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革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為何而失敗?

聽聞今史 發佈 2022-07-20T11:11:26.724783+00:00

王莽是一個極有手段和謀略的人,他掌握漢朝江山之後,對天下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改革,這些改革極具時代跨越性,從某種層面而言,王莽的改革已經突破了漢朝的時代局限性。

前言

在中國歷史上,王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王莽是一個極有手段和謀略的人,他掌握漢朝江山之後,對天下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改革,這些改革極具時代跨越性,從某種層面而言,王莽的改革已經突破了漢朝的時代局限性。但可惜,王莽的改革體系最終走向了失敗。王莽是一個怎樣的人?王莽改革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改革最終又為何而失敗?

王莽的崛起

1、非常的出色

王莽為漢元帝王皇后之侄,後跟隨其叔父邁入官場。漢平帝時,王莽以外戚身份當上大司馬,從而掌控了朝政。在西漢時期,社會、經濟矛盾非常嚴重,王莽趁此機會奪得西漢王朝大權,從而建立了新莽王朝。王莽建立新朝後,實行理想化的復古改制措施,但是,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社會的各種矛盾,新朝最終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走向覆滅。王莽之姑母王政君為元帝的皇后,元帝兒子成帝即位之後,王莽家族中共有五位叔伯以外戚之身份先後被封為漢朝大司馬,先後執掌漢代朝廷大權。據歷史記載,王莽幼年時生活儉樸、勤奮好學,常常侍奉母嫂、撫養侄兒,並且對待自家叔伯均彬彬有禮。

2、王莽的野心

歷史記載,在伯父王鳳病重之時,王莽曾悉心侍奉,王鳳被王莽感動,在臨終前托太后與成帝照顧王莽,王鳳去世後,王莽被朝廷封為黃門郎,後來逐漸步步高升。王莽進入官場後,廣泛結交朝中高級官員。在與朝中大臣交往中,王莽對人謙虛,常常救濟社會名士,家中不留余財,因此受到大臣們讚揚,名聲遠揚。同時,王莽能夠敢於揭發親屬之隱私,因此得到許多言官信任。王莽擢升為大司馬一年後,成帝去世,因成帝無子,故立其庶侄繼為哀帝。哀帝即位後,王莽回到封地,回到封地後的王莽閉門不出,利用親信主動交接地方官員。當時,王莽的兒子殺了府中一個奴婢,按漢代法,貴族殺奴不用償命,而王莽卻令其自殺,這些都促使王莽的功德遠傳。後來,哀帝駕崩後,王莽重新回到朝中,進入了漢代權力中心。自此,一代權臣,正式登上漢代風雲巔峰。

王莽改制之背景

1、漢初的隱患

從漢高祖劉邦開始,漢朝便長期實行仁政分權、休養生息的政策。就當時歷史條件而言,劉邦所實施的寬鬆的政治經濟政策是深得人心的,因為漢朝的前朝秦酷刑和集權過於過度,致使其王朝走向短命。漢初寬鬆的統治政策使得國家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和發展,再加之文景二帝的勤奮經營、武帝的勵精圖治,劉漢王朝政通人和、百業俱興。但是,漢朝長期的寬鬆政治經濟政策也使得民間富裕滋生,土地兼併和貧富差距日漸嚴重,劉邦及其後代帝王所實施的寬鬆的政策,亦使刑律疏鬆、權力過於分散,大漢動輒便出現內亂分裂,外敵擾亂不斷。特別是自武帝始,多次遠征、大動府庫、及擾民生,為漢王朝埋下了自此日衰的隱患,這是王莽改制的一大歷史背景之一。

2、王氏家族的崛起

自呂后開始,漢代世代沿襲的外戚侵權、後宮干政政策,到元帝時期己愈演愈烈,積重難返,甚至已經延續到東漢中後期。漢元皇后王政君,即王莽之姑母,先後歷經元帝皇后,又經成帝、哀帝、平帝各朝皇太后、太皇后,其歷程縱穿漢代幾十年後宮歷史,對漢王朝的統治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據歷史記載,王氏一門共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後為大司馬輔政外戚,而王莽任大司馬時,漢室連續出現幼主即位,大司馬從輔政到攝政,直至「居政」,乃勢所必然,這為王莽登上政壇核心提供了極大的機會,成為王莽改制的一大歷史背景之一。

