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地堂」,原來白話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

愉悅鋼筆 發佈 2022-07-22T13:20:20.863969+00:00

本來歌和謠都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不分民族和人群的,但是有人偏要以此污衊抹黑漢族客家人是少數民族,這就很富「創意」了。

山歌真的只有少數民族才有嗎?顯然不是。

《詩經·魏風·園有桃》云:「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本來歌和謠都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不分民族和人群的,但是有人偏要以此污衊抹黑漢族客家人是少數民族,這就很富「創意」了。

這些人要麼少見多怪,要麼就是故意抹黑。在平台上,就有這樣的人怪裡怪氣地說:


當然,我也希望所有喜歡唱山歌的漢族客家人注意表演服裝的選擇,以免授人以柄,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可以穿表演用的唐裝、漢服等,不要再穿花花綠綠的少數民族服裝了。



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山歌。因為漢族客家山歌比較出名,了解的人已經不少,這裡主要介紹嶺南地區其他民系的山歌,讓抹黑漢族客家山歌的人,漲漲見識。

山歌,漢族也有,非少數民族所獨有

山歌是指人們在田野勞動或抒發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

據專家考證,該詞最早出現於唐代。唐朝詩人李益《送人南歸》有「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之句;白居易《琵琶行》有「豈無山歌與村笛」之句。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內地、山鄉、漁村的漢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盛行於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等地區。

漢族許多地區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間稱謂,例如陝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內蒙古的「爬山調」,青海、甘肅等地的「花兒」、「少年」,湖北的「趕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掙頸紅」等等。

百越以好歌、能歌而著稱

嶺南地區的百越人(即很多土白的老祖宗)以好歌、能歌而著稱,山歌是其非常獨特的民族文化。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越人歌》。

白話山歌種類不少。比較出名的有這幾個。

高州是冼夫人的家鄉,也是俚僚人的主要聚居地。

高州山歌是用高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民歌。據考證,高州山歌歷史可溯源到南朝,即梁陳朝時期。當時,冼夫人主張百越族學習漢族文化,學習漢人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高州山歌從形式上可分類為採茶戲、木偶戲、儀式歌、竹枝歌、兒歌等;從其內容上又可分為勞動歌、情歌、時政歌、歷史傳說歌等。(引自李桂梅《話說高州山歌》一文,《茂名日報》2017年6月20日刊發 )

到了明代,高州山歌已在高州城鄉廣為流行。

高州山歌在全省地位僅次於漢族客家山歌。高州山歌長期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上至老翁下至孩童無一不曉,充滿鄉土特色和地方風格,歌聲遍及現今的茂名、雲浮、肇慶一帶。

如果前面講的作者李桂梅的分類(筆者以為,這種分類應是廣義上的,兒歌也是廣義上的山歌)沒錯的話,那麼,最著名的高州山歌要數下面這一首《月光光》(又名《月光光照地堂》)了。

月光光,照地堂,照進新娘大屋房,明年生個爛哭王。

這首兒歌又有很多改編增補版本。廣州西關地區的改編版本最經典,在廣州地區耳熟能詳。毫不誇張地說,廣州白話人都是聽著這首歌長大的。

月光光照地堂

蝦仔你乖乖瞓落床

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囉

阿爺睇牛佢上山崗喔……

蝦仔你快高長大喔

幫手阿爺去睇牛羊喔.......

月光光照地堂

蝦仔你乖乖瞓落床

聽朝阿爸要捕魚蝦囉

阿嬤織網要織到天光哦

蝦仔你快高長大囉

划艇撒網就更在行哦

月光光照地堂

年三晚摘檳榔

五穀豐收堆滿倉囉

老老嫩嫩喜喜洋洋呵

蝦仔你快D眯埋眼囉

一覺訓到大天光

另外,高州市文化館周澤明先生對高州山歌不僅很有研究,還親自創作過不少作品。

例如,高州情歌:「大水流來一棵菜,船頭撈起船尾栽,朝朝洗臉含水噴,掰莢留心等妹來。」這首山歌的三、四句是典型的誇張手法,一、二句寫阿哥在大水中撈起一棵菜的場景,三、四句寫哥與妹的情是那麼純潔,用「噴水」來比喻哥哥與妹相親相愛,最後把話題一轉,用雙關的「心」字做文章,浪漫與誇張融合得天衣無縫。


上面和下面的演出圖片,如果按「客黑」的邏輯,白話人都是少數民族,對嗎?


