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北京個展:回歸自然,探索視覺之外的「五感建築」

澎湃新聞 發佈 2022-07-29T19:01:32.522041+00:00

近日,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個展「五感的建築」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行。展覽從展陳到內容都從「五感」出發,強調未來的建築應訴諸人的所有感官,給人的內心帶來慰藉。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整理

近日,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個展「五感的建築」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行。展覽從展陳到內容都從「五感」出發,強調未來的建築應訴諸人的所有感官,給人的內心帶來慰藉。「形式只能刺激視覺,然而更深層次的感官則在視覺之外,這也是我想在展覽當中表達的。」隈研吾說道。面對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他主張回到自然,「離開迄今為止最適合集中生活的混凝土、鐵等材料,回到木頭裡、回到紙里,回到這些自然材料里。」

隈研吾1954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日本當代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在21世紀對日本傳統建築元素的重新詮釋包括對自然材料的運用、思考光和輕盈性的新方式,以及起到改善而非支配作用的建築。他的建築不同於多數日本當代實踐,沒有通過簡單的姿態融入周圍環境,而是試圖將傳統元素巧妙地置於個性鮮明的建築中,使其與所在地域仍然保持聯繫。這些傳統元素與高科技的混合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證明是流行的,而他的作品也已經走出日本,進入中國與西方。他的代表作品包括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中國「長城下的公社/竹屋」、日本三得利美術館,以及擊敗伊東豐雄團隊的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設計等。

隈研吾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 ©Satoshi Asakawa

過去,隈研吾曾提出「反造型」「負建築」等概念,而在此次北京的新展中,他以「五感的建築」發展了自己的建築思想。「1990年代我提出反造型是為了突破形式。那個時候大部分人對形式感興趣,但我不喜歡形式主義。現在我想表達體驗的重要性,也就是五感其實遠比形式重要。形式只能刺激視覺,然而更深層次的感官則在視覺之外,這也是我想在展覽當中表達的。」隈研吾在接受《卷宗Wallpaper》採訪時說道。

展覽現場,澎湃新聞記者高丹拍攝

展覽入口區域的藝術裝置《竹澗》重現了隈研吾的內心深處描繪的「原風景」。構成「竹澗」的竹條有一萬支以上,均由可再生、可重複組裝的構件所連接,展現出隈研吾關於「自然的建築」的哲學與生態環保的思想。竹的柔韌與重力形成絕妙的平衡,形成竹的曲線,浮於空中。「竹澗」起始於釋放想像力的「五感之庭」。在作品《竹曲》中,大量竹條形成幅度與曲率不盡相同的「曲線」,延伸出平緩的螺旋形狀。竹的流動描畫著搖曳的螺旋,映照出竹林錯落的光影,營造出一個像是突然出現在靜謐竹林中的茶室空間。

入口裝置《竹澗》

「茶室」,展覽現場

展覽中的「竹」

這裡是展覽之旅的序章,也映射出隈研吾對於後疫情時代生活方式的思考。「新冠疫情讓我注意和覺察到了集中化的危害。」隈研吾說道,「集中化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那就是——回歸自然。人們走出集中化箱子,回到自然里,這也將是未來時代的主題。而我們要如何回歸,我覺得方法有很多。例如離開迄今為止最適合集中生活的混凝土、鐵等材料,回到木頭裡、回到紙里,回到這些自然材料里,這也是一種回歸自然的方式。或者去自然優渥的環境裡,在那裡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展覽中,體現東方智慧的榫卯結構,貫穿於裝置作品、模型、材料實驗中。與此同時,竹與石也散落在展廳各處。

入口裝置細節圖

展覽現場,澎湃新聞記者高丹拍攝

在隈研吾看來,孕育自工業化的「盒子建築」易於建造,但它與外部環境絕緣,在疫情之下往往會變成了「牢籠」般的存在。而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有很多大的孔洞、陽台、窗戶、庭院等,讓他們儘可能地融入外部自然元素,打造了很多通風良好的空間。像這樣儘可能地增添建築中的自然元素,可以使人們即使置身建築之中,也如在大自然中一樣開闊。即使是在疫情之下,住在這樣的建築里也不會有被禁錮於「牢籠」之感。」

展覽現場,澎湃新聞記者高丹拍攝

大多數建築展以視覺化為中心,比如展示模型、展示圖紙,或者播放視頻,但這些都還是很偏向視覺層面的。而在隈研吾看來,對建築的體驗來說,單一視覺化的呈現無法滿足人類的感官需求,因為視覺上接收的,僅僅是人類感官所感覺的極小一部分。

因此,展覽試圖調動人的全部「五感」。比如,人的「五感」之中的嗅覺,策展中,隈研吾為觀眾選擇了其中的氣味,希望人們也可以體會這樣的氣味,並在這種氣味環境中,與氣味一起感受建築。每個空間都有各自不同的氣味,漫步其中時,可以感受到作者本人想到的氣味。木材散發的氣味,周圍的綠草散發的氣味,風的氣味等。在聽覺上,展覽在不同模型區以聲音為背景,幫助觀眾運用聽覺感受「走進」這些建築。

此外,材料感在五感中也很重要。材料所具有的柔度、硬度、粗糙感、光滑感等都是隈研吾所珍惜的元素。隈研吾認為,建築的材料感,比視觸感,會更強烈地觸動人心。因此,為了讓觀眾感受到建築材料感的部分,在靠近展品的地方,也能實際體驗到觸摸材料的感受。

展覽中的「榫卯」

為了進一步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隈研吾在每個展區都做了項目的1:1立面局部還原,展示材料的真實質感和節點工藝。比如,隈研吾事務所在北京的前門辦公室的鋁幕並非焊接,而是由兩種鋁製構件鉸接在一起;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的瓦片由四個金屬掛鈎懸吊在兩層金屬網格之間,觀眾可以想像雨滴青瓦的聲音和意境;太宰府天滿宮表參道星巴克店的木結構由木材插接拼裝而成,每根木條都被打磨得十分光滑;紫砂博物館外立面的陶板則保留手作的痕跡。而在裝置作品《五感的記憶》中,就包含了各種各樣的作品記憶,展示了創作現場的片段,通過這些片段能夠一窺隈研吾和他的設計團隊的想像世界。

前門辦公室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還展出了隈研吾的書法作品。他自述從高中開始接觸書法,「那時有一位老師教導我具體的方法和書法背後的哲學。對我而言書法不只是愛好,而是一種訓練和對於材料關係的理性思考。」隈研吾將書法與他的建築設計聯繫在一起,「書法是我的手、紙和墨的共同作用,展示出人與材料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也是我們設計思考的主題。通過練習書法我可以體會這種關係。就像運動員需要體育鍛鍊一樣,這也是我作為建築師的訓練。」

為展覽創作書法的隈研吾

隈研吾的設計試圖對現代建築做出回應。「20世紀,隨著土木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內容日趨複雜,現代建築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與自然相對立的工業產品。」他說道,相比之下,「在人工搭建建築的時代,建築所使用的木、土、石等材料獨具魅力。那時的建築可能沒有那麼牢固,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人們感受到了獨特的風與光。我希望通過我的設計,喚醒現代建築中的這些元素。」

(本文根據北京嘉德藝術中心提供資料以及「Wallpaper卷宗」與「archdaily」網站相關報導整理)

展覽「五感的建築」將持續至10月30日。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張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