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領域:可以燃燒的內容「石油」| 社會科學報

社會科學報 發佈 2022-07-26T22:39:04.621877+00:00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改革的深入開展,中西、古今的文化對話會持續推進,因此,對古今中外公有領域材料的利用問題也會日益凸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全球性的公有領域材料為己所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改革的深入開展,中西、古今的文化對話會持續推進,因此,對古今中外公有領域材料的利用問題也會日益凸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全球性的公有領域材料為己所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原文 :《公有領域:可以燃燒的內容「石油」》

作者 | 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劉蒙之/教授 張銳君/研究生

圖片 | 網絡


在討論受版權保護的作品時,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個概念——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每年的1月1日被定為「公有領域日」,許多圖書、電影、音樂、圖片等文化作品在這一天脫離版權保護進入公有領域,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使用、傳播、複製和改編這些處於公有領域的文化材料。根據世界各國內涵各異的版權法標尺,每年會有大量文化材料流入公有領域。


公有領域材料煥發了「數字」光彩


對於個體而言,公有領域是豐富與充滿活力的文化空間,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文化和知識;對於社會而言,公有領域是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公有領域材料的儲存、獲得與利用變得極為方便,其作為「信息公地」的價值得以充分釋放,在紙媒時代沉寂的公有領域材料煥發了「數字」光彩。在數位技術和新消費環境下,對公有領域材料的利用呈現出多樣化和創新化的趨勢。公有領域資料庫建設、傳統出版業對公有領域的有效利用,基於公有領域材料的各種數字出版探索,傳統電影產業與新興的視頻、音頻平台利用公有領域進行文化創新等,都是公有領域材料在新的技術與市場背景下的新亮點。因此,如何積極有效地利用公有領域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文化制度設計與產業實踐議題。


依託數字平台構建公有領域母庫


母庫是公有領域的「蓄水池」。依託數字平台構建的公有領域母庫能極大降低搜尋和複製成本,這催生了構建數位化公有領域「蓄水池」的需求。在這種模式下,公有領域材料被政府、非政府組織或企業作為原始材料進行數位化存儲並供給社會使用。從運作方式看,公有領域母庫可以分為公益性和商業性兩種,其中公益性母庫利用政府撥款、眾籌、捐款或其他途徑的社會資助來維持運行,商業性母庫通過嵌入廣告或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來實現經濟收益。雖然兩者運作方式不同,但都履行類似的文化功能。



公有領域母庫包羅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公有領域資源,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字性公有領域母庫有古騰堡計劃、世界數字圖書館、歐洲數字圖書館等,單是古騰堡計劃就收錄了超過6萬本來自公有領域的免費電子書。相較於文本資源,公有領域影音資源的保存方式更依賴於數位技術,湧現出一批個性化的內容儲存平台。視頻母庫包括公有領域材料種子網站、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荒島電影公司等。網際網路移動影像檔案作為「網際網路檔案館」子網站,從1927年開始收錄了1200多部類別的廣告、教育、工業和業餘的視頻影像,在網站上可供免費觀看和下載,但如果需要廣播級別質量的拷貝則需要通過嵌入連結進行購買。荒島電影公司擁有4000多部影像資源,為流媒體網站、有線電視、電視台、廣告公司和學校提供高質量的廣播電影文件。圖像母庫有美國數字公共圖書館、維基百科公有領域圖像資源、Flickr、學術出版圖像(IAP)和Getty開放內容圖片集等。音頻母庫有公有領域信息項目、民族音樂、國際音樂樂譜庫項目等。


事實上,大多數公有領域母庫收錄的是多媒體材料,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涵蓋了包括文字、錄音、靜動態圖像、印刷品、地圖和樂譜等幾乎所有形式的公有領域材料。網際網路檔案館是一個支持180多種語言的巨大文本、音頻和視頻文件存儲庫,其中包括3300億個網頁、2000萬本圖書和文本、450萬個錄音、400萬個視頻、300萬張圖片和20萬個軟體程序等。另外,一些社交媒體也為探索公有領域資源提供了新的途徑,如國外博客BibliOdyssey和Res Obscura經常發布公有領域材料。



消除接受障礙的公有領域材料淺加工


塞繆爾·奧迪將公有領域分為直接開發利用的強形式和作為創新創意驅動力的弱形式兩種。強形式指公有領域材料可以直接被當作產品內容,弱形式指公有領域材料被作為創意靈感衍生利用的情況。這分別對應了以消除理解障礙與增強體驗感為主的公有領域材料淺加工和以改編創作與混合創作為主的公有領域材料深加工兩種開發方式。公有領域材料本身具備文化與審美價值,然而年代久遠或保存技術落後會使作品畫質受損、觀感下降,造成閱讀和理解障礙,再或是一些作品發表時未受到重視而造成價值流失。因此,在原內容基礎上通過較低成本淺加工、原汁原味再現作品的形式,是公有領域開發的重要模式。


淺加工主要通過翻譯、校對、注釋、修復等不同方式消除理解障礙,翻譯和添加注釋是加工的常見方式,專業的譯製水平和注釋說明讓許多公有領域作品重新煥發生機。網易 「公版影像典藏計劃」用技術修復畫面並為影像內容提供相關的信息注釋,同時提供基於作品的意義解讀和故事分享活動。亞馬遜公司的Audible和Audious Book Creation Exchange幫助作者錄製和銷售有聲讀物,它們將其內容分發到iTunes,並在公有領域文本中加入導言、注釋、學習指南、插圖、文學評論和歷史背景等原創內容。


