舊城改造項目設計。在他眼中,舊城區裡的一些建築設計更展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係平衡的城市空間。

談及設計風格,青山周平覺得,世界文化都是相互影響的,他最喜歡的便是日本建築美學中的空間氛圍,他將日中不同風格的建築融合在一起。每當他進行設計時,腦海中的日式美感與中式美感相互碰撞,每一次都能為他帶來新的啟發:「我非常喜歡那種庭院和室內空間特別通透,室內和室外比較模糊,通過紙質的這種很脆弱的推拉門,把房間和房間隔開;我希望珍惜立體的視角、跨文化的這樣一種視角。」

青山周平認為,現代的中國是充滿多樣性的,城市的包容度和年輕人的活躍,讓他無時無刻不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在他新設計的項目中,就參考了中國近年來新興的經濟發展思維模式——共享經濟,他在泉州參與設計了一個共享社區,既有開放、共享的公共設施,每個人又有獨立的居住空間,就像北京胡同里的生活,為年輕人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家」的設想。「(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他們雖然沒有婚姻關係,沒有血緣關係,但通過一起生活的方式,他們就變成臨時的一個家庭。我覺得未來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多樣的、開放的、共享的,這種共享的生活模式變成其中一個大家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的設計理念就像他的人生觀一樣質樸,他坦言自己是一個「比較隨機」的人,從背包旅行到開工作室、讀博士等,他永遠跟著興趣點走。談及未來的打算,他表示以後會繼續留在中國,發展自己的事業。他說,中國有著巨大的包容性,在這裡,他的任何想法都能夠得到實現。「我希望保留這種外來者對自己平時生活的一種好奇心或者新鮮感,我覺得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很敏感的抓住現在的時代看不見的欲望,然後把它通過空間的形式,呈現在社會當中,給大家讓他們看到一種另外一個可能性,這種發現是我覺得設計師要提供的一個價值。」

在中國生活的十幾年裡,青山周平通過建築,見證了中國城市的發展,他也真正融入了中國社會。在充滿魅力的中國文化中,他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設計之道。「對我來說建築永遠不是工作,它是一個看時代的手段或者媒介,類似於戴眼鏡,戴了眼鏡之後才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在做的事情是按照我的方式去抓住這些空間,空中漂浮的、模糊的看不見的這些時代的氛圍、欲望,然後很敏感地抓住它,把它通過建築或者空間的顯示來落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