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千紀,地球發生的事件文化環境改變,巨石陣的第一階段建成

天行使者 發佈 2022-08-01T12:43:21.271976+00:00

前3千紀,或稱前第3個千年,跨越了整個青銅時代的早期和中期。世界人口在本千紀中估計增加了一倍,達到約3000萬人。

前3千紀,或稱前第3個千年,跨越了整個青銅時代的早期和中期。 古埃及文明在古王國時期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世界人口在本千紀中估計增加了一倍,達到約3000萬人。

  • 事件一
  • 敘利亞:馬里城的黃金時代開始 (前29世紀 )

馬里英語:Mari,即現在敘利亞境內的特爾·哈利利(Tell Hariri))是古代蘇美爾亞摩利人建立的城邦,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流的西岸。 位於現在敘利亞的阿布·卡馬爾西北部11km處,代爾祖爾東南120km處。 大約前5千年有人居住,約前2900年開始繁榮,前1759年被漢謨拉比破壞。


早期國王參見蘇美爾王表

  • 伊布爾·伊爾 Iblul-il
  • 伊托烏爾·薩瑪干 Itur-Shamagan
  • 拉姆格·馬里 Lamgi-Mari
  • 伊舒托普·伊路姆 Ishtup-ilum
  • 伊迪·伊路姆 Idi-ilum
  • 圖拉·達干 Tura-Dagan
  • 普族爾·伊舒塔爾 Puzur-Ishtar
  • 米拉加 Milaga
  • 雅格迪·利姆 Yaggid-Lim
  • 雅弗多·利姆 Yahdun-Lim(前1815年—前1799年)
  • 蘇姆·阿迪烏 Sumu-addu(前1798年—前1797年)
  • 雅蘇瑪·阿達德 Yasmah-Adad(前1796年—前1776年)沙姆希阿達德一世之子
  • 茲姆里·利姆 Zimri-Lim(前1775年—前1759年)
  • 美索不達米亞:古埃蘭時期
  • 兩河文明中烏爾城的黃金時代。 (2474–2398 BC)
  • 埃及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
  •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北陰陽營文化
  • 南島民族從台灣南下擴散到菲律賓群島


事件二

  • 美索不達米亞:古埃蘭時期

美索不達米亞亞拉姆語:ܒܝܬ ܢܗܪܝܢ,希臘語:Μεσοποταμία,阿拉伯語:بِلَاد ٱلرَّافِدَيْن)是古希臘兩河流域 的稱謂,μεσο意為中間,ποταμία為古希臘文中河流之意,轉化成為「(兩條)河流中間的地方」。 這兩條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在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產生和發展的古文明稱為兩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它大體位於現今的伊拉克 ,其存在時間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紀,是人類最早的文明。 由於這兩條河流每年出現泛濫,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機物礦物質,水源、土壤提供種植糧食的必需品,成為孕育文明的基礎,但同時該地氣候乾旱缺水,所以當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開始運用灌溉技術 ,灌溉為當地帶來大規模的人力協作、農業豐產。



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美索不達米亞於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眾多城市、周圍的農業社會。 由於美索不達米亞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有多個民族在此經歷接觸、入侵、融合的過程,蘇美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埃蘭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 等其他民族先後進入美索不達米亞,他們先經歷史前的歐貝德、早期的烏魯克蘇美阿卡德時代,後來又建立起先進的古巴比倫、龐大的亞述帝國。 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倫將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推向鼎盛時期。


但隨著波斯人希臘人的先後崛起和征服,已經輝煌幾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廢,接著漸漸為沙塵掩埋,最後被人們所遺忘。

直到19世紀中期,伴隨考古發掘的開始和亞述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實物被出土,同時楔形文字逐漸被破解,塵封18個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才慢慢呈現在當今世人面前。 蘇美人於公元前3200年左右發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爾書吏學校、三四千年前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文學作品 、距今2600多年前藏有2.4萬塊泥板書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有前言和後記及282條條文構成的《漢摩拉比法典》、 有重達30多噸的人面帶翼神獸守衛的亞述君王宮殿、古巴比倫人關於三角代數的運算、公元前747年巴比倫人對日食月蝕的準確預測、用琉璃磚裝飾的 新巴比倫城、傳說中的巴別塔巴比倫空中花園,以及各時期的雕塑、藝術品,這些成就都屬於美索不達米亞這個古老文明。


