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記譜方法工尺譜

直爽侃歷史 發佈 2022-07-31T21:48:20.914561+00:00

工尺譜是我國傳統的記譜方法,約產生於隋唐時期,因為用「工」、「尺」等字記錄和書寫唱名而得名。工尺譜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聯繫密切,在民間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等藝術形式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工尺譜是我國傳統的記譜方法,約產生於隋唐時期,因為用「工」、「尺」等字記錄和書寫唱名而得名。工尺譜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聯繫密切,在民間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等藝術形式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它的歷史悠久,在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寫本「唐人大曲譜」,其所用的譜式是唐以來的燕樂半字譜,這是工尺譜最早的前身。後來宋代的俗字譜,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譜、張炎《詞源》中的「管色應指字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指法譜」等,已經開始一步步朝著工尺譜發展。到明清時期,工尺譜最終成型並在民間和藝術界通行。


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某種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的,由於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都有所不同,因而所用的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即首調或固定調)等也各有差異。一般說來,通行的工尺譜所用的譜字有10個,與北宋以來沈括的《夢溪筆談》、陳暘的《樂書》以及《遼史·樂志》等書所記載的相同。如陳暘《樂書》「觱篥」條注說:「今教坊所用(觱篥),上七空(即前七孔)、後二孔,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字譜其聲。」在這10個譜字中,「六」字為「合」字的高八度,「五」字為「四」字的高八度,所以上述10個譜字其實只是八聲。此外,「四」(或者「五」)、「一」、「凡」、「工」等譜字,除了表示自身的樂音之外,還兼表示比它們高半音或低半音的樂音,表示高半音時,加「上」或「高」,表示低半音時則加「下」。例如,「下四」就表示比「四」低半音,「高四」則表示比「四」高半音。這樣,這些樂音連同上面說到的八聲,與十二律的各聲一一對應:

  黃鐘——合

  大呂——下四

  太簇——高四

  夾鍾——下一

  姑洗——高一

  仲呂——上

  蕤賓——勾

  林鐘——尺

  夷則——下工

  南呂——工

  無射——下凡

  應鐘——高凡

  黃鐘清——六

  大呂清——下五

  太簇清——高五

  夾鍾清——緊五(「緊五」今作「乙」)

  按後來通行的工尺譜字為上、尺、工、凡、六、五、乙,相當於現在簡譜記法中的do、re、mi、fa、sol、la、si,其高八度譜字最後一筆上挑,或加單人旁來表示,如「上」字的高八度為「仩」;高兩個八度的譜字則最後一筆雙挑,或加雙人旁。其低八度譜字除了「六」寫成「合」,「五」寫成「四」,「乙」寫成「一」外,其餘各譜字均以最後一筆向下撇表示;低兩個八度的譜字則最後一筆向下雙撇。

  工尺譜的傳統書寫方向是豎行由上向下,自右而左,也有仿照簡譜的樣式橫行自左向右書寫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