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紙和筆架

直爽侃歷史 發佈 2022-07-31T21:04:07.060787+00:00

鎮紙是文人寫字、作畫時用來壓紙張,使之平穩不動的文具,也叫做「紙鎮」、「文鎮」、「書鎮」或「鎮尺」,是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之一;筆架,又稱「筆格」、「筆擱」或「筆枕」,是古人書案上不可或缺的文具。

鎮紙是文人寫字、作畫時用來壓紙張,使之平穩不動的文具,也叫做「紙鎮」、「文鎮」、「書鎮」或「鎮尺」,是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之一;筆架,又稱「筆格」、「筆擱」或「筆枕」,是古人書案上不可或缺的文具。


鎮紙多為長方條狀,因此也把它叫做「鎮尺」,大多以銅、鐵、玉、石、竹、木、瓷等材質製作而成。《文具雅編》中介紹說:「銅者,有青綠蝦蟆,偏身青綠;有蹲虎、蹲螭、眠龍;有坐臥哇哇;有鎦金辟邪、臥馬,皆上古物也。」玉制的有「玉兔、玉牛、玉馬、玉鹿、玉羊、玉蟾蜍,其背斑點如灑墨,色同玳瑁,無黃暈,儼若蝦蟆背狀,肚下純白,其制古雅肖生,用為鎮紙,摩弄可愛」。陶製品有「哥窯蟠螭,有青東瓷獅、鼓,有定哇哇、狻猊」。張鎡曾在《陸編修送月石硯屏》中說:「三山放翁實贈我,鎮紙恰稱金犀牛。」此處的「鎮紙」指的就是銅質鎮紙。鎮紙上一般都雕刻有詩詞名句和各種圖案,也有雕刻成動物或者人物形狀的。

  鎮紙起源於古人對玉器和小型青銅器的欣賞和偏愛,經常把它們放置於案頭並隨手拿來壓紙,日久天長,它也就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房工具。早期的鎮紙大多以銅或者玉為材質,形狀以牛、馬、兔、鹿等為主。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代銅錯金銀虎形書鎮,是早期較為優秀的鎮紙作品,此虎形態十分可愛,四肢盤踞,嘴巴張開作呼吼狀。明清之後,書畫名家層出不窮,促進了文房工具的使用和發展。由於刻硯之風的興盛以及對聯的廣泛使用,鎮紙的形狀依然以長條形為主,但更多的是成對的形式,上面刻有詩句、名言或者梅蘭竹菊等,體現出主人的高雅情趣;材質上繼續使用銅,也出現了玉質、石質、烏木、紫檀木等,其中以石質的居多。

  傳世的鎮紙作品中,玉質的最多,南北朝時期的辟邪鎮紙、宋代河圖洛書玉鎮紙、元代的牧馬玉鎮紙等都是精緻的玉鎮紙作品。清代田黃石所雕的異獸書鎮、象牙雕獅形書鎮則是石質、象牙質鎮紙的精品。而民間的鎮紙常以黃銅、竹木刻制,這類作品在清末時期和新中國建國前夕較為多見。

  筆架是寫字作畫時用來架置毛筆的一種工具,以防弄污其他的物品。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有筆架了。據五代的傳世作品《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學士蘇頲有一錦文花石,鏤為筆架,嘗置於硯席間。每天欲雨,即此石津出如汗,逡巡而雨。頲以此常為雨候,固無差矣。」筆架製作的材料以玉石、陶瓷、象牙為主,形狀式樣也很多,有圓形、方形、長方形、山形、龍形、牌坊形、圓傘形、臥形等。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收藏有一橋形筆架,名為「白玉雕松柏人物筆架」,清代中期的作品。此筆架以新疆和闐玉製作而成,通體青白玉色,橋面橫向陰刻木紋,橋面下豎向陰刻木紋。橋身下有兩排木樁為支撐,旁邊的小船上乘坐著兩個人,橋的側面是茂密的松樹、花草樹木,橋上還有挑擔的、騎驢的行人。樹的空間可以用來架置毛筆。整個筆架表現的是南方小橋流水的水鄉生活,構思巧妙,雕刻也很精細。上乘的筆架多以孔雀石、雞血石、壽山石等製作而成,價格都比較昂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