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40年中的八部冷門最佳電影

黑水布衣 發佈 2022-08-01T08:02:38.635077+00:00

這40年來,誕生了40部最佳電影,由於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求的是藝術與商業的平衡,所以多數電影我們都耳熟能詳,但也有我們並不算熟知、相對冷門的電影。

香港電影金像獎其實算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獎項,作為華語電影「三金」之一,不說和奧斯卡和歐洲三大電影節相比了,相比於金MA獎(1962年)和金雞獎(1981年)也是最年輕的。

從上世紀70年代起,隨著香港的經濟騰飛,香港電影也隨之蓬勃發展。後來的人們就說香港有個「好萊塢(Hollywood的港譯)」。既然香港都有好萊塢了,那麼也要有自己的金像獎啊。於是在1982年,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應運而生。

這40年來,誕生了40部最佳電影,由於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求的是藝術與商業的平衡,所以多數電影我們都耳熟能詳,但也有我們並不算熟知、相對冷門的電影。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個人認為比較冷門的電影。以推薦為主,較少涉及劇透。

1、第一屆最佳電影——《父子情》

最早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很簡樸,甚至算得上寒酸。第一屆金像獎一共就設立了五個獎項: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影片。而且都是百分之百的中獎率——那時沒有提名這個說法。

《父子情》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打作品之一,由方育平執導。電影的情節很簡單,就是關於一個「望子成龍」的故事,應該是受到70年代歐洲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電影本身樸實無華,但平淡中透出感動。

這裡要說的是導演方育平,同時也獲得了首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殊榮。這還不算完,過兩年的第三屆金像獎上,他再次同時包攬了這兩個大獎。到了第六屆,他又來了。在中國電影史上,方育平應該與張徹、謝晉、侯孝賢、楊德昌是一個等級的大導演。不過方育平後來玩起了紀錄片,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老爺子現在還活著呢(1947年出生)。

2、第三屆最佳電影——《半邊人》

又是方育平的作品。所謂半邊人指的就是賣魚的少女想成為一名演員,一邊又不得不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方育平依舊延續自己的特點,樸實無華的現實主義。而且依舊熱衷於讓非科班演員出演,上一部《父子情》其實也是這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剛出道不久的黃家駒和葉世榮在片中一閃而過,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找一找,呵呵。

3、第四屆最佳電影——《似水流年》

這算是一部最早的陸港合拍片吧。講述的就是來自香港的張姍姍回到大陸的故鄉與童年夥伴阿珍之間的故事。樸實無華幾乎成了那幾年金像獎的代名詞,為何會這樣?其實就是為了追求藝術性。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以娛樂為主,搞笑片和功夫片大行其道,所以金像獎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這些平淡的文藝片。

該片在輕描淡寫之間表現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故土之間的質樸情感。而斯琴高娃憑藉阿珍一角拿下金像影后,這也是大陸第一個獲得金像影后的女演員。

4、第九屆最佳電影——《飛越黃昏》

顧名思義,就是講黃昏戀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些早期電影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要考慮到年代,這些電影就顯得比較新潮了。當時的中國社會還比較傳統,老年人的戀愛還是比較少的。

難得的是,導演張之亮把一部本來很容易流於瑣碎的電影拍攝得淡而出味,手法清新而自然。

5、第十五屆最佳電影——《女人四十》

我願意稱之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女人四十》包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三個最重量級獎項的同時,還拿下影帝影后的殊榮(喬宏和蕭芳芳),另外還有一個男配角(羅家英),不僅前無古人,估計也是後無來者了。

個人認為這是許鞍華從影以來拍得最好的一部文藝片,早年我看的時候,感觸不深,但當我到了這個年紀後才發現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

不劇透,建議有一定閱歷的朋友去看。

6、第十七屆最佳電影——《香港製造》

說實話,我並不太認為這是一部冷門電影,但考慮到我第一次看都沒看完的狀態(18歲時在錄像廳看的),估計大家能夠堅持看完的也不多。

電影在1997年上映,恰好是回歸年,但一個黑幫小混混卻看不到明天,彼時《古惑仔系列》風頭正勁,這樣一部另類的電影顯得格格不入,但它濃縮了香港經濟起飛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的歷史,更是濃縮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長的記憶與陣痛。

李燦森同學憑藉此片嶄露頭角!

7、第十九屆最佳電影——《千言萬語》

這是一部香港版本的《悲情城市》,是以香港七八十年代的重大事件為背景的愛情電影。回顧了香港本土知識分子自覺向港英挑戰的歷程。它的獲獎確實代表了這類電影在香港的稀缺性。

可惜的是,我們80後的同年女神李麗珍在影后爭奪上輸給了「鬼後」羅蘭,不過她拿下了同年的金MA影后。

8、第三十屆最佳電影——《打擂台》

那一年的最佳電影提名分別是:《打擂台》、《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葉問2》、《劍雨》和《線人》,清一色的商業片動作片,但只有《打擂台》有著濃厚的港片味道。所以在頒獎之前,我就看好《打擂台》,事實也是如此。

確切地來說《打擂台》是一部功夫電影,也是一首對於香港功夫電影的輓歌。當年近70歲的梁小龍陳觀泰泰迪羅賓出現的時候,怎能不感動。

可以看出,這些冷門佳片多數是一些年代比較早的電影,而且多數是一些文藝片,所以影響不大,後來評價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一些商業片成為金像獎的寵兒。例如《英雄本色》、《警察故事》,最近幾年這種趨勢更是非常明顯,《寒戰》、《無雙》以及最近的《怒火·重案》。

最後說的是其實是可以湊夠10部的,不過一部現在被限制的比較厲害,而另一部壓根就被這邊禁了,看過的人極少,這裡就不說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