改制失敗之原因

1、無法克服的客觀規律

在王莽改革中,他迷信權力和行政手段的作用,不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比如貨幣改制,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在經濟活動中自有其運行規律,國家可以順應形勢進行宏觀調控,而不能以統治者的意志為所欲為。王莽不認真研究其規律,憑藉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濫發貨幣,而且朝令夕改。以至於每次改革幣制都是對百姓進行一次大搜刮,帶來一場大災難,導致「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漢五銖錢本是較好的幣種,已流通百年。王莽為抹掉漢朝遺留的痕跡,硬行禁止流通。然而,事實教訓了王莽,最後所造「貨錢(泉)」,重五銖,值一枚,實與漢五銖錢無異。最後一次改革幣制,雖較前合理,但已無法補救前幾次貨幣改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嚴重破壞。

2、令出法隨

在王莽改革中,令出法隨,使民無所措手足。王莽改制,每一條令下達後,必有苛刻的懲罰辦法相隨。而其條令多不便於民,犯令者多,於是全國上下,自公卿至百姓,陷於囹固者不可勝數。例如,王莽派使者赦盜賊,使者歸來匯報:「盜賊解,則複合,問其故,皆日愁法禁煩苛,不得舉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按銅。」這說明王莽隨改制而施行的苛法逼得百姓走投無路。

3、官場的昏暗

在王莽改革中,推行改制沒有清明的吏治和必要的專業人才相配合。王莽改革吏祿制度,只追求名目、形式的改變,而缺乏實際的保證,造成無吏不貪,下詔懲治也無濟於事,吏治空前昏暗和混亂。推行改制,從不培訓專業人才,因而用非其人。例如五均六管的推行,選用的執行者是一批富商大賈;他們與地方的貪官污吏結合,上下其手,通同作弊。在沒有清明吏治作保證和必要的專業人才相配合的情況下,推行改革,即使政策制度正確,也不會獲得良好的效果。

4、王莽的失策

王莽是一個善於運用權術的政治活動家,但又是一個善於經濟管理的改革家。王莽所改變的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從表面上看幾乎都抓住了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而且提出了相應的理論,反映出他對客觀世界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水平。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他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十分膚淺,所以他提出的理論觀點似是而非,解決的辦法往往與客觀形勢不相適應,或者限於追求形式。最典型的事例是土地兼併問題。土地兼併,是當時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兼併的根源是允許土地買賣,兼併的後果是造成編戶農民破產,危及國家的財政收入和政治穩定。王莽抓住了這個問題,指出了它的根源和危害,並提出了企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的辦法,下令不准買賣土地。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土地買賣是土地私有制的基本特徵,否定土地買賣,就是否定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是地主制經濟的主要表現,而西漢正處於地主制經濟大發展時期。王莽的土地改革方案與歷史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失敗是必然的。因此,此制度施行了幾年後,不得不下令廢止。又如蓄奴制,是一種落後的剝削方式,在西漢屬於奴隸制的殘餘形態,但在當時作為封建制度的一種補充,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王莽以孔子所說的「天地之性人為貴」為理論根據,反對當時社會上對私奴婢的非人道待遇,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他沒有認識到蓄奴制尚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採用「一刀切」的辦法,以「私屬」名義凍結奴婢買賣,又是行不通的。另外,王莽否定私人奴制,而又承認官奴婢的合法性,說明他只是站在最高地主、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企圖阻止編戶向私奴婢的轉化,限制私奴婢的發展,並非徹底否定奴婢制。因此,王莽改制時期,官奴婢的數量有很大的發展。總之,王莽對土地和奴婢兩個社會問題的實質和危害性,有一定的認識,但由於歷史時代的局限和作為地主階級政治代表的階級局限,他不可能突破局限,提出能夠順應客觀形勢發展的、比較科學的解決辦法。

總結

王莽是一個極具政治手段的人,在王莽改革期間,封建社會制度得到了許多改變,但可惜,王莽的社會改革最終走向了失敗。王莽改革的失敗並非王莽的才能所限,而是受社會歷史的局限性影響。王莽改革,實質上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進行的正確的改革而已。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漢史》

《王莽新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