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女性沒有明顯的「發情期」,其他動物的卻很固定?

牧海 發佈 2022-07-24T21:58:13.827484+00:00

而在哺乳動物中,人類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人類不像其他動物一樣只在特定時期內才可以,而是只要情調、場合到位,幾乎隨時都可以。

地球上有4000多種哺乳動物,共同特徵是用母乳哺育後代,都有固定的發情期,而且繁殖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而在哺乳動物中,人類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人類不像其他動物一樣只在特定時期內才可以,而是只要情調、場合到位,幾乎隨時都可以。

也就是說,人類女性並沒有明顯的發情期,人類的活動沒有季節的限制。

2004~2005年,科研人員在全球13個國家展開了一項關於女性性行為的調查,涉及的育齡婦女達20000多名。結果顯示:除了月經期(生理期)的頻率有所降低外,女性和固定伴侶之間的親密活動並沒有時間上的差異。

動物有固定且明顯的發情期,人類女性卻沒有,產生差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動物為什麼會有發情期?

「春天來了,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這句經典台詞揭示了普遍的自然現象。事實上,並非所有動物都在春天發情,發情期也並非局限於一年一次,發情規律因物種而異。

動物為什麼會有發情期呢?簡而言之,「發情期」更符合動物的生存利益!

首先,發情期是動物進化與適應環境的結果。

物種通過繁殖延續自身的基因,根據進化論中「適者生存」的思想,動物的繁殖必然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唯有適應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以食草動物為例。每年3~8月,北半球的草木逐漸繁榮,植被的生物量達到年內峰值,青草、樹葉以及漿果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動物在此期間發情,不僅能充分利用食物資源,還能提高種群的存活率:繁盛的灌木和喬木提供了棲息和隱蔽的場所,降低了後代被天敵發現、捕食的機率。

其次,發情期的存在節約了動物的能量投入。

在繁殖期間,父母雙方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母方尤其如此。卵細胞的體積遠大於精子,營養消耗更多,能量投入更大。受孕後,母體還要經歷漫長的妊娠期和哺乳期,比如:大象的妊娠期為18~22個月,哺乳期則長達3~4年。

如果沒有發情期的限制,動物全年都在排卵,無疑會造成能量的浪費。有了固定的發情期,動物們就能「集中資源辦大事」,把其他能量用於生存和競爭。

最後,發情期也提高了繁殖的安全性。

老虎、雪豹等猛獸習慣獨來獨往,雌雄在各自的領地內捕食,只有在繁殖期才蠢蠢欲動,通過氣味、聲音等線索尋找異性。在發情期,雌雄雙方在短期內多次交配,你儂我儂,一旦結束就會分道揚鑣。

交配是一種高風險行為,也是動物們的脆弱時刻(容易受到天敵的威脅),而發情期則限制了一年中交配的次數,提高了繁殖的安全性。

人類女性為何沒有明顯的發情期?

動物只在發情期才會出現不可描述的活動,人類則沒有這一限制,因此在「發情期」的定義上,人和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根據2002年美國斯特德曼醫學詞典的釋義,「發情」的定義是:大多數雌性哺乳動物(不包括人類)的周期性興奮狀態

從現實層面來看,人類女性和雌性動物確實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發情期間,雌性動物會產生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對激素分泌、卵細胞分泌等生理性的感知。例如:雌性獼猴在進入發情期後,性激素分泌急劇升高,雌猴會通過一系列的身體姿勢暗示雄猴,伴有明顯的挑逗行為;母牛在發情期間能感受到生理變化,情緒躁動不安,來回踱步的次數是平時的4倍左右。

二是身體特徵的變化。很多動物在發情期間,某些器官也會產生「臨時性」的變化。例如:雌鼠的性器官變得突出外顯,獼猴的性器官變大,顏色也更加鮮艷。

反觀人類女性,相應的變化卻非常隱晦。女性的生理周期始於月經的第一天,典型持續時間為28天,具體可分為月經期(第1~6天)、排卵期(第7~14天)以及黃體期(第15~28天)。

在月經期,女性伴有2~7天的生理出血,這一時期的確容易產生不適。但在排卵期和黃體期(長達20多天),女性基本感覺不到身體或生理上的變化:沒有異常強烈的性慾、情緒不會躁動不安,性器官更不會膨脹變大。因此,女性的排卵期非常神秘,其本人很難通過感知確定時間,往往需要推算!

人與動物為何會有這種差異?有研究認為,「發情期」的消失是人類的優勢所在,這意味著一年365天都可以進行親密活動,有利於提高種群數量,占據更多的生存資源。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群居捕獵,跟隨獵物遷徙,生育的時間通常視食物資源而定。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用知識武裝頭腦,通過養殖、種植獲取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利用火種將食物熟化,改善了體質和生理機能。這在《女性發情期消失和人類用火》(安志宏,2001)中有詳細的闡述。

其結果就是,人類不再受制於自然規律的限制,可以自己選擇生育的時間。久而久之,人類就沒有了固定的發情期。

事實上,人類除了在「發情期」上獨樹一幟外,男女親密的動機也比動物更加複雜。人類並不將生存和繁衍作為生活的核心,性行為可能是為了繁衍後代,也可能是為了獲得短暫的歡愉和快感。

人類的發情期並未徹底消失

在20世紀70~80年代,人們普遍以為女性沒有發情期,但近年來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即人類的發情期並沒有徹底消退,只不過隱藏得很深

2008年2月5日發表的一篇外文研究《人類發情期》(Human oestus)指出:人類女性並沒有失去發情期,而是保留了發情期的「微弱線索」。

例如:200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在排卵期內似乎更喜歡打扮自己。研究者對30名正在戀愛中的女性隨機拍照,分別對應生理上的排卵期和黃體期,然後由42名評分者對照片進行評價。結果發現,評分者普遍認為女性在排卵期內的照片更有吸引力,此時女性穿著的衣服更加時尚,身體也更加性感撩人。

有意思的是,人類的發情期雖然不明顯,但在生育上卻表現出了明顯的周期性。2014年5月22日,研究者發布了1931~2008年間美國嬰兒的出生高潮時段。統計結果顯示:在美國北部各州,嬰兒大多出生在春季和夏季,南部各州則集中在秋季。

在嬰兒潮期間,北部的俄勒岡州和緬因州在6月份就出現了出生高峰,而南部的佛羅里達州則在11月才出現高峰,相差5個月左右。

類似的現象在北半球都普遍存在。在50°N以北的國家,嬰兒的出生高峰為4~7月;在20~50°N的中緯度國家,出生高峰則在5月~11月;在赤道附近(0~20°N)的國家,出生的時間最為集中,但也最晚,表現為9~11月。

由上圖可知,人類的生育時間的確有明顯的規律性,和發情期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是人類進化的有趣之處。

總結

除人類以外,哺乳動物普遍存在明顯的發情期,成年的雌性在生理、身體方面會產生明顯的變化,以此吸引雄性。而人類女性卻不存在這一限制,在時間上更加「隨意」。

科學研究表明,女性的發情期並沒有徹底消失,嬰兒的出生高峰也揭示了有趣的繁殖周期。當然,女性的排卵期非常隱蔽,並且存在個體差異,當事人以外的男性很難察覺,這和動物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