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之東漢滅亡

太子式教育 發佈 2022-07-21T04:12:45.252072+00:00

當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多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書接上回。
接著聊。
西漢時期的軍事勁敵是匈奴,那東漢時期的軍事勁敵又是誰呢?
東漢時期也要打匈奴,但是匈奴整體呈沒落狀,要打也是吊打。後漢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維持內部穩定,特別是對付西部少數民族羌族勢力。當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多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西域都護府設立的前提是西域眾多小國擁護,當整個羌族區域都不怎麼親漢時,駐兵是不行的。

那應該採取什麼政策?

攆雞模式,你在本地不踏實,就讓你到處跑,哪個區域的人不老實,就要求哪個區域整體搬遷,遷到漢族聚居區,與漢民雜居生活。同時建立屯田區,長期駐軍屯墾,切斷羌族群體在漢族聚居區與奇其暴亂區的聯絡,將他們顆粒起來,使她們覺得孤立無援,就只會想著怎麼生活,而不是怎麼推翻當權者了。

簡單說就是使他們漢化。

鄭吉當年迎降日逐王時,日逐王就是匈奴王,帶著萬多人馬歸降大漢王朝。那大漢是怎麼對待這些匈奴呢?就是將他們融入漢族生活區。當時漢宣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留居長安。對付羌族也是如此。

可是,當時,甘肅不是董卓的天下嗎?

那是後來了,已經到東漢末年了。董卓能發展起來,也是藉助了羌族的叛亂風。董卓是這個區域比較有名的鄉紳,德高望重。大漢朝廷覺得,應該在羌族區尋找有威望、有實力的代理人。選來選去就選到了董卓,一次次鎮壓羌族叛亂的結果就是,董卓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道理很簡單,羌族叛亂規模越大,東漢政府給董卓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否則鎮壓不了,最終把董卓養成了一方霸主。



他是何進請來的。當時朝廷內部鬥爭激烈,外戚與宦官奪權。何進是外戚,皇后的親哥,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已經基本獨攬大權了,但是被宦官們視為眼中釘,彼此都想清除對方。袁紹建議何進把董卓喊進來,利用董卓驍勇善戰的西北軍把宦官集團一窩端。這就像是村委會選舉一樣,本想請個強勁的人來為自己壓壓場,不曾想還反水了。

不是還有何進嗎,他請來的董卓,難道連他也拿捏不住董卓嗎?

董卓進京前,何進腦袋就搬家了!宦官集團一聽,你要調集團軍來滅我們?那我們先把你滅了,董卓還沒到,就設計把何進殺了。袁紹、曹操一聽,啥?老大腦袋被人砍了?於是帶兵把宦官集團給滅了。最初何進應該聽曹操的,曹操反對召董卓進京,覺得就是殺幾個太監而已,咱自己動手就足夠了。

何進沒有聽曹操的是不是那時曹操還沒有話語權?

當時他跟袁紹都還是何進的小跟班,而且他跟袁紹也沒法比,袁家那可是四世三公,大貴族。而曹操呢,雖然也算貴族出身,但有污點,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宦官曹騰的養子。這個時期的曹操只是初露鋒芒,大勢力主要還是何進、董卓、王允。



那肯定是曹操!

下面我來著重說一下三國,

我的初衷是著眼大局,熟悉歷史框架,而三國是三歲兒童都知道的事,並且每個人對三國都有自己的解讀,無論誰來講,都是一人難稱百人心。

那些歷史評講學者解讀歷史有沒有局限性?

那肯定都會有,主要是因為身份的局限性。若是讓清朝皇帝來解讀三國,肯定又是另外一番味道,因為他們處於相同時代的人群。

三國時期的歷史,為什麼如此精彩?

