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夷人到洋人:晚清時期國人的西方形象與西方認識

大學專業深一度 發佈 2022-07-26T19:27:12.343128+00:00

晚清在西方列強的炮艦下,逐步打開大門與西方交流,不僅是物質上的交流,也有文化上的交流。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土地,經商、傳教,與幾百年前的馬可波羅們的使命並無太大差異,但面對的中國已經不是之前的中國。

晚清在西方列強的炮艦下,逐步打開大門與西方交流,不僅是物質上的交流,也有文化上的交流。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土地,經商、傳教,與幾百年前的馬可波羅們的使命並無太大差異,但面對的中國已經不是之前的中國。

中國之前是西方人崇拜的國度,物產豐富,君主強大,文人治國。現在的中國在西方人看來是軟弱麻木,處在文明的邊緣。

國人看洋人,即是接觸到的洋人越來越多,生活中洋人的物品也在使用,但對洋人的認知觀念卻充滿著矛盾。

不容對夷人的誇讚

1876年,大清第一任駐外公使郭嵩燾出使英國,把其經歷寫成《使西紀程》,說英國政教修明,環海歸心。引起國人的不滿,你說洋人船堅炮利可以接受,但說洋人政教修明這是不符合國人對洋人的看法的。

在國人看來,洋人是犬羊之性,政教修明的只能是華夏大清。以此說,大清不僅是技不如人,而是處處不如人。

第一次鴉片戰爭到郭嵩燾出使,已經是30多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已經是15年,但國人的觀念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對洋人還是夷人的認知。

物質上崇洋與觀念上鄙夷

儘管在觀念上看不起洋人,但物質上崇洋已經是潮流。吸捲菸,穿西式服裝成為通商城市的普遍現象。張燾的《津門雜記》記載:

原廣東通商最早,得洋氣在先,類多效泰西所為。嘗以紙捲菸葉,銜於口吸食之。又如衣襟下每作布兜,裝置零物,取其便也。近則津人習染,衣襟無不作兜,凡成衣店估衣鋪所制新衣,亦莫不然。更有洋人之侍童馬夫輩,率多短衫窄袴,頭戴小草帽,口銜菸捲,時辰表練,特掛胸前,顧影自憐,唯恐不肖。

物質上以洋人為時髦,普通人也以學習洋人為時髦。但在觀念上並沒有改變對洋人的鄙視,主要原因是朝廷士人對洋人評判是消極的,這種正統的觀念從上至下形成一種普遍的意識。

觀念的衝擊

在國人眼裡,洋人再富強,也是蠻夷;大清再失敗,也有道德上的優勢。夏夷之辨的觀念是幾千年的觀念,不僅僅是一種觀念,也是文化、文明、政治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礎,如果夏夷無分辨,大清的統治合法性就會喪失。

觀念的改變是非常緩慢的,掌握知識話語的士人階層的觀念不發生普遍的改變,普通人的觀念是不會普遍發生改變。

從開眼看世界,到洋務運動,西洋的知識已經廣泛傳播,但國人對洋人的認知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還是用固有的夏夷之辨認知洋人。

林語堂言:「在中國人眼裡,中國的文明不是一種文明,而是唯一的文明。」是普遍的觀念,並不因洋人的物質而那麼容易改變。郭嵩燾出使英國,其對英國誇飾的言論,自然不被朝野上下接受。


幾十年來,洋人對中國已經無所不知,而國人對洋人還是不甚了了,對洋人的輕蔑和醜化仍舊是普遍的一種觀念。1872年,清政府選派幼童去美國官費留學,沒有官員家庭派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內地的家庭讓自己的孩子出去,只因西洋是番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