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為什麼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建國?

朱磊教授天下談 發佈 2022-07-22T10:08:24.874462+00:00

西巴主要使用烏爾都語,東巴主要使用孟加拉語。由於中央政府的大權長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東巴人憤憤不平,東巴與西巴之間的隔閡日漸加深。


1947年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分別被簡稱為東巴和西巴。西巴主要使用烏爾都語,東巴主要使用孟加拉語。東、西巴的領土相隔1500多公里,中間被印度分開。

由於中央政府的大權長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東巴人憤憤不平,東巴與西巴之間的隔閡日漸加深。

1971年印度介入巴基斯坦西部與東部的紛爭,導致第三次印巴戰爭,戰爭後巴基斯坦分裂。1972年1月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裂、以及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的分裂雖然屬於內生型國家分裂的案例,但外部形勢的影響仍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勢」的層面

印度是巴基斯坦的宿敵,該外部力量的介入是巴基斯坦最終分裂的決定性力量。

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政策延續了分治前國大黨對穆盟的政策。

分治前,印度總理尼赫魯把統一的次大陸作為實現印度未來大國理想的基礎。對於穆盟的「兩個民族理論」和「巴基斯坦計劃」,他和其他國大黨領導人都堅決、不遺餘力地反對。

剛分治時,尼赫魯認為「新的巴基斯坦不會長期存在,穆盟將因巴基斯坦的出現而受到懲罰,巴基斯坦在短期內一肯定會垮台。」「印度這個先進的世俗制國家註定要合併落後的神權制國家巴基斯坦。」

當時英屬印巴軍隊總司令向倫敦報告說,他和他的同僚都認為尼赫魯領導的政府下決心「要竭盡全力不讓巴基斯坦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

隨著巴基斯坦政權的穩固和印巴間衝突不斷,印度認識到巴基斯坦不可能短期內垮台和滅亡,而且自己又面臨需要和平建設經濟,因此適當調整了對巴基斯坦的政策:承認印巴關係敵對的現實,試圖與巴基斯坦和平相處,維持印巴地區現狀,將巴基斯坦威脅印度的能力限制在最低點。

巴基斯坦鎮壓東巴分裂後,巴政府領導人指責印度目標就是分裂巴基斯坦。印度則轉變初始的謹慎行動政策,開始大力支持東巴行動,並決心武力干涉,幫助東巴獨立。最終兩國爆發第三次戰爭,東巴獨立,巴基斯坦分裂。

從更廣闊的國際背景看,美蘇爭霸仍然是南亞次大陸分分合合的主旋律。

南亞是蘇聯向第三世界滲透與擴張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美蘇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

蘇聯打著支持民族獨立運動的旗號,指望通過加強與印度的關係來擴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結盟運動中的影響。

蘇聯領導人曾聲稱:「當各種各樣的外部勢力向捍衛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壓力的時候,蘇聯總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蘇印關係是兩個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關係的典範。」

在印度同鄰國的爭端中,蘇聯明顯袒護印度,這一點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美國也曾經設想過同印度結盟,但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未能使美國如願以償,於是美國將南亞政策的重心從印度轉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關係以其作為南亞戰略的平衡力量。

從1954年起,美國開始對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這一決定損害了美印關係的發展。隨後,美國又把巴基斯坦拉入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

美蘇在背後各自支持一家,這樣就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1969年中蘇爆發邊界戰爭,中蘇關係惡化到最底點。蘇聯為極力遏制中國制訂了包括印度在內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

美國通過巴基斯坦對中國的主動接近,使蘇聯將以前較為平衡的南亞政策改變為堅決支持印度的政策。

1971年中國還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內政治不穩定。中國的處境和蘇聯的積極拉攏政策使印度意識到這是訴諸戰爭、削弱巴基斯坦的難得機會。

