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之河 時代之歌——寫在2022大運河主題旅遊海外推廣季啟動之際

聊城晚報 發佈 2022-07-24T07:08:35.823223+00:00

■本報記者 趙琦大運河,是一代代人書寫在大地上的史詩。運河古都——聊城甫一亮相,便在其中落下筆墨。世代枕水而居的聊城人從大運河中汲取智慧和發展動力。

■本報記者 趙琦

大運河,是一代代人書寫在大地上的史詩。運河古都——聊城甫一亮相,便在其中落下筆墨。

世代枕水而居的聊城人從大運河中汲取智慧和發展動力。隨著文旅融合的推進,作為大運河沿岸重要節點城市,聊城在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以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下足功夫,深度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構築多極發展空間,創新打造「兩河」交匯旅遊品牌,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大河文明的種子裡,蘊藏著我們「從哪裡來」的基因,更標定了我們「走向何方」的路標。數千年的文明爐火不滅,黃河、大運河已從「地理空間」躍升為「文化空間」,同時正以嶄新的姿態融入聊城,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榮光。

文化的河

「兩河」交匯 鑄就文明

黃河傍城而過、大運河穿城而過,在8715平方公里土地上搖曳出風的語言,動聽地講述著聊城的底蘊與蓬勃。

聊城,是現今黃河與大運河交匯的唯一城市。黃河(聊城段)全長59.51公里,自西向東流經陽穀、東阿2個縣;黃河支流金堤河全長80.8公里,由莘縣高堤口入境,流經莘縣和陽穀縣。大運河(聊城段)全長97.5公里,從北向南流經臨清市、茌平區、東昌府區、陽穀縣等6個縣市區。

大運河(聊城段)縱貫千年,橫跨六地,是一條積澱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長廊。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虛實」結合:橫跨運河的古橋、傍水而息的剎宇、極具特色的運河美食以及手工藝品,還有見證大運河繁華的臨清胡同……「南有蘇杭,北有臨張」,大運河流淌至今,在聊城留下了無數印記。

老運河45公里,分成6個河段。沿線物質文化遺產涵蓋45個點、段,包括6段河道、24處航運工程設施、3處古代運河設施和管理機構遺存、7處與運河遺產相關的古建築、3處運河城鎮、1處古遺址、1處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其中,被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有8個遺產點、段。沿運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共計23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全市保存著31625件(套)珍貴的館藏運河文物。

除了種類繁多的文物遺存,聊城境內還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承悠久的東昌毛筆、臨清貢磚、東昌葫蘆、東阿阿膠、茌平剪紙等,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2項、省級65項、市級261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4人、省級32人、市級216人。

聊城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深厚,坡里暴動舊址、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冀魯豫邊區政府、魯西北地委舊址等,都是革命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地。

水運涵養水韻,水韻激揚水蘊。「兩河」交匯實現了大運河文化旅遊帶與黃河文化旅遊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疊加。燦爛的文化、獨特的位置,註定了聊城的獨一無二。

流動的河

溝通南北 孕育榮光

千年以前,這是一條黃金河道。白色的桅燈,起伏的槳聲,水到之處繁華漸起,聊城便在槳聲燈影中興盛了400多年。

大運河(聊城段)始鑿於元代,元朝政府採納壽張縣尹韓仲暉和太史院令史邊源的建議,挖通了從安山至臨清並由忽必烈親自賜名的會通河。作為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大運河(聊城段)自陽穀縣張秋南五孔橋入聊城市,中經東昌府區、臨清市,在臨清市西北隅與衛河交匯。從此,大運河與聊城的故事開始了,這座古城如一位執筆者,生動地記錄著大運河的光輝歲月。

翻開《金瓶梅》第92回,上面這樣記載:「這臨清閘上,是個熱鬧繁華大碼頭去處。商賈雲集之所,車輛輻輳之地。」之後清康熙帝四登光岳樓,並題寫「神光鍾瑛」匾;乾隆皇帝十一次出巡,九過東昌,並在聊城建有萬壽宮,列為南巡十六行宮之一。

