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6市名稱的由來(收集整理)

寧陽慧哥 發佈 2022-07-20T22:18:36.889775+00:00

山東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縱貫西部,東西橫寬700多公里,南北縱長400多公里,40多萬年前即有直立行走的沂源人在這裡生活,新時器時代更有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

山東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縱貫西部,東西橫寬700多公里,南北縱長400多公里,40多萬年前即有直立行走的沂源人在這裡生活,新時器時代更有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夏朝時屬九州之一的青州,周代則有齊、魯這樣的大諸侯國(公爵),還有曹、莒、萊、薛、紀這樣的中等諸侯國(侯爵伯爵)以及邾、戎、郭、鄫、宿、滕、郜、極、郕、郯、盧、邳、費、茅、根牟、須句、任、焦、州、鄣、遂、向、鄟、小邾、濫、邿、鄅、祝、聶、淳于、牟、譚、夷等小諸侯國(子爵或男爵)——因齊魯兩國最具代表性,儒家文化誕生於魯國,故山東又稱齊魯大地、禮儀之邦,簡稱魯。如今有2個副省級城市(濟南、青島)和14個地級市。

山東16市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濟南地處「濟水」(即俗稱大清河)之南,因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古濟水發源於現河南省濟源市,流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黃河山東段。後因黃河改道被其奪取河床,成為了黃河下游的幹流河道。而濟南、濟源、濟陽、濟寧等地名還是保存了下來。

在歷史上,濟南這座城市還有過好幾個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的濟南隸屬於齊國,被稱為濼邑、鞍邑、鮑邑等等,到了戰國時期,又改名為歷下邑。一直到了漢朝,濟南才被正式設為「濟南郡」,明朝改為「濟南府」,從此成為山東省的省府(之前山東的省府是在青州)。

濟南素有「泉城」之美譽,除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還遍布著733個天然泉,分別散布在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這四大泉群之內,號稱「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

青島舊稱「膠澳」,別稱「琴島」、「島城」,被譽為「東方瑞士」,是我國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適宜度假旅遊,是我國最具幸福感最宜居的城市。

青島本指膠州灣海口北側的海中小島,為一小漁村,面積僅零點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17米多,北側距陸地700多米,因島上綠樹成蔭,常年綠色繚繞,故取名為「青島」。清朝同治年版《即墨縣誌》卷一「島嶼」條目中記載,「青島,縣西南百里」,是說青島位於即墨縣城西南百里的海中。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煙臺名稱,源於煙臺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臺。煙臺山由此得名,煙臺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臺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臺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裡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威海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

東營因唐太宗東征時,曾在此安營紮寨,設東營、西營而得名,東營市市名原為村名東營。東營的歷史可以說是古老而年輕,南部的廣饒,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早期人類活動的足跡;北部的墾利縣以及黃河河口地區,歷史卻僅有百年,係為黃河泥沙新造陸地。 夏商時期,逢伯陵、蒲姑氏等部族在此聚居;兩周時期,屬西周諸侯國——齊國疆域;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

濱州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是山東的北大門,因瀕臨渤海而得名。

濱州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隋唐五代建縣制,五代後周改渤海縣為濱州。元朝實行三縣聯合稱作一個州,這樣就霑化,蒲城,渤海,三縣合稱濱州,因為三縣都靠海所以取「濱」命名。

德州市的「德」,源於徳水。德水,古黃河名。秦滅六國後,秦始皇認認為黃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秦變周,是沾了水德的光,把黃河改名「德水」。

「德州」之名第一次出現,是在589年,也就是隋開皇九年。那時候推行罷郡設州,廢除平原郡,設立了德州。

明清以來素有「神京門戶」、「九達天衢」之稱 。

淄博市的由來淄博作為地域名稱,是隨著淄川、博山煤田的開發於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的,系對淄川、博山兩地的簡稱,淄博才正式成為政區名稱,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說因春秋時期曾稱聊國故名)。明代稱東昌府,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1914年改為東臨道,1949年8月改設聊城專區,1967年改稱聊城地區,1997年8月撤地設市,後沿襲至今。


泰安位於山東省中部,北依省會濟南,南臨曲阜,東連臨沂,西瀕黃河,總面積7762平方公里。北距省會濟南市66.8公里。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城區位於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境內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安是魯中地區中心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濟寧這個城市的名字來源和濟水有關,意思是「濟水安寧」。據資料記載,目前和濟水有關的地名有四個,分別是:濟南、濟寧、濟陽、濟源,其中濟源位於河南省,是古代濟水的源頭所在地,濟寧位於濟水的中段。


菏澤,中國牡丹之都,古稱曹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水、泗水兩大水系,唐更名龍池,清稱夏月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為府,附郭設縣,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菏澤歷史悠久,享有「天下之中」之譽。人文始祖伏羲、東夷之帝少昊、賢明君主帝舜、兵主戰神蚩尤、改革家吳起、軍事家孫臏、農學家氾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都出生在這裡,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

棗莊,唐宋時期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明代屬嶧縣,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經奏請,成立「商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興公司」。民國元年(1912年),《中興公司章程》正式施行,其中說明:「本公司總礦在嶧縣城北棗莊」。至此,棗莊地名在社會上才開始逐漸出名。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縣級棗莊市,轄原嶧城縣行政區域,1961年升格為省轄市。

臨沂以臨近沂河而得名(一說地級市境內有臨沐、沂水兩縣首字,如同安徽之名取安慶、徽州首字),1994年12月,設立地級臨沂市。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近黃海,總面積17191.2平方公里,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

日照一名的由來是太陽出來首先照到的地方。日照歷史源遠流長,夏、商時期屬東夷。傳說中叫石和縣,歷史上叫海曲,現名日照乃取「日出初光先照」。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後,封少昊之後裔為莒國君,定都今莒縣城陽。公元前431年,莒國被楚所滅。歷經滄桑沿革,宋元佑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據乾隆年間《日照縣誌》記載)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濰坊,古稱濰州、濰縣,別稱鳶都,山東省轄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

1949年起,市域屬昌濰(昌樂、濰縣首字)專區,1983年設濰坊省轄市(濰城區、坊子區首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