東巴反叛後,印度輿論強烈要求政府進行干預。

但印度政府剛選舉結束,新政府需要穩固自己的政權,同時也害怕支持東巴的獨立運動會刺激國內地區分裂勢力活動。再者軍事鎮壓剛過去,國際社會對此持什麼樣的態度還不明朗。

聯合國宣稱這是巴基斯坦的內政問題。如果印度這時按照公眾的意見公開支持東巴,那麼國際社會就會指責印度干涉別國內政。

基於以上的考慮,印度政府採取了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的謹慎政策。

孟加拉大批難民湧入印度給了印度政府掌控輿論的很好機會。

當巴基斯坦改變立場配合聯合國的行動時,印度卻利用難民問題阻撓政治解決的順利進行。

印度政府派出代表團出訪東西歐、北美、亞洲的一些主要國家。總理英·甘地也親自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國事訪問,先後到過蘇聯、比利時、澳大利亞、聯邦德國、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國。

每到一地都是向所在國政府和人民講述這次孟加拉危機的「真相」、嚴重性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難民問題,並多次強調這些都正在威脅著印度的安全,威脅著印度的「生存」。

印度的「難民牌」外交達到了它的目的,其訪問過的所有國家幾乎都對印度表示同情,並對東巴人所處的困境以及印度所面臨的難處表示理解。

世界輿論倒向印度一方,巴基斯坦在國際上日趨孤立。

印度利用難民問題,阻撓了東巴危機的政治解決,為它的軍事干涉做好了準備。

印度為防止在干涉巴基斯坦事務時會遭到中國軍事反對,1971年簽署了為期20年的《印蘇友好合作條約》,這形同印度放棄了自獨立以來一直奉行的「不結盟」外交政策,沒有哪個國家料到印度會如此突然地選擇與蘇聯簽訂有結盟性質的條約。

在此之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印度之行時已向英·甘地傳達:「如果中國干預由東巴危機而引起的印巴衝突,美國不會給予印度任何支持」。

這個信息加重了英·甘地對中國將介入的疑懼心理。

為防止中國象1962年那樣再次重創印軍,英·甘地決定在軍事干涉前與蘇聯簽訂條約。

在簽約的協商談判過程中,蘇聯曾口頭許諾:如果印巴戰爭爆發,蘇聯將全力支持印度。

《印蘇友好合作條約》簽訂後,蘇聯給印度提供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在聯合國安理會蘇聯否決每一個可能導致巴基斯坦政治解決而印度堅決反對的建議,如否定東巴人民自治的建議。

條約的簽訂壯大了印度對巴基斯坦出兵的膽量,也增強了印度戰勝巴基斯坦的信心。

戰爭全面爆發後,巴基斯坦抵擋不住精心備戰的印度的強勢進攻,印度政府看到巴基斯坦戰敗已成定局,正式承認孟加拉國獨立,完成分裂巴基斯坦的最後一擊。

「力」的層面

當時巴基斯坦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結構決定了西巴比東巴更具優勢。如果不是印度出兵,東巴獨立難度很大。

巴基斯坦全國領土為880254平方公里,孟加拉全國總面積為147570平方公里。東巴基斯坦占全巴基斯坦面積16%和人口的56%。

孟加拉族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在13世紀改信伊斯蘭教,到16世紀時,發展成次大陸上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昌盛的地區。

17世紀被莫臥兒帝國征服,18世紀後半葉淪為英國殖民地,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7年印巴分治時,孟加拉地區被分割:西孟加拉地區歸印度(今西孟加拉邦),東孟加拉地區(後改名稱東巴基斯坦)歸巴基斯坦。

後來東巴獨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基礎薄弱,國民經濟主要依靠農業。

巴基斯坦儘管1947年獨立時很窮,但擁有多元化的經濟體系,在隨後40年中取得了高於世界平均的經濟增長,成長為世界第25大經濟體。

1959年一1960年,西巴的人均收入比東巴的高32%;1969年一1970年,西巴的人均收入比東巴高61%。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全國大選。東巴以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主張東西巴完全平等,得到大多數東巴人的擁護。仰仗東巴人口上的優勢,人民聯盟在選舉中獲得了國民議會的多數席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面對大選結果,東巴人欣喜若狂,西巴人則憂心忡忡。

