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面前這十種動物因人類而永久消失,如今只留下畫像

微風執杯煮酒上西樓 發佈 2022-08-01T10:35:32.134247+00:00

世界上的野生動物種類十分繁多,但沒有一種是多餘的,世界上的任何一種動物都有生存和繁衍的權利,如今,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減少,而人類對其負有很大的責任,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全球十大著名的野生動物,看它們都是誰。

世界上的野生動物種類十分繁多,但沒有一種是多餘的,世界上的任何一種動物都有生存和繁衍的權利,如今,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減少,而人類對其負有很大的責任,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全球十大著名的野生動物,看它們都是誰。

第十名:斯特拉海牛,被早期歐洲航海探險者當作食物補給而吃光的動物。

斯特拉海牛,通常被稱為大海牛,因為其體型巨大,是目前已知的所有海牛種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較大的成年個體身長可達10公尺,體重可達5900千克。

最早發現大海牛的人是學者喬治·斯特拉,他在一次航海旅行中因為躲避暴風雨而偏離航線,最終抵達白令海峽,在白令海峽的河流入海口,他意外地發現了這種大型海牛。根據他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大海牛的大致印象:前肢粗短,外形如同一個大型的船槳,尾巴短小與一般的海牛相似,皮膚黝黑而光滑,頭較小,且沒有牙齒,嘴邊有鬍鬚,性情溫和,有群居屬性,對人和善,沒有攻擊性。

但就是這樣溫順的性情給大海牛帶來了滅頂之災,隨著大海牛被發現的消息在歐洲傳播開來,大量的遠航者紛紛將這裡當成補給地點,而補給物就是易於捕捉的大海牛,根據水手的描述「大海牛的味道吃起來就像是家鄉的義大利牛排」。隨著獵殺行為的加劇,僅僅在大海牛被人類發現的27年之後,這種體型碩大的海牛就再也見不到了。

大海牛是第一種有明確記載的被人類吃光的野生動物,但並不是最後一種,此後還有大海雀、旅鴿等動物都已步其後塵。

第九名:墨西哥灰熊,人類與野生動物爭奪棲息地的代表性案例。

墨西哥灰熊是棕熊的一種,是生活在墨西哥地區的大型猛獸,但相比較其他北美灰熊來說,墨西哥灰熊體型只能說是比較嬌小,體型僅有100千克左右。墨西哥灰熊雖然屬於食肉動物,但事實上其食性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偏離了肉食屬性,更多食物來源是素食,也就是野果、青草以及樹根等,尤其喜愛蜂蜜。

墨西哥灰熊需要較大的活動領地,但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多,人類對土地的需求增大,因此墨西哥灰熊的領地被逐漸壓縮,最後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棲息地,人與熊之間為了爭奪棲息地發生了明顯的衝突,但人類有武器的協助,墨西哥灰熊節節敗退,進退兩難,最終在1964年宣告滅絕。

第八名:斑驢,非洲最有名的滅絕動物之一,因殖民者的偏見而被獵殺的代表性動物。

斑驢是生活在南非遼闊的草原上的一種食草動物,是斑馬的一個分支,但與斑馬不但外形有區別,行為習慣也有不同的地方,斑驢一半像斑馬,一半像驢,因而得名斑驢,另外,斑驢也不是以大群體的方式群居,更多的情況下是與羚羊等其它食草動物混居在一起,共同躲避獅子等猛獸的捕食。

斑驢性情相對比較溫順,在南非,曾經有當地居民馴化斑驢用於馱運貨物,在19世紀開始,大批歐洲殖民者抵達南非,這裡豐富的野生動物吸引了歐洲獵人的目光,這裡成為了「獵人的天堂」,除了開普獅、藍馬羚等動物被滅絕之外,斑驢的滅絕具有爭議,歐洲人認為斑驢形象詭異,是邪惡的動物,因此更加肆意的獵殺,部分斑驢還被運輸到歐洲進行展覽。1883年,最後一隻斑驢在阿姆斯特丹的動物園中死亡。

第七名:塔斯馬尼亞虎,被野犬和歐洲殖民者接續滅絕的最後的中型有袋類食肉動物。

塔斯馬尼亞虎也叫做袋狼,是澳洲獨有的動物,由於澳洲長期與其他大洲隔絕,本土物種呈現出獨特的進化趨勢,有袋類動物就是其中的重要特色,而袋狼就是世界上最後一種中型有袋類食肉動物。

袋狼的命運可謂是一波三折,早在數千年前,人類遷徙而帶去的家犬再度野化,恢復了其狼性本能,成為了澳洲野犬,野犬的實力比袋狼更加強大,因此逐漸占據了袋狼的領地,袋狼被迫龜縮在塔斯馬尼亞島嶼中求生。

