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成長的課題,別讓大學生「空間迷向」

中青評論 發佈 2022-07-28T21:06:31.591714+00:00

進入大學以後,如果能在學業規劃以及就業方向上給大學生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可以重新整理他們的情緒和能量,讓他們煥發生機。

摘要

中青評論

進入大學以後,如果能在學業規劃以及就業方向上給大學生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可以重新整理他們的情緒和能量,讓他們煥發生機。

進入大學教書以來,我教的學生有1000多個,學生「焦慮」的問題是有的,但沒有所謂的一代人患上「空心病」那麼誇張。對這些學生來說,焦慮是他們需要面對的成長課題,他們也有自己的解決方式。

我有一個學生,她的故事讓我認識到焦慮的背後是創傷。她的字,像用小刀子削出來的一樣,展示著主人的刻板、緊張和焦慮。大三時,她的情緒障礙已嚴重到需要去醫院治療,晚上不睡覺,有時還會哭泣,惹煩了舍友。她像一個孤島,焦慮仿佛一個泥沼。

我上課時會科普一些關於情緒的知識,下課時也會找她聊聊,聽她講一些童年往事以及原生家庭關係的問題。表面上看,她考上了一所211學校,認真學習,但激發這些的動力來自彌合創傷的願望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旦挑戰增大,她的精神就會垮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些學業不佳的學生,也會給我講他們的壓力,他們的沮喪、偶爾的「擺爛」,反而能讓他們不那麼焦慮。成績好的學生,特別是有望保研的學生,往往上課坐第一排,認真聽講、記筆記、回答問題、完成作業,參加競賽和社團。他們行色匆匆,孤身一人,沒有時間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故事。更多的學生沒有引起我特別的注意,他們僅僅在教學層面和我產生聯繫,我甚至連他們的長相和名字都對不到一起。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好」學生出了問題,往往讓老師很吃驚。

這些年,我讀了很多情緒方面的書籍,也學習了諸如繪畫、遊戲、舞蹈療愈的課程,我會在班會上分享這些知識和體會,學生很是觸動。我感覺在生命教育、情緒和心理教育方面,我們欠了太多功課。所有學生都需要這樣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不應該從大學才開始。

大學生的焦慮,有心理層面的成因,但過去的創傷和原生家庭的問題很多難以改變。進入大學以後,如果能在學業規劃以及就業方向上給大學生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可以重新整理他們的情緒和能量,讓他們煥發生機。

我有一個學生,剛剛去了心儀的單位。她高考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大一大二過得不開心,學習上動力不足。大三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參加比賽,也鼓勵大家把真實的自己表達出來。她在寫作中吐露了真實的想法,作品發表後,儘管評論區有不友好的聲音,但我和同學們都積極為她辯護,讓她感覺到溫暖和力量。大四時她也有過迷茫,看到同學們都在考研,她報了一所「985」學校,全力備考,無奈差了幾分落榜。然而,這次落榜卻讓她如釋重負,她終於可以奔赴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不留牽掛。

在航空領域,飛行員有時感知或判斷的飛行狀態,跟飛機實際狀態不相符,這種錯覺被稱為空間迷向效應。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快速成長的時期,更容易遭遇「空間迷向」,產生焦慮情緒。在走向社會的前一站,作為老師的我們,可以幫助學生矯正 「空間迷向」,栽好個人成長的「決策樹」。

比如,我會和學生分享優勢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把人的優勢分為34種,可以了解自己的品格、性格、能力優勢趨向,幫助個人在作人生規劃時取長避短。課堂上,我會講述梁啓超、邵飄萍、鄒韜奮等前輩的經歷和人生,同學們總能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氣。

人不能脫離各種社會關係而存在,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能讓同學們感受到真實的社會,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通過參加一些讀書小組、寫作小組和技能比賽,同學們可以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和要求,也會體驗到多方面探索的可能性,收穫更佳的成長體驗,這些都可能幫助學生在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時,作出比較好的規劃和決策。

(作者系長安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撰文/蘇蕾

編輯/楊鑫宇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