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繞三靈」,時光爛漫蒼洱間

最大理zdl 發佈 2022-07-21T08:55:01.032088+00:00

在風花雪月的大理,在陽光燦爛的蒼洱間,即將舉行一場盛大的狂歡會——繞三靈(時間: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三天)。屆時,人們將會載歌載舞、狂歡娛樂,整個蒼洱都將沉浸在歡樂愉悅的氣氛之中。你,來嗎?繞三靈是大理洱海周圍白族人民農忙前遊春歌舞的盛大集會。

在風花雪月的大理,在陽光燦爛的蒼洱間,即將舉行一場盛大的狂歡會——繞三靈(時間: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三天)。屆時,人們將會載歌載舞、狂歡娛樂,整個蒼洱都將沉浸在歡樂愉悅的氣氛之中。你,來嗎?

繞三靈是大理洱海周圍白族人民農忙前遊春歌舞的盛大集會。它既包含著對神靈的朝拜,又充滿著以男女情愛為主要內容的縱情歌舞,是一種極其古老的民俗活動。

大理白族繞三靈,白族稱為「觀上覽」或「祈雨會」,「觀」就是「閒逛」或「遊覽」。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靈

三靈指「佛都」崇聖寺,「神都」聖源寺,「仙都」金圭寺。相傳起源於唐代時期西南地區的南詔國。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寨的男女老少,濃裝淡抹,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至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主要是串游這三個寺廟,途徑這三個寺廟,所以稱為「繞三靈」。後面跟著眾男女,充滿狂歡情緒。

活動形式

在大理有句俗語:"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園"。

第一天經「佛都」崇聖寺三塔,沿蒼山腳向北「繞」到五台峰下喜洲慶洞莊的聖源寺。聖源寺以供奉「中央本主」南詔清平官段宗榜而有「神都」之稱。這裡成為「繞三靈」的中心活動地點。人們先在此燒香磕頭,唱誦經文,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然後到野外跳起霸王鞭、八角鼓舞、唱曲對歌,盡興狂歡,通宵達旦。

第二天又繼續載歌載舞經喜洲各村莊「繞」到洱海邊河矣城村號稱「仙都」的金圭寺。

第三天再沿洱海邊來到大理城東的馬久邑村,在此地的本主廟歌舞、祈禱後盡歡而散。

活動特點

「繞三靈」活動的特點,除了向本主神靈祈求風調雨順的內容之外,主要在於其歌舞活動所表現的男女情愛無所顧忌,放達不拘。每個歌舞隊列領頭者均為男女巫二人,他們以一手共執一株齊人高的樹枝,另一手分別揮舞氂牛尾和花手巾,邊舞邊唱,引領著隊伍緩緩前行。

樹枝上掛著紅綢繫著的葫蘆,據說葫蘆象徵母腹,紅綢象徵陰血。他們口唱的調子稱「活恩枯」直譯為「花柳曲」,一唱一和,類擬相聲的逗和哏,皆以男女艷情和生育為內容,幽默風趣。其後的歌舞隊列,唱的也都是充滿艷情的調子,跳的是霸王鞭和八角鼓舞,舞姿多有男女背靠背、心合心、腳勾腳等形式,無拘無束地表達著熾熱的情感。

活動淵源

對繞三靈活動的形式,史料多有所載。明代一些野史稱:「此俗一傳數千年」,「敬祖思源,延續後代,男歡女戀,日夜作歌,無老少之忌,共游歌於蒼洱之間」,並記有當時人們讚美繞三靈的白族民歌曰:「唱盡人間歡樂歌,男女老少共享樂,三都盛會古人定,情合意也合。」清代楊瓊的《滇中瑣記》也載:「大理有繞山林會,每歲季春下泛,男婦坌集,殆千萬人,十百各為群,……男者猶執巾秉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相傳起於南詔。」

傳說

在民間,關於繞三靈由來的傳說頗多,主要有四種傳說:

一說在遠古時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繞密布的桑林,因此稱"繞桑林"。

二說白王有個太子不見了,百姓繞著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後來發展成繞三靈。

三說由"祈雨"而起,派生出農家樂活動的繞三靈民俗盛會。

四是紀念大理國王段宗榜。據清《滇中瑣紀》載:"大理有繞三靈會,每歲季春下浣,男婦成集,殆干萬人,十百各為群,群各有巫覡領之,相傳起於南詔,數千百年不能禁止,蓋惑於巫言,祈子嗣,禳災病"。

活動意義

有的現代學者認為,繞三靈既是祈求風調雨順的農事節日,也是古代男女追求性愛自由的遺風。至今活動內容雖有增減,較之古代更講文明而大體形式依然如故,充分顯示著白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

繞三靈傳承歷史久遠,群眾基礎深厚,活動規模龐大,巡遊空間廣闊,體現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納能力和高度的創新精神。它對強化文化認同感,增強白族凝聚力有很強的現實作用,已成為白族文化最有標誌意義的象徵之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