拉赫曼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商討東巴自治問題,以期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可是雙方分歧太大,會談最終破裂。

第二年的3月初,東巴各地掀起罷工和示威的浪潮,紛紛要求實行東巴自治,局勢一片混亂。後來出現軍隊譁變,人民聯盟宣布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

為了阻止分裂,葉海亞總統急忙宣布取締人民聯盟,並且派遣大批軍隊開赴東巴,鎮壓人民聯盟的獨立運動。

經過幾個月的戰鬥,西巴軍隊雖然控制了東巴的局勢,但造成一百萬孟加拉人喪生,一千萬孟加拉難民逃往印度。

此時印度的出兵使剛剛穩定的局勢急轉直下。

軍事實力的對比應該是在印巴之間比較,而不是西巴與東巴。

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

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

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占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

1971年11月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了海陸空全方位的攻擊,12月印軍又越過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猛攻西巴,試圖牽制巴軍主力,不讓他們騰出手來支援東巴戰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立刻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全力抗擊印軍的入侵。

聯合國大會以一百零四票的壓倒優勢通過了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的決議。

可是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宣布印度將「打到孟加拉國獲得解放為止」。

印度陸軍在順利完成對東巴守軍的合圍同時,印度的海軍和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掐斷了東巴與西巴的任何聯繫,東巴守軍被迫投降。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繫,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

印軍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後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被迫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的失敗而告終。

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得到釋放的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統。

「策」的層面

孟加拉獨立是被迫選擇武力的方式。

與印巴分治不同,巴基斯坦分裂並非宗教分歧和對立的結果,而是對權利結構失衡處理不當的結果。

巴基斯坦獨立之後,雖然東巴孟加拉族人數占全巴的人口56%,但其中央政權基本上掌握在西巴人手中。因此,東孟加拉人認為在國家機構中受到排擠和歧視。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東巴的大多數穆斯林都是貧苦農民,因此很少有機會在殖民當局擔任重要職務。「印巴分治時,在為巴基斯坦選拔的133名印度文官中,僅有1名是孟加拉人。」

西巴軍隊中的重要職務幾乎都是由西巴人擔任。所以自建國起,巴基斯坦中央和各省級的重要部門都被西巴人所控制。

建國後中央政府針對東、西巴間政治權力分配不平衡的現象進行了適當調整。但東巴人即使身居高官也處處受牽制,根本無法掌握實權。在軍隊高級軍官中,東巴人所占的比例很小。

在巴獨立的最初十年,96%的軍隊高級官員是西巴人,東巴人中能夠任高級軍官的人屈指可數。一直到1971年孟加拉國誕生時,僅有兩名孟加拉人達到星級軍銜。

在高級文官中,東巴人同樣處於少數地位。巴基斯坦獨立初期的十年中,93%的高級文官是西巴人。

在經濟方面,東巴的農產品為巴基斯坦創造大量外匯收入,而東西巴之間在國民收入分配上長期嚴重不均。

東巴的大量收入主要用於西巴建設,東巴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農業發展速度4倍於東巴。

東西巴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矛盾也隨之加深。

雖然東巴與西巴兩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在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在文化上,儘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講孟加拉語,中央政府卻堅持將西巴人使用的烏爾都語作為國語。

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認為,烏爾都語受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影響較深,較正統地體現了伊斯蘭文化傳統,於是定為唯一國語。