但這最後的棲息地並沒有成為袋狼的避難所,在歐洲殖民之後,這裡被開闢成為牧場,袋狼被認為是偷羊的野獸而大量獵殺,最後一隻袋狼在1936年死於動物園中。

第六名:旅鴿,在已滅絕的動物中,曾經是數量最多的動物,曾被認為是最不可能被滅絕的動物。

旅鴿曾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也是已滅絕動物中,數量最多的鳥類,其數量最多的時候可達五十多億隻。旅鴿以群居形式生活,在遷徙季節,鋪天蓋地都是旅鴿的身影,一個大型的旅鴿遷徙群體經過一個小鎮就需要一周的時間。

旅鴿的數量之多讓歐洲殖民者為之震驚,曾聲稱,旅鴿是最不可能被滅絕的動物。但他們顯然低估了人類的破壞力,在僅僅百年的時間裡,旅鴿就消失在北美天空中,旅鴿被專用的火車運輸到各大城市,成為了市場上最廉價的肉食。

1914年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旅鴿「瑪莎」的死亡,宣告了曾經高達50億隻的旅鴿就此滅絕

第五名:北部白犀牛,消亡於盜獵行為的大型野生動物。

犀牛是陸地上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食草動物,而北部白犀牛則是犀牛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曾經分布在烏干達、查德、蘇丹、中非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部分地區。但由於瘋狂的盜獵以及當地局勢動亂等原因,北部白犀牛的保護功虧一簣。

2008年,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部白犀牛死亡,目前僅剩下兩隻雌性北部白犀牛,且已經失去了自然繁殖的能力。

第四名:平塔島象龜,發現即意味著滅絕,因人類帶來的入侵生物而滅絕的代表性動物。

全稱叫做平塔島加拉帕戈斯象龜,是生活在平塔島加拉帕戈斯的巨型陸龜,是食草性動物,主要以拉帕戈斯群島仙人掌,草,樹葉,苔蘚,地衣和漿果。

1971年,人類第一次發現並記錄了一隻巨型陸龜,經過研究發現其屬於一個獨立的物種,被命名為平塔島象龜,但遺憾的是發現即意味著滅絕,在島嶼上最終只發現了這一隻平塔島象龜。

2012年,這隻被起名為「孤獨喬治」的平塔島象龜死亡,代表了這個物種的消亡,其滅絕原因是因為人類帶來的山羊等外來物種的入侵,侵占了平塔島象龜的領地,吃掉了它們的食物,踩碎了象龜產在地面上的卵。

第三名:長江白鱘,熬過了1.5億年的「活著的古生物化石」,消失在21世紀。

長江白鱘最早的生存記錄大約在1.5億年前的白堊紀,經歷了恐龍時代,但最終沒有熬過人類時代。長江白鱘有「淡水魚之王」的稱號,俗語中常說的「千斤臘子萬斤象」中的萬斤象指的就是長江白鱘。普通的長江白鱘體長通常為2-3米,體重大約在200-300千克,有記錄中可查的最大的白鱘可以長至七八米長。

2019年9月,IUCN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是滅絕。2022年7月21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中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

第二名:巴巴里獅,被人類作為玩物而滅絕的代表性動物。

巴巴里獅是近代以來著名的獅子種類之一,是僅次於開普獅的第二大現代獅子,也叫作北非獅或者阿特拉斯獅,是北非三大猛獸之一。巴巴里獅中的雄性全長2.5~3.1米,有記錄以來曾經被人類捕獲的最大的成年雄性個體體長為3.25米,體重高達600斤左右。

巴巴里獅與現存的非洲獅行為習慣有顯著不同,其善於獨來獨往,獨自生存,由於北部氣候與南部氣候相比較較為寒冷,因此巴巴里獅的腹部有濃密的毛髮,有利於氣溫降低的時候取暖。

巴巴里獅曾經是古羅馬鬥獸場中的主角。大量的巴巴里獅被運輸到歐洲各地,導致了巴巴里獅的數量銳減,分布範圍急劇縮小。後來殖民入侵成為了壓垮巴巴里獅的最後一根稻草,大量的草場被開闢成為牧場,破壞了當地動物的棲息環境,同時肆意的獵殺也是巴巴里獅滅絕的原因。1922年最後一隻野生巴巴里獅消失在獵人的槍口之下。

第一名:渡渡鳥,恐龍之後,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堪稱已滅絕動物的代表。

渡渡鳥可以說是已滅絕動物的代表,是除恐龍之外的著名的滅絕動物之一。渡渡鳥生活在非洲島嶼模里西斯,這裡長期孤懸海外,與其它大陸隔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態環境。渡渡鳥是鴿子的一種,由於沒有天敵,渡渡鳥的飛行能力退化,體型較大,只能在陸地上緩慢行走。

渡渡鳥的滅絕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其充分反應了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當歐洲移民抵達模里西斯後,這裡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首先,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成為了種植園,渡渡鳥的棲息地被破壞;其次,獵殺導致了渡渡鳥的數量銳減;最後,人類帶來的貓、老鼠等外來物種幾乎無孔不入,渡渡鳥難以抵禦外來物種的襲擊,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這十種野生動物的滅絕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它們滅絕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多與人類的肆意獵殺以及活動的影響有關,保護野生動物刻不容緩,是每個人類都應盡的的義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