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最網紅丨「葫蘆雕刻達人」王剛:刀尖上的中國古文化傳承

邢臺視界 發佈 2022-07-30T14:48:56.969399+00:00

被人們丟棄的那些毫無價值的破葫蘆,搖身一變成為了古樸不失韻味的工藝品。用殘缺創造美,讓不完美發揮價值。王剛不但將平平無奇的破葫蘆玩出了「花」,他的作品還入選了中國國際對外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國貨好禮」。


被人們丟棄的那些毫無價值的破葫蘆,搖身一變成為了古樸不失韻味的工藝品。用殘缺創造美,讓不完美發揮價值。王剛不但將平平無奇的破葫蘆玩出了「花」,他的作品還入選了中國國際對外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國貨好禮」。

與葫蘆結緣源於偶然

與葫蘆結緣是在十年前,一個陽光燦爛的早上,溜達到郊外的王剛發現路邊一家小院外,一隻憨態可掬的小葫蘆悄悄探出了頭,細細觀察,越看越喜歡,王剛頓時童心大發,順手摘下了小葫蘆。回到工作室,喜歡篆刻的王剛瞬間來了靈感,拿起刻刀在葫蘆上刻起了圖案,一件葫蘆創意作品就這樣誕生了。從此,王剛對葫蘆的熱愛一發不可收……


「因為經常在百度貼吧上搜索一些關於葫蘆的內容,發表一些相關的帖子,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喜歡葫蘆的朋友。」王剛說,有一天一個陌生人添加了自己的QQ,並留言說他家裡就種了很多葫蘆,這頓時勾起了王剛的興趣。經過攀談,王剛得知這位朋友原來是廊坊當地最大的葫蘆種植戶。見王剛真的喜歡葫蘆,這位朋友便邀請他前去參觀,王剛第一時間坐車趕往廊坊。不虛此行,在廊坊王剛不但參觀到了二百畝的葫蘆園,還收穫了廊坊朋友送他的滿滿一車葫蘆。

有了這車葫蘆,王剛的創作靈感如魚得水,有時靈感來了,不管白天黑夜,創作的快樂令王剛廢寢忘食,他邊雕刻邊思索,藝術創作來源於發自內心的「痴迷」和對雕刻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隨著《秦漢遺韻》《岩畫印象》《福缽》《百壽圖》《古魚圖》一系列作品的不斷問世,王剛的葫蘆」火」了 。

讓朽木煥發「鮮活」生命

「天然的好葫蘆本身就是美的,那麼雕刻無異於畫蛇添足。我用的葫蘆大部分都是殘破的,根據殘破的形狀去構思作品內容,形神契合,讓腐朽煥發生機。」王剛說,雕刻一件作品的構思,必須著眼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自然之美。一切人為藝術的再創造的痕跡應該隱藏於自然之美中。


為了收集購買雕刻用葫蘆,王剛常常四處奔波於山東、廊坊、遼寧等地,只要聽說哪裡有人種植葫蘆,他都會驅車前往。這些在常人眼裡連燒柴都難堪大用的破葫蘆,到了他手裡,就像伺候嬰兒一樣,撫育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2019年,在山東聊城葫蘆節現場,王剛看到一位大姐的攤位後面扔著一個破的葫蘆,「歪瓜裂棗」的破葫蘆裡面裝滿了菸頭果皮紙屑等垃圾,就是這隻葫蘆,卻讓王剛「一見鍾情」。他上前詢問大姐能不能把這隻葫蘆賣給他,大姐一臉匪夷的望著他說:「你拿去吧,送你了。」王剛如獲至寶,回家清理了很多遍才清理乾淨。望著這隻豁豁牙牙的破葫蘆,一個構思浮上腦海:「清乾隆年間出土的散氏盤銘文用筆粗放豪獷,凝重含蓄,朴茂豪邁,和這隻葫蘆的質地很是契合, 若把這兩者完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說不定能成就一件完美的作品。」從清理、晾曬、構思、雕刻……不久後,作品《散氏盤》完美問世,氣象飄逸的銘文,加上葫蘆質樸厚重的色澤,讓這件作品呈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也正是這件作品,入選了中國國際對外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國貨好禮」。

當「殘破」遭遇中國古文化

創作無處不在,藝術與金錢無關,當這些本不值錢的殘品「遭遇」中國古文化,竟然能碰撞出如此美妙的火花。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在王剛內心升騰起來:「要雕刻出一個中國古文化題材的系列葫蘆作品。以葫蘆雕刻藝術為載體,讓中華5000年文明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傳承和發揚。」


靜觀王剛的葫蘆雕刻作品,集書法、繪畫、篆刻於一體,構思奇妙、圖案精美、刀法嫻熟瀟灑,作品內容涵蓋了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表現題材多為中國傳統圖案、歷史典故、人物、唐宋詩詞等。點、挑、劃、拉、刺、勾……雕刻技法輕重有致,一氣呵成。


「中華文明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缶、畫卷、飛天、四書五經、甲骨文、漢代竹簡、青銅器、鼎、漢服等等。這些東西值得我們去花大量的時間學習、探究和傳承。」王剛說,這些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傳承價值,是藝術創新發展的基石。也希望在自己今後的作品中,能展現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也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