然而在東巴,使用烏爾都語的人口只占其總人口的1%,使用孟加拉語的穆斯林中產階級是重要的社會力量。

他們認為孟加拉語是其民族世世代代勞動和創造的結品,否定孟加拉語就是對孟加拉民族歷史的不尊重。

當然,國語之爭的背後掩藏著一種實際利益之爭,因為如果確定烏爾都語為唯一國語,那麼孟加拉人在與西巴基斯坦人競爭政府部門職位時將明顯處於不利地位。

為此,學生和知識界人士紛紛起來領導大規模的罷工、罷課、集會和遊行示威活動,並與警察發生暴力衝突。

後來巴中央政府被迫在憲法中承認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為國語(但事實上巴政府文件、貨幣、郵票等上面卻只使用英語和烏爾都語),但以國語之爭運動為開端,以爭取自治權利為主要內容的東巴自治運動已經展開並難以控制。

總之,獨立後巴基斯坦國家領導人在各方面偏袒西巴的政策加劇了東西巴間的矛盾,招致東巴人的各種不滿。

他們不滿中央政府強迫他們接受烏爾都語,不滿西巴對外國援助投資的壟斷,不滿中央政府一直將東巴的外貿收入挪用為西巴的進口籌措資金,不滿中央政府強迫他們從西巴購買比其它地方價格昂貴得多的物資。

這些不滿情緒導致長期以來東巴孟加拉人為爭取自的權利而進行鬥爭,但開始也並未迅速演化為武裝鬥爭。

1970年巴基斯坦的大選後,軍政府一再拖延國民議會的召開,激發了東巴人的積怨,由此引發了對中央政府的反叛。巴中央政府的軍事鎮壓正式導致危機爆發。

觀察與啟示

關於國家的統一與分裂,有學者曾經提出社會同質性高、則易於統一,異質性高、則易於分裂。一定程度上的確如此。

一國在種族、宗教、語言、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會出現異質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差異問題,分裂主義就會占據上風。

印巴分治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由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異質性難以有效彌合,衝突不斷加深,到了矛盾難以調和的程度,於是1947年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這種分裂的國際背景還是原統治者的衰落,如果仍有一個強大的權力中心可以調和不同種族和宗教間的矛盾,就不一定必須依靠國家分裂解決問題。

英國取代莫臥爾王朝統治印度時印巴並沒有分裂。

二戰後英國雖然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然而其國力嚴重受損,失去了原有的大國地位。加之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英國最大的殖民地英屬印度的獨立已經不可避免。在爭取印度獨立的過程中,多數派印度教徒和少數派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日益激化,強烈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分離,英國已經無力調和這種宗教矛盾。

甘地雖然反對這些分離思想,提倡實現統一印度,但他印度教色彩明顯。印度國大黨也出於政教分離和世俗主義的立場而對因宗教的分離表示謹慎,印度共產黨和印度民族主義者雖然也有各自的反應,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勢。

巴基斯坦的分裂同樣突顯「勢」的重要。

東、西巴之間沒有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和對立,矛盾引發點主要是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的分配不均,這種矛盾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是有辦法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解決的。

但作為巴基斯坦的重要鄰國,印度與巴基斯坦一直關係緊張,長期敵對,甚至爆發戰爭,因此希望通過促使巴基斯坦分裂減少對自己的威脅。印度外力的介入促成了巴基斯坦的最終分裂。

巴基斯坦的分裂使之失去了大面積肥沃的領土和大量人口,實力受到嚴重削弱。這正符合印度的戰略意圖。同時,通過對危機的干涉,印度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成為南亞地區唯一的地區大國。

自然條件方面,東、西巴間地理上的差距也是造成巴基斯坦分裂的原因之一。

東、西巴隔印度相望,在地理上不是一個整體。由於自1947年後印巴關係敵對,東西巴間實際上不可能保持直接的陸路聯繫。

地理上的差距給管理帶來諸多不便,也使東、西巴間缺乏經濟上的有機聯繫。西巴與波斯灣地區聯繫緊密,東巴則與印度、東南亞國家聯繫緊密。

這樣,地理的差距逐漸使東巴形成獨立的經濟主體,確立了東巴逐漸走向分裂的趨勢。

——摘自拙著《國家統一的系統演化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