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對!中國歷史的大基礎,其實是由這3個短命王朝奠定的

夢崖攬佳人 發佈 2022-07-21T01:54:41.150269+00:00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亦或者是唐詩宋詞、政治經濟等制度,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瑰寶,也是如今中國歷史的大基礎,其實是由三個王朝奠定了一部分基礎,但是美中不足的卻是這三個王朝存在的時間都非常的短。

五千年中華文明長河奔流不息,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波瀾壯闊。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如今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能夠留存至今依靠的是歷朝歷代不斷的文化傳承。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亦或者是唐詩宋詞、政治經濟等制度,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瑰寶,也是如今中國歷史的大基礎,其實是由三個王朝奠定了一部分基礎,但是美中不足的卻是這三個王朝存在的時間都非常的短。

大一統王朝的開始—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分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割據狀態,而嬴政自稱為「始皇帝」,由此開始不斷傳承著君主制度,直到辛亥革命。秦國能統一天下絕對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秦國的經濟制度隨著歷史發展的不斷轉型,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也對後世的歷朝歷代的經濟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農業是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因此井田制度最終走向了瓦解,小農經濟的發展逐漸的成為了社會的主流,鐵犁牛耕也隨之出現。

而為了應對社會發展的巨變,各個諸侯國紛紛開始進行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一時間變法成為了各個諸侯國變強的重要手段,而秦國走向強大莫過於商鞅變法,當時的秦國是比較落後的,而落後就要挨打,因此受到了其他諸侯國的打壓,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最終等來了商鞅。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廢除井田制度、開阡陌」、「推行郡縣制度」、「統一度量衡」以及「推行軍功爵制」,而歷史證明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使得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國家實力也迅速的強盛,因此秦國在外用兵中接連勝利,公元前358年在西山打敗了韓國的軍隊,不僅從魏國的手中取回了失地又相繼占領了幾座城池。

只可惜商鞅變法中的一些制度極大地損害了秦國貴族的既得利益,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也被車裂身亡,但是商鞅變法已經深入人心,並且效果顯著,商鞅雖死可新法未敗,秦惠王以後的秦君繼續推行新法,秦國不斷的走向強大,具備著統一六國的實力,這便是「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是他的一些制度都為後世朝代所承襲,其中包括了皇帝制度、郡縣制度、統一度量衡以及重農抑商制度,不僅如此,而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在秦朝滅亡的下場中吸取了經驗教訓,便著手側重休養生息與民更始,緩解農民的壓力。

科舉制度的開始—隋朝

歷朝歷代都有選拔人才的制度,人才對於統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西周時期通過鄉舉里選的方式,經過地方官員的層層推薦,直到給周王親自選拔。

而在西周時期只有統治集團的後代才可以接受教育,平民是無法接受教育的,並且西周的官制也是通過世襲的,這種制度被稱之為「世卿世祿」。而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禮崩樂壞以及社會經濟的變革,受教育的層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擴大。

漢朝時期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便是察舉徵辟制度,其表現方式便是通過大臣們的層層推薦,再經過中央的考核,而考核的內容則是「舉孝廉」,但是舉孝廉的權力掌握在官員的手中,因此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機會被察舉。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要求地方官員按照出身和品德在民間選拔人才,並且分為九品進行錄用,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的權力非常的大以至於後來的評測標準僅限於門第出身,平民百姓更是沒有了機會。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士族也逐漸地把握了朝廷。

時至隋朝時期,為了改變九品中正制度帶來的弊端,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但是隋代僅僅是開創了科舉制度,而真正的完善是唐朝時期。隋朝的科舉制度是沒有嚴格的選拔程序的,嚴格地說是察舉制度的修正版本,而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唐朝承襲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並且將其進一步的發展。

可以說科舉制度的產生是封建時期採取的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的形式,以考試選拔人才為基礎,相對來說重視才學而不重視門第,任人唯賢,有利於選拔出才能精幹的人士。

不僅如此,他還可以讓平民百姓通過科舉考試也有了參政的機會,顯示出了生機勃勃的現象。當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進士們認為天下無遺賢,不禁得意地說道:「天下的英雄都來到了我這裡」。

不僅如此,隋煬帝時期修建的隋唐大運河更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運河修建完畢後長江流域也得到了開發,中國的經濟文化的重心逐漸在南方形成,而軍事中心則是在北方。

而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市場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多,南北方的物流需求帶動了運河沿岸的商業發展,逐漸成為了商運之河與民運之河,在2014年隋唐大運河更是被列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但是正因為隋朝不斷地發動戰爭以及大運河的修建勞民傷財,最終引起了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在此局勢下隋朝在全國各地的統治瞬間土崩瓦解,最終隋王朝僅僅存在了三十八年就成為了歷史,雖然隋朝滅亡了,但是其功績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後唐朝再無往日的輝煌,節度使得權力也越來越大,而這也成為了滅亡唐朝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而在以後的五十三年裡,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五個朝代,而在公元891年到979年的八十八年裡南方地區又出現了前蜀、後蜀等十個政權,因此稱之為「十國」。

五代十國的出現是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餘緒,五代的更迭都是由唐朝的藩鎮發展起來的,因此在五代十國之中,戰爭頻繁政權也在不斷的更迭,而在這些政權之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也就促進了民族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發展時期,少數民族通過學習漢族的一些優秀制度,在結合本民族的自身優勢,從而誕生出可以促進國家發展的制度,契丹族在東北地區建立了遼國,並且實行以漢治漢的方式,逐漸使得本民族進行漢化。

這表明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利於各個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交流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誕生與發展。

不僅如此,後周作為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政權,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後周之前,武將的權力是非常大的,而後周時期宋太祖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後,脅迫年幼的後周皇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從而建立了宋朝。

後周的滅亡宣告著五代的結束,而宋太祖趙匡胤也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不能讓武將有過多的權力,因此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五代十國時期有兩大禍患,其一是禁軍,其二是藩鎮割據,宋太祖趙匡胤為了不能重蹈覆轍,執意解決這兩大禍患,為此對宋朝的開國元勛進行了「杯酒釋兵權」。

那麼什麼是杯酒釋兵權,這便是宋太祖趙匡胤用委婉的方式罷免了武將的兵權,不僅如此,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分散兵權,將把握兵權、調兵權以及通兵權三權進行分離,三衙掌握握兵權、樞密院掌握調兵權,並且臨時進行調兵遣將。

隨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避免藩鎮割據歷史再次上演,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措施可以用九個字進行概括,那便是「收精兵、制錢穀,收實權」。

這些措施效果顯著,使得宋朝的內亂少之又少,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都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武將的權力得到了削弱,但是同時削弱的還有宋朝軍隊的實際作戰能力,以至於在日後的戰爭中,將不認識兵,兵不認識將,極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能力,在與遼朝、西夏、以及金朝的戰爭很少有勝利。

中華民族發展至今依然散發著閃耀的光芒得益於歷朝歷代的積累與傳承,回顧歷史、銘記歷史、勿忘歷史,從歷史中尋找發展的規律,從歷史中總結經驗,這便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