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蘭亭序》

直爽侃歷史 發佈 2022-07-31T20:55:07.432755+00:00

唐太宗(597~649),名李世民,唐代的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太宗除了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

唐太宗(597~649),名李世民,唐代的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太宗除了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


 唐太宗酷愛書法,撰寫過有關書法的理論著作《筆法論》、《筆意論》等,還有「晉祠銘」、「溫泉銘」兩碑,書法成就非常卓越,在書法史上也是一位毫不遜色於其他大家的書法家。唐太宗不但自己喜歡潑墨,他還有搜集書法作品的愛好。據記載,他曾經廣泛搜集了各種流派的書法作品足有上千卷之多。他特別欣賞晉代王羲之的書法,而且對王羲之所作的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名帖《蘭亭序》倍加推崇。他說:「觀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若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自古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本是王羲之酒後揮毫之作品,寫出的字飄逸瀟灑,婀娜多姿,不但在當時的書法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後世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作為王羲之本人,在《蘭亭序》寫成之後,自己也十分喜愛,雖然曾幾次想重書此序,但都不如原作,於是他也就更加珍愛最初的原作,把它作為珍寶傳給他的子孫後代。

  此序傳到第七代孫智永和尚的時候,因為和尚沒有後代,無奈,只好將《蘭亭序》傳給了他的弟子辯才。辯才對《蘭亭序》的價值心知肚明,把它作為至寶,特意在永欣寺方丈屋內的房樑上鑿了暗洞,將其密藏於裡面。

  唐太宗在位之時,曾命人四處打聽《蘭亭序》的下落,後來當他得知此序在辯才的手中,馬上下令辯才入宮,給予他豐厚的賞賜,欲引誘辯才交出墨寶。哪知辯才早有準備,待唐太宗詢問之時,他一口咬定《蘭亭序》早已在兵荒馬亂之時喪失,不知去向。無奈,唐太宗只好將辯才放回寺廟,可是他並沒有善罷甘休,曾三召辯才進京,詢問有關《蘭亭序》的下落。後來,唐太宗又派監察御史蕭翼微服來到永欣寺。蕭翼能說會道,聰明絕頂。他來到寺中,很快與辯才成為朋友,而且兩人相見恨晚,一同吟詩作畫,下棋彈琴。一天,蕭翼故意拿出所帶王羲之的作品與辯才一起欣賞,辯才大笑說其不是精品,並把亡師臨終之時如何把《蘭亭序》傳他的經過詳細講述了一遍,且拿出密藏的《蘭亭序》真跡給蕭翼看。此時,蕭翼才亮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辯才聞言,頓時昏倒於地。從此之後,已有80歲高齡的辯才抑鬱成疾,不治身亡。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真跡之後,自然也是視若珍寶,愛不釋手。不僅自己觀賞、臨摹,還請內廷供奉湯普澈、馮承素、諸葛貞等都臨摹了數個版本,分發給王公大臣們。唐代的大書法家褚遂良和歐陽詢也都曾臨摹過《蘭亭序》,可是他們都自成一派,並沒有單純拘泥於王羲之的筆法,後人稱褚遂良的臨本為「唐絹本」,稱歐陽詢的臨本為「定武本」,而且兩人的臨本都刻成了石碑,留於皇宮之內。

  在唐太宗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蘭亭序》,他對高宗李治說:「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李治遵從父命,將《蘭亭序》裝於玉匣之內,隨唐太宗一同葬於昭陵。世上流傳的臨摹本,以現藏於中國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所臨之「神龍本」(因上面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印跡,故名)最為逼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