「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昔日的聊城人口眾多,除一部分是固定人口外,大部分則是經由運河上的官船賈舶帶來的流動人口。「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船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來往商賈聚集於此,形成了獨特建築——會館。在聊城市區,山陝會館靜立在運河西岸。遠看瓊樓玉宇,近看雕樑畫棟,已經279歲的山陝會館訴說著當年輝煌。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聊城同沐榮光。聊城是運河申遺聯盟的重點城市,臨清段和陽穀段等多個遺產要素入選。此後,聊城以此為契機,不斷挖掘大運河的時代內涵,積極培育文化旅遊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逐步實施大運河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融合項目。

依託大運河,聊城的文旅融合發展實踐,由字成句,由句成行,正揮灑成盪氣迴腸的動人篇章。

美麗的河

一半古老 一半年輕

黃河文明和運河文化交融,這是聊城的「大河風華」,明珠般的光芒照耀著這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

7月6日,馬頰河林場濕地公園,星光燈光交織成趣,冠縣首屆露營節在這裡舉辦。戶外草坪、音樂、啤酒及天幕、帳篷……聊城圍繞「商、養、學、閒、情、奇」等新旅遊要素,發展文化體驗與休閒旅遊,引導旅行社、自駕俱樂部開發露營線路和產品,露營游定製化、品質化、常態化的產品模式催動了新一輪的文旅消費熱潮。

此外,聊城大力開展文旅促消費行動,舉辦「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聊城人游聊城」「好客山東遊品薈」「兩河之約——青春研學季」以及「兩河之約·幸運有你」首屆星空露營節等活動,帶動旅遊市場人氣,增強文旅行業復甦信心。

歷史的光芒,照耀著今天的非遺;當代的創新,孕育著非遺的未來。文創旅遊、會展旅遊等一批新業態,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批批高品質的文化旅遊產品和文化旅遊衍生品,正接踵而至。

值第十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結合「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活動主題,聊城在光岳樓東側設置文創產品展區,特別是文創雪糕以光岳樓等為原型,讓厚重歷史與潮流文化來了一次激情碰撞。

2021年,聊城設立1000萬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0萬元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保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和非遺項目的順利實施。2022年,聊城啟動了「我家門前有條河」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包括「河和之契」中國大運河、黃河書畫名家創作大展,「山東手造 聊城有禮」旅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六大主題活動,努力實現品牌營銷創新突破,多角度展示聊城「兩河」文旅資源,記錄「兩河」之美,講好黃河運河岸邊的「聊城故事」。

聊城以文旅融合、業態創新為著力點,推進黃河文化旅遊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講好「黃河故事」「運河故事」,獨具特色的中國文旅名城正高位入場。

繁榮的河

商業文明 延續神韻

大運河,又一次甦醒了。這一次,她肩負著新的使命。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和中華文化重要標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明確建設五大特色片區,其中聊城將打造運河文化旅遊帶,建設大運河商業文明展示區。

根據《規劃》,要圍繞「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優化形成「一條文化主軸、四類功能區、五大特色片區」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總體功能布局。其中,聊城市將建設「兩園兩帶」,即臨清運河鈔關核心展示園、臨清元明大運河文衛交匯集中展示帶、陽穀梯級船閘核心展示園、會通河集中展示帶。

對於和大運河相互成就的聊城,這條運河串起了時間和空間。一直以來,聊城始終將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作為文旅產業的主打品牌,以運河為紐帶,串起了以山陝會館、舍利塔、鰲頭磯、運河鈔關、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為主的運河文化風情體驗游,推出了運河美食體驗游,運河旅遊線路已形成基本框架。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聊城將緊緊圍繞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兩大戰略機遇,深入挖掘兩河文旅資源,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把品牌創建融入地域發展特色,發展特色鄉村旅遊。堅持項目帶動,通過「文化+」「旅遊+」等方式推動要素升級。實施業態推動,發展新業態,打造新產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白天飽賞兩岸風景,夜晚枕著水聲入眠。俯拾皆是的大河文化、綺麗雋永的水上風光……「兩河」交匯明珠城市聊城,正乘風走來,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征程上,續寫著一座城市的千年崢嶸與不朽榮光。

來源:聊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