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的滯脹危機

紅藍白鬱金香 發佈 2022-07-28T15:29:14.963793+00:00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凱恩斯主張縮小貧富差距,對富人實施累進稅率。​​更重要的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來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凱恩斯主張縮小貧富差距,對富人實施累進稅率。

​​更重要的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來實現充分就業。

​01

​​有效需求不足會造成失業,而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就會使得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低於潛在的增長率。

這個時候國家通過舉債或者印錢增加貨幣供應量直接投資,改變資本稀缺狀況,匹配上失業的勞動力。

​投資本身就能擴大總需求,實現充分就業後,工人也增加消費能力,抵消產能過剩從而避免發生經濟危機。

增加貨幣供應量,難免會產生通貨膨脹。由於投資乘數的作用,在通貨膨脹的同時,實際產量也增加了。

​因此凱恩斯主義是比較容忍輕度通貨膨脹,歐美許多經濟體也把通貨膨脹的長期管理目標定為2%。

​02

​​凱恩斯主張逆周期調節,在經濟下行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提高就業率;反之經濟過熱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降低通貨膨脹率。

​​但是如果遇到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發生,也就是滯漲,凱恩斯主義就沒轍了。

​​實際上,滯漲就是長期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的產物。

​戰後,西方各國長期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增速遠遠高於經濟發展速度,這是產生通貨膨脹的前提。

​​這些超發的貨幣有一部分形成了固定資產投資,造成產能過剩。

​這兩個現象發生在一起,就形成了滯漲。

​03

​滯漲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經濟學界眾說紛紜。

總結一下各個流派的觀點,大致原因就是國家過分干預,導致市場機制失靈:

1、價格不能充分反映供需關係和稀缺狀況,造成殭屍企業留存市場,難以出清。

2、高稅收和高福利政策希望能夠縮小貧富差距,增加有效需求,但是也扼殺了企業家的積極性,有的工人甚至因為有救濟金而自願失業。

3、強大的工會組織在工資談判中占有較大的優勢,使得一批技術含量並不高的崗位獲得了較高的收入,而這些收入要對計入成本的。

4、由於長期通脹,工人在公司談判時形成了預期,要求增加工資,抵消物價上漲。這部分又被計入成本,形成物價螺旋式上漲。

5、初級產品短缺,例如糧食和原油。這些商品的漲價,會使得很多以它們為原材料商品的成本上升。


總的來說,就是國家干預使得商品承擔了許多不必要的成本,導致物價上漲,造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這種通脹並不是由需求拉動的,不但不能刺激生產,而且還抑制了消費,再進一步傳導到了生產上,使得經濟停滯。

04

​從1969年起,美國開始進入一個滯漲時期。


為此,​尼克森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對進口商品增收10%的進口附加稅;實行工資與價格管制。

​增收進口附加稅提高了物價,價格管制使得供應不足,美國出現了歷史上極為罕見的搶購風潮。

​1972年,物價在管制下仍然上漲了3.2%,而失業率也保持在5%;1973年,價格管制放開以後,通脹率報復性反彈至6.2%,失業率仍然維持在4.9%的水平上居高不下。

​​與此同時,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歐佩克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對歐美的滯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隨後的福特和卡特政府宏觀政策時緊時松,在治理通脹和停滯之間搖擺不定,導致美國經濟在滯脹泥潭中越陷越深,呈現高失業與高通脹螺旋式上升的局面。


​1979年第四季度,美國通脹率上升至12.7%,失業率則長期維持在6~8%。

​05

​​這一年,保羅·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起初採取了以往小碎步式的加息法。

​​但是人們早已形成了強烈的通脹預期,採取的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例如搶購商品、要求增加工資,進一步強化了通貨膨脹。

​美聯儲在歷史上並沒有表現出獨立性,取得公眾的信任,也是治理通脹不力的原因之一。


​​這種情況下,沃爾克採取了一種城門立木的方式,暴力加息來硬剛通貨膨脹。

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一度大幅提升到20%以上。

​在「暴力加息」的過程中,公眾逐漸認識到美聯儲控通脹的決心,最終扭轉了通脹預期。

治理滯脹,不可搖擺不定,一定要盯著一個方向。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相比,危害更大,因此美聯儲寧願犧牲經濟增長也要徹底治理通貨膨脹。

​06

1981年初,隆納·雷根就任美國第40任總統,。他採取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措施,將美國經濟從滯漲的泥潭裡拉了出來。


首先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在他的支持下,美聯儲才有底氣暴力加息,將通脹率從百分之十幾降到了5%,再降到了3%。

​這麼高的利率,經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衰退的代價。


於是,里根推出了降稅措施,將企業所得稅從50%降到了28%。個人所得稅由46%降到了34%;同時削減削減社會福利開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雖然,稅率下降了,但稅基卻增加了,美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反而上升了。


第三,減少政府干預,放開價格管制,以恢復國內在石油生產和探測上的市場動力。

​​第四,打擊壟斷,包括工會對勞動力的壟斷,促進良性競爭。

作為演員出身的溫和保守主義者,里根在成功地化解滯脹危機過程中,熟練地採用供給學派的減稅等政策治理「停滯」,採用貨幣學派控制貨幣總量的政策治理「通脹。

主要思路就是減少政府干預為資本解綁,恢復市場機制來盤活經濟。


​由於歷史原因,里根任期內還處於冷戰時期,軍費開支增加了不少,特別是星球大戰。

​美國政府為此發行了不少國債,這在客觀上也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1989年裡根卸任時,國債占GDP的比例已經從上任前1980年的26%大幅提升至41%向國外的借債總額超過了國內,美國也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

​舉債刺激經濟是凱恩斯主義的重要特徵,因此有一些經濟學家稱:里根政府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凱恩斯主義

不過,里根對此無所謂:芝加哥經濟學派、供應面經濟學、甚至里根經濟學,隨便你們怎麼叫,只要有效就行。

​​從這個角度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政治家也不用拘泥於某個學派的觀點,而是應該博採眾長。

​07

​​里根經濟學也不是沒有副作用,勞動力在生產要素中的權重下降,資本的話語權更強了,造成貧富懸殊越來越大!

​貧富懸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新的經濟危機。

儘管在滯脹時期,凱恩斯主義遭到了質疑,但從來就退出歷史舞台,反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變本加厲。

他的追隨者們吸收了其他學派的觀點,不斷完善發展,發展成為後凱恩斯主義與新凱恩斯主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