精彩取決於兩點:第一、有文學作品加持,《三國演義》結構宏偉,寫了大量精彩的戰爭場面,既有情節也有韜略,把整個三國時期的人物全部推成了網紅,至今人人耳熟能詳。其實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精彩,但不是每個朝代都有幸被創作成《三國演義》類的傳世大片;第二、三國時期是群雄逐鹿模式,不是一個勢力推翻另外一個勢力,而是主角隕落了,幾大配角爭相上位。最初是何進占領先機,請董卓入京,結果引狼入室,董卓據有優勢後,然後王允殺董卓,王允獨占鰲頭不到一個月,機會又落到了袁紹與袁術兄弟倆身上。



那都是錯覺。若不是因為內訌,大漢江山說不定就改姓袁了!東漢末年,他倆分別在一南一北稱霸,遙相呼應,大有一統天下的強勁勢力,當時的貴族門閥也希望袁家來實現改朝換代。事實上呢,和大家期望的剛好相反,因為袁氏兄弟倆是同父異母,娘的身份不同,一直以來彼此瞧不上,甚至想弄死對方。袁術與袁紹的死對頭公孫瓚結盟,袁紹則聯合袁術的強敵劉表,兄弟倆成天窩裡鬥。後來的風雲人物曹操、劉備當時都還是打醬油的狀態。

在三國時期出現群雄爭霸的根源是什麼?

同之前說過的一樣,其實就是帝王基因逐步弱勢了,壓不住冉冉升起的強勢基因了。所有的內訌都是因為老大不行。

董卓算不算人才?

那絕對是人才,他的形象取決於後人的書寫,你可以把他理解為王莽的翻版,成王敗寇。文人是很有骨氣的,大學問家蔡邕在董卓死後都表示過嘆息、緬懷,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董卓應該是一個很有魄力、很有家國情懷的人,至於說鳩占鵲巢,之前我也講過,誰遇到權力不迷糊?



蔡邕是個文學家、史學家,當時是有計劃以一己之力重寫中華史,王允想了想,那這個人不能留,還不知道他把我寫成什麼樣子。蔡邕就這樣沒了。看得出來王允比董卓更加心狠手辣,王允因為拒絕了董卓部下的投降,還有殺了蔡邕,所以失了民心,掌權不到一個月,就被迫下台了。

我們應該怎麼理解蔡邕呢?

蔡邕可以理解為書法界的祖師爺,他還是東漢時期的大音樂家。

王允、董卓、蔡邕,算不算三國時期的人物?

只能算是序幕吧,當時核心主角都還沒有登場,雖然此時是群雄逐鹿,但是大家都只能做地下主角,台上的主角依然是漢獻帝劉協。

為什麼感覺劉協很窩囊呢。

劉家大勢已去,劉協九歲繼位,先是董卓的傀儡,然後又被輾轉了幾手到了曹操手裡,曹操對他是真不錯,至少使他過上了安穩的日子,他也平穩的把政權過渡給曹家,自己安享晚年,保住了劉邦和劉秀的血脈。

如何看待新三國與老三國?

翻拍四大名著,幾乎都逃不過罵聲一片,新三國相比老三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對曹操的刻畫,從奸賊到中立,更客觀了。



我個人認為,曹操是欣賞蔡邕的,或者是崇拜,畢竟蔡邕在當時差不多相當於莫言+啟功+譚盾。

蔡文姬,在當時有沒有名氣?

蔡文姬在今天很有名,遊戲宣傳功不可沒,還有就是有些歷史學家把她歸類成了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但是,在當時她的名氣並不大。她被匈奴搶走後,結婚生子,在那邊生活了十二年,已經被時代給遺忘了。曹操掌權後,越想越不是個事,於是就花重金把她贖回來了,也就是那個典故,文姬歸漢。今天呢?正好相反,很多人對蔡邕很陌生,反而對蔡文姬很熟悉。

蔡文姬去匈奴之前結過一次婚,在匈奴又結了一次,在那邊生兒育女,等從匈奴回來時已經是個中年婦女了,曹操把她許配給了董祀。

曹操沒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還是死得有些早,再給他二十年,說不定他就可以一統江湖了。當時雖然叫三足鼎立,但事實上是曹操一家獨大,孫權與劉備沒有任何叫板的實力,你別光看地圖覺得的確是三分天下,當時整個中華文明就是黃河流域,全在曹操的掌握之中。無奈曹操太短命!司馬懿家族一統江湖是因為他們站在了曹家肩膀之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