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的防空兵:「人肉雷達」為主,通過「眼神」確認

alex俊赫君 發佈 2022-07-21T14:08:41.235915+00:00

空軍和制空權對於現代戰爭而言非常的重要,在一戰開始時,飛機的技術和性能還處於「雛形」的狀態,不過戰爭催生了戰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誕生了相當多的空戰王牌,而各國也開始逐漸面臨防空壓力,也進一步催生了雷達。

【話說軍世】空軍和制空權對於現代戰爭而言非常的重要,在一戰開始時,飛機的技術和性能還處於「雛形」的狀態,不過戰爭催生了戰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誕生了相當多的空戰王牌,而各國也開始逐漸面臨防空壓力,也進一步催生了雷達。

一戰時期的防空雷達:「人肉雷達」為主,「眼神」觀察確認

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一種電子設備,其英文名Radar就是源於「無線電探測和測距」的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英文縮寫,在二戰時代,不論是海軍炮戰,還是陸戰防空,雷達的作用非常明顯,不過在一戰時代,人們還沒有那麼方便的裝備去探測空中或者海陸上的目標,使用的是一些更加「原始」的裝備。

1、雷達出現很早,但是距離實用還要等一段時間

關於雷達的研究其實非常早,早在1842年,奧地利的物理學家就提出了利用「都卜勒效應」的都卜勒式雷達,1888年時,赫茲成功的利用儀器產生了電磁波,1925年時,機動式電視被發明出來,也就是現代我們熟知的電視的前身,同年,雷達首次成功將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脈衝顯示在陰極射線管上。

隨後隨著雷達相關原件和原理的研究與成功應用,雷達的雛形已經開始出現,不過實際要直到1930年代末,雷達才達到可以實用狀態,開始出現在了飛機等軍用裝備上。

2、一戰時期的防空:「人肉雷達」為主

一戰時期的防空兵,其實也有很像雷達的裝置,不過這其實是一型「人肉雷達」,當時英國在海岸線上建立了許多非常高大的「Sound mirror 或Acoustic mirror」(聲音鏡子)的裝置,材質為鋼筋和水泥,其半球狀外形非常像雷達的「鍋蓋」,半球的直徑可以達到4-5英尺(約1.2米-1.52米),該裝置全高可以達到9英尺(約2.74米)。

這型名為「聲音鏡子」的裝備和一戰及後一戰時代的多數防空裝備一樣,並不是接收電子信號,而是個巨大的「收聽器」,是用來聽聲音的,因為發動機和飛機結構的原因,飛機起降和飛行時的噪音還是很大的,這個裝備的球面可向鏡面集中光束那樣,將聲音收集起來,其半球圓心位置上的支架,可以用來放置多個麥克風,用來收集聲音。

這些空中的聲音被收集後,由專職人員來分析這些聲音,進而可以做到分辨敵機的來襲方向,然後彙編成情報信息上報,此時戰機搭載的武器裝備比較簡單,需要飛到目標上空才能進行空襲,因此,地面部隊有一定的時間組織地面部隊進行防空準備。

3、一戰時期的防空:對空觀察哨,是發現敵機的主要手段

由於聲音在一定的距離上已經減弱得非常厲害,因此,如果距離遠了,就很難聽清或者聽到飛機的聲音,因此,一戰時代各國軍隊的防空警戒,都需要設立遠、近不同距離和不同方向的多個對空觀察哨。

在1916年時,英國和俄國都開始派遣了大量「防空監視哨」(也就是對空觀察哨),這些稍微一般設置在敵機可能來襲的主要方向上,另外,飛機飛行時,一般會有容易辨識的地物用作航線參照的地標,這些位置上也是對空觀察哨的部署位置。

對空觀察哨不僅可以聽到飛機的聲音,在視線較好時還可以直接觀察到飛機,多個對空觀察哨同時運作,不僅可以確認對來襲飛機方向的判斷,同時還可以大致確認空襲敵機的數量、飛行高度和到達的預計時間,這是一戰時代發現敵機空襲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即便在雷達裝備後,對空觀察哨依然存在,其可以有效的補充雷達盲區,或及時發現低空飛行躲避雷達探測的敵機。

4、逐漸跟不上的「聲音收集者」

利用收集飛機聲音來進行防空,其弱點就是需要距離空中的飛機較近,可以探測的範圍沒有多遠,在飛機飛行速度較慢時,能夠留出一定的反應時間,但是隨著飛機速度的不斷加快,聽到戰機聲音的時候後,留給分析和防空部署的反應時間越來越短,一戰後實際已經跟不上飛機的速度了,到雷達實用後,「聲音收集者」這類防空高科技就迅速的被淘汰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