埃蘭(英語:Elam; 埃蘭語:、 haltamti ; 蘇美語:; 古波斯語: Ūvja),又譯伊蘭[1]、以攔厄藍伊勒姆,是亞洲 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國家,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灣北部,底格里斯河東部,現為伊朗的胡齊斯坦及伊拉姆省。



埃蘭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於伊朗高原以外的埃蘭地區。 一般認為埃蘭國名出自境內哈爾答第城邦(意謂神的國家)。 此名在《聖經》廣為流傳,故沿用至今。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以善戰的人民著稱,聖經記載是諾亞兒子閃姆的兒孫及其後裔。 埃蘭地區有許多君主制城邦國,其中最重要的有阿萬(Awan)、蘇薩、西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他們在埃蘭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古埃蘭時期、中埃蘭時期與新埃蘭時期。

有些語言學家認為埃蘭語言屬於達羅毗荼語系。


  • 事件三
  • 兩河文明中烏爾城的黃金時代。 (2474–2398 BC)

烏爾(蘇美語:Urim; 蘇美楔形文字: URIM2KI或 URIM5KI; 阿卡德語:Uru; 阿拉伯語:أور; 希伯來語:אור ,英語:Ur),又稱吾珥,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座古城。 當時它位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注入波斯灣的入海口,今天它的遺址位於伊拉克的內地,巴格達以南納西里耶附近,幼發拉底河的南部。 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緯30°57'和東經46°6'。 屬伊拉克濟加爾省。

中譯本《聖經》將其譯為「吾珥」,

是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的故鄉,也是猶太人的發源地。

廢墟遺址上最顯眼的是一座供奉月神的神廟,這

座神廟基本被保存下來了。 它是一座兩層高的磚建築物,下層的磚是用瀝青結合起來的,上層的磚是用灰膠結合的。 除這座神廟外還有許多過去住房的遺蹟。

  • 埃及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

埃及第三王朝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古埃及文明從此進入成熟階段,此時出現了以左塞爾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 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霍特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 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是古埃及古王國時期第二個王朝,古代埃及文明在這一時代達到空前的高度,例如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就是這個時代的胡夫法老建造的。 因此第四王朝被認為是古埃及的「榮譽時代」。 第四王朝始於約公元前2670年(年代誤差可能有100年),歷時110多年,經歷了斯尼夫魯、胡夫、雷基德夫、卡夫拉、孟卡拉、謝普塞斯卡弗和德德夫普塔赫等7位法老。 第四王朝的首都在孟菲斯。

埃及古王國的第四王朝是留下了所有古蹟中最著名的王朝: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這一時期約為公元前2670年至公元前2450年,始於基奧普斯(Cheops)之父斯尼夫魯(Snéfrou)的統治時期。 阿比多斯(Abydos)、薩卡拉(Saqqara )和都靈紙莎草的名單都可以追溯到新王國,所以應該謹慎對待它們,它們的年代大約是第四王朝之後的一千年。

至於非洲人的名單,這是曼內托(maneton)名單的副本,比第四王朝晚了2000多年。 考古學給出了六位國王的名字,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統治是絕對確定的。 這些是出現在 阿比多斯列表中的六個名字。 鑑於這些後來的名單,有可能還有兩三個其他的國王在位。 考古學實際上為扎維埃·艾利安( Zaouiet el-Aryan)提供了一座未完工金字塔的遺蹟,其建築是第四王朝的典型建築,但其名稱不確定,可能是巴卡( Baka) 或內費爾卡( Néferka)。

這些名單系統地列出了一個第八位國王,他沒有發現第四王朝的當代痕跡,但沒有證據表明他缺席,因此第八位國王統治並非不可能,特別是因為第四王朝的結束鮮為人知。 最後,薩卡拉王表列出了第九位被毀名的國王。 這份名單是唯一一個給出了第九位的名單,這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問題,除非是其他名單都有錯。 貝克拉特(beckerath) 建議尼厄雷(Niouserrê) 國王作為這第九個王位的保有者,他認為尼厄雷有可能在舊王國的第五位偉大國王之初被列入,例如,在卡納克(Karnak )的名單中,在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

  • 事件四
  •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北陰陽營文化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雖然,在有些地區,如中美洲,在公元後仍停留在新石器時代,不過那些地區還是有高度文明的出現,如馬雅文化。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人類進入紅銅時代(金屬器時代的最早期),也開始進入信史時代。

北陰陽營文化屬於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代的文化,分布在江蘇省寧鎮地區和安徽省東南部。 其年代大約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左右。 因南京發掘的北陰陽營遺址而被命名為北陰陽營文化。 此處是南京市發現的最早的文明,故稱南京文明的發源地。 北陰陽營文化與東面的馬家浜文化後期遺存,與西面的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和北面邳縣劉林遺址的大汶口文化遺存,都有一定的聯繫 。