在圖書業中,公有領域圖書淺加工方式包括重新設計封面、引用精美插圖、選擇新的開本和印刷紙張等。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巴黎聖母院》全新完整譯本修復了法語原版書中的67張插圖,採用疏朗悅目的版式,特選米黃紙張,附贈了印有雨果手繪畫的明信片;果麥公司開發的公版系列圖書基於「價值和美」的產品策略,以內容質量為首要標準,採用權威底本、優秀譯本、精美裝幀和新穎的內容創意對公有領域圖書加以詮釋,為讀者提供美的體驗;掌閱公版電子書基於排版引擎、仿真翻頁等核心技術,對數字圖書的呈現達到了版式優美、易於閱讀且富有吸引力的目的,等等。



圍繞公有領域IP的全媒體開發


把公有領域小說、歌曲、影視劇、故事改編成電影、視頻、音頻或動漫,對其進行內容改編、音樂編排、虛構化、戲劇化、刪節和濃縮等開發操作是基礎而常規的利用方式。品牌延伸理論指為了降低新產品引進的成本和不確定性,企業可以利用強大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進入新市場。文化產業生產往往伴隨著生產和營銷的高成本、巨大的失敗率以及高風險性,而對公有領域內容的改編則能減少不確定性。


基於公有領域IP改編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早已形成了文化產業的成熟慣例。《白雪公主》是根據格林童話改編的,《獅子王》取材於《哈姆雷特》,《花木蘭》根據中國詩歌改編,《勇敢的心》根據蘇格蘭史詩改編,布萊姆·斯托克小說中的德古拉伯爵角色從1895年問世已經被發掘至許多漫畫和影視劇中。直接改編是最常見的改編模式,可以為開發主題提供一個很好的角色基礎,以公有領域中人物形象為基礎進行創作是開發IP的一種重要方式。事實上,公有領域IP可以被開發成電影、動漫、卡通、手機遊戲、小說甚至玩具等全媒體形式,如《神探夏洛克》的IP全線開發就包括遊戲、圖書、DVD、版權和授權等元素。



圍繞公有領域IP衍生開發的新作品也可以讓原創作品獲得新的受眾。如莎士比亞的戲劇使用陌生的語言讓當代讀者望而卻步,但大量的莎士比亞衍生作品將故事帶給了可能對原著不感興趣的觀眾。希爾德的研究顯示,公有領域IP在戲劇、遊戲和漫畫類別中成功的可能性最高。BBC戲劇製作、BBC兒童戲劇、巴黎國家歌劇院、皇家歌劇院等文化企業67%的生產基於已有作品的改編,其中公有領域IP占58%。華納兄弟、米拉麥克斯、環球影業40%以上的電影作品是基於以前的創造性作品,其中大約三分之一屬於公有領域IP。公有領域IP開發過程的核心是以受眾體驗為中心進行的一系列探索,開發主體要在把握其原始版本的內容本質基礎上開發出一系列適合當代觀眾的衍生產品,其在不斷追求流量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如何將衍生內容維護成可持續開發的IP。


混合創作:調合的魔術


文化創造是一種對現有材料增減或再利用的創作形式,其本質是知識的轉換與重組。其中混合創作是一種更為隱蔽的創造性改編方式,指對現有的各類文化作品或作品片段進行摘錄、合成並融合進新作品的行為。在數位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混合創作與數位技術的結合催生了想像力無限的數字內容創作。隨著各種終端用戶軟體的普及,數字內容創新變得更加容易,更多用戶生成內容出現,基於公有領域材料的歌曲、視頻和照片的數字創作環境形成,人們不斷地利用公有領域材料創作各種混合作品。作者和讀者彼此欣賞、身份倒錯與置換,原有的把關文化變成了讀者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出版機構與讀者之間多向度的網狀互動。



公有領域材料的重新製作是混合創新的重中之重,維基百科、YouTube、GitHub是知識重組和混合創作的重要平台。例如YouTube採用CC協議成立了視頻資源庫,明確支持並促進知識分享和重組現有內容,鼓勵用戶在不違反版權條款的前提下重組、重用任何材料進行文化創新。創作者可以自由地從公有領域材料中獲得靈感而不受版權或經濟能力限制,這使得公有領域的海量作品與思想和數字時代的創新實踐以一種複雜且互補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公有領域材料的豐富性為改編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一方面,公有領域的作品並不因為時間的變遷而削弱其價值,那些被歷史反覆淘洗的材料依然煥發生機。讀者圍繞著公有領域材料進行不斷的再詮釋,逐漸形成穩定的粉絲群體。另一方面,粉絲群體對公有領域材料的二度創作利於形成協作共贏的「生態系統」,呈現出巨大的創作熱情和經濟潛力。從社交媒體、視頻音頻播客到粉絲小說,混合創作允許改進、改變、整合或重新混合公有領域材料,並生成新的市場和商業生態。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改革的深入開展,我國與外國、現代與歷史的文化對話會持續推進,對古今中外公有領域材料的利用問題也會日益凸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國應該充分挖掘全球性的公有領域材料為己所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扎爾茨貝格爾認為,公有領域是一個生產知識內容的場所,它跨越時空產生思維碰撞,交換信息、吸收靈感和鼓勵創新。隨著數位技術的迅猛發展,公有領域更是成為文化產業發展可以燃燒的內容「石油」。



當前,我國在公有領域材料利用的規模和深度方面可以說還處於初始階段,我們應該借鑑各國政府、社會機構和文化企業等開發主體在公有領域政策與產業實踐中創造的有益經驗。其一,合理利用公有領域資材料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前提,要從法律頂層設計上重視公有領域;其二,重視公有領域母庫建設,以公益和商業兩種方式開展滿足文化企業和公眾的各種服務;其三,推動和培育文化企業和個人的公有領域項目開發意識和能力。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14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視域 | MCN崛起:內容消費專業化時代到來了?

文化產業的未來:在線 or 在場? | 社會科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