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番禺學宮記滄桑

機山閒人 發佈 2022-07-21T16:18:47.916169+00:00

為了地鐵建設的需要,廣州市不知拆遷了多少華堂麗宇和馳名老店,可謂「地龍」所到盡披靡。然而,坐落於中山四路的農民運動講習所,不但秋毫未損,連大門前的一棵木棉古樹,也沾光保存了下來。

為了地鐵建設的需要,廣州市不知拆遷了多少華堂麗宇和馳名老店,可謂「地龍」所到盡披靡。然而,坐落於中山四路的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不但秋毫未損,連大門前的一棵木棉古樹,也沾光保存了下來。

  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和旅遊景點之一的農講所,黃瓦紅牆,肅穆靜謐,遊蹤不絕,聞名遐邇。可是,它的前身——番禺學宮,曾經歷盡滄桑的坎坷史實,就恐怕鮮為人知了。

  在封建帝王年代,為了崇祀孔子,全國縣以上的地區都蓋起了孔廟——學宮。番禺也不例外,其地址面臨惠愛西約(今中山四路),右鄰番禺縣署,左鄰芳草街。正中一座從欞星門起,經泮池、大成門、天階、大成殿以至崇聖殿。天階東西有兩廡。整個學宮的結構、規模,和各縣的大致相同。崇聖殿後面為尊經閣,閣後還有個小山坡。正座東西各有長巷,東巷有教諭署、明倫堂、光霽堂;西巷有節孝祠、訓導署、忠孝祠。祠後有一大幅空地,名叫射圃,是武試場所。尊經閣兩側還有名宦祠和鄉賢祠各一座。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廢科舉、興學校,第一間番禺中學堂——八桂中學就設在這座學宮裡。拆掉後座的尊經閣和鄉賢祠、名宦祠,改建為課室和辦公室。又將射圃改建為學生宿舍和操場,將廢科舉而裁撤的教諭、訓導兩署分別改為名宦、鄉賢兩祠。

  辛亥革命後,軍閥政權,雖有更迭,然而,每年仲春、仲秋兩度的祀孔活動,仍舊進行,因而學宮面貌,得以保持,只是當時添了一些如縣參議會之類的新衙門而已。到了 20 年代初,滇桂聯軍盤跨廣州期間,學宮駐了兵。在丘八們的心目中是無所謂「大成至聖」的,只要營房所需,拆祠毀殿,無所顧忌,甚至把所有神牌劈為柴火,弄得巍巍殿宇,滿目瘡痍。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 1926 年 5 月,毛澤東把農民運動講習所從東皋大道遷來番禺學宮,就在這兵燹劫後的荒蕪中篳路藍縷,為北伐戰爭培養了大批全國農民運動的骨幹隊伍,直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為止。

  粵桂軍閥混戰期間,學宮又淪為傷兵後方醫院,再度遭到破壞。陳濟棠治粵時期,番禺縣長嚴博球把學宮從銅駝荊棘、蔓草荒涼中收回管理,將正座前部裝修粉飾,辦了一間番禺縣銀行。原日的光霽堂充作縣參議會;名宦祠充作禺北學會。東鄰芳草街的東巷全部借給中山大學闢為預科學生宿舍。由於陳濟棠提倡「讀經」,恢復祀孔,重新樹立孔子和先賢先哲的牌位,力圖恢復舊觀。陳濟棠下台後,祭孔活動也隨之冷卻,番禺學宮又是一片落寞荒涼。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紀念農民運動講習所這個革命聖地,才把學宮的舊貌換了新顏。按照當年農講所的布置實況——辦公處在大成門一帶、學員宿舍在東西兩廡、講堂在大成殿、飯堂在崇聖殿。所有布置,悉仍舊觀。此外,還在東巷拆掉舊建築物,改建了一座外賓接待室;西邊辟了一個大停車場。

  從此,歷盡坎坷的番禺學宮,終於否極泰來,身價百倍,贏得萬方瞻仰,過客流連忘返。

  作者:曹其華

  (原載於《嶺南文史》)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版權歸原創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為直接轉載的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