1955年到1958年,南京博物院對北陰陽營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的,直到1979年學術界才界定其為北陰陽營文化。 據南京博物院所稱,在發掘現場發現了76粒「花石子」,與現今的雨花石無異,所以一些人認為當時南京居民已經在玩賞雨花石了

  • 事件五
  • 南島民族從台灣南下擴散到菲律賓群島

南島族群大洋洲東南亞南島語系為語言的族群。 [15]其中包括東帝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馬達加斯加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夏威夷 玻里尼西亞以及台灣原住民族海南回輝人(為占人分支)、紐西蘭毛利人(為玻利尼西亞人分支)、非說巴布亞語系 美拉尼西亞人(語言上屬南島語系,但外貌和巴布亞人沒分別)等多個民族。 他們還分布於泰國北大年地區、新加坡越南西原地區和占婆地區(覆蓋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國)、柬埔寨。 這些地區統稱為南島民族地區。 南島語族分布範圍中,北到台灣,南達紐西蘭,東到復活節島,西至馬達加斯加


重要人物

  • 胡夫,埃及法老,吉薩大金字塔的建造者。

古夫(希臘語中稱之為在基奧普斯, Χέοψ, Cheops; 曼涅托王表中稱之為蘇菲斯,Σοῦφις, Suphis)是埃及古王國時期的一位法老。 他的統治期從公元前2589年至公元前2566年,是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位法老。 一般認為古夫修建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吉薩大金字塔。 古夫的全名是「荷努姆-古夫」,意為「荷努姆神保佑我(古夫)」。



古夫金字塔(阿拉伯語:هرم أكبر,希臘語:Πυραμίδες της Γκίζα,英語:Pyramid of Khufu)又稱吉薩大金字塔,是位於埃及吉薩 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中最為古老也是最大的一座。 同時也是古代地中海地區七大奇蹟唯一尚存的建築物。

根據一間墓室牆上關於工頭和埃及第四王朝古夫法老的記號,[1][2]埃及學家們認為這座金字塔是他的陵墓。 金字塔的建造大約持續了10至20年並於公元前2560年完成,距今約四千五百年。 原高146.59米(480.9英尺),底邊長230.37米(755.8英尺),[3]在其建成後的380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最初,金字塔表面包有一層光滑的外包石塊; 而現在金字塔呈現的則是石塊下的核心結構。 金字塔基座現在仍有外包石塊的殘留。 金字塔的建造方式有著很多不同的解釋以及假說。 最廣泛接受的假說認為金字塔的修建是通過用人力將巨石從採石場開掘出來,將其提升安放到預定位置這種方式進行的。



金字塔內部現在已知有三個墓室。 最下面的一個是直接在金字塔的基岩中開鑿出來的,但是它並未完成。 王后墓室和國王墓室則位於它上方的金字塔內部。 吉薩大金字塔是目前在埃及已知的唯一一座有上升和下降通道的金字塔。 金字塔建築群的主要部分包括了兩座古夫法老的祭廟(一座緊鄰金字塔,而另外一座則位於尼羅河邊上),三座為古夫法老的妻子們而建的小金字塔,一座更小一點的「衛星」金字塔,一條高於地面連接兩座祭廟的甬道和圍繞金字塔為貴族修建的馬斯塔巴墓

  • 中國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君主,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 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 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

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口耳相傳下年代已經久遠不可考,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 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 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文化

近東

更多信息:青銅時代

  • 公元前3100-2686年:埃及 早王朝時期
  • 約公元前2900-2350年:美索不達米亞 早王朝時期
  • 約公元前2700-1600年:古埃蘭時期
  • 公元前2686-2181年:埃及 古王國時期
  • 約公元前2334-2154年:阿卡德帝國
  • 公元前2181-2055年:埃及 第一中間時期

歐洲

  • 約公元前3200年:希臘愛琴海諸島的基克拉澤斯文明
  • 約公元前3200-3100年:希臘本土銅器時代
  • 約公元前3200-2800年:奧齊耶里文化*繩紋器文化
  • 梅科普文化晚期
  • 溫查文化晚期

南亞

  • 公元前2800-26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第二期
  • 公元前2600-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第三期

東亞及東南亞

  • 公元前3300-2000年:良渚文化
  • 公元前3300-2000年:馬家窯文化
  • 約公元前3000-1900年:龍山文化
  • 公