現整理出兩首高州山歌,讓大家欣賞欣賞。

民國時期流行的高州山歌:

春種禾苗丘過丘,夏收稻穀堆滿樓,

老闆吃得肥豬樣,長工餓得包骨頭。

四月天時日子長,窮人家家少米糧,

肚子餓成筲箕樣,手腳瘦成蛤拐干。

打秧歸,打秧歸,鹿頭北斗轉回西。

擺碗落台眼又眯,未洗完腳雞又啼。

真憂愁,確憂愁,思來想去淚雙流。

搵得柴來又冇米,搵得米來又冇油。

女兒賣去當丫頭,老公打工仔看牛。

自己賣柴捱日子,一家四口難碰頭。

日頭烈烈照廣東,荔枝熟到紅又紅,

手摸荷包冇文星,口水吞乾眼望矇。

上世紀50~60年代流行的高州山歌:

水庫建成好處多,源源綠水上高坡,

灌溉農田百二萬,迎風稻穗漾金波。

水庫建成好處多,控制洪水護田禾。

鑒江平原田百萬,年年豐熟收成多。

久不唱歌忘記歌,久不打魚忘記河,

久不見妹難忘妹,妹妹長在我心窩。

六月插秧村連村,魂魄飛到哥身邊。

禾苗插成牛軛樣,只因哥你在眼前。

高州香蕉梳對梳,郎戀阿妹歌對歌,

摘下佳果送妹吃,蕉蕉甜透妹心窩。

哥你講來嘴裡甜,又落又晴六月天,

見盡幾多空心藕,未見一條實心蓮。

昨日趁墟過南關,望見阿妹在房間。

想變黃蜂飛進去,又怕蠄蟲羅結網攔。

月亮出來滿地光,阿妹自由擇夫郎。

手擔勾遮跟哥去,冇使合燈也圓房。

廣東湛江吳川也是白話人的傳統生活區域。吳川也有山歌啊,而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遍及全市各鄉鎮。

其演唱腔調以吳陽、黃坡、中山、振文等地的吳川方言腔調為主。


高棠歌則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大沙田區,是談婚論嫁拜高堂時所唱的民歌。

高棠歌分為蠻歌、盤歌、情歌。蠻歌,用於鬥智說理;盤歌,用於了解探究;而情歌則是直接傾訴愛情。

疍家人從歷史淵源看,也大都屬於百越族。說到疍家,他們的鹹水歌就很出名。著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區的疍民以前有這樣的習俗,每當中秋月夜,大家搖船於珠江江心,賽歌斗歌,聽歌賞歌,形成「中秋鹹水歌擂台」的傳統風俗。

白話地區還有其他山歌。具體就不展開說了,大家看圖了解一下。




看看上面配的圖,白話山歌名不虛傳,土白對百越山歌文化傳承得很好嘛!

一個都不能少,閩南話也有山歌

潮汕方言屬於閩南語體系。在閩南地區比較出名的山歌來自德化、安溪、廈門等地。比如,福建省級「非遺」蓮花褒歌就屬於閩南話山歌,是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山民在種茶制茶勞動過程中即興創作而成的短歌,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


潮汕地區也有山歌。比如《搖鼓叮咚聲》,講述的是一個漂亮女子跟賣線賣布的貨郎偷情的故事。歌的後半部是這樣唱的:

「天拉朗(黎明),母親叫仔來開門。『奴噲,你個房門怎會開?花紗羅帳怎會垂?鬢邊頭髮怎會散?胸前鈕仔怎會開?」『娘噲,昨夜房門狗仔來撞開,花紗羅帳風吹垂,鬢邊頭毛枕邊散,胸前鈕仔熱解開』。」

潮汕地區還有漁歌。在當地,漁歌稱為「舟後船歌」,也屬山歌範疇。

潮籍學者蕭遙天在《潮音戲的起源與沿革》提出,潮州的土著陸為畲民,水為疍民。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調,而疍歌卻是最原始與最有影響的東西。

在廣東湛江雷州,雷州山歌也叫雷州歌,是廣東省四大民歌之一,以雷州話演唱。雷州歌是記載著雷州半島人民生存、勞動、生活的鬥爭史。2008年雷州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雷州話屬閩南語系一支代表方言。

結束語

綜上可見,嶺南地區的山歌並不只是客家地區才有,遍及各地,不分民系和方言。

那麼,為什麼有人總是對漢族客家人充滿偏見呢?為什麼唱山歌就一定要聯繫上少數民族呢?

有些人的腦殼真是花崗岩做的,硬得很,根本聽不進事實和道理。他們只是為了抹黑而抹黑,完全沒有是非觀、大局觀。

莫非他們背後有什麼暗黑勢力,才敢這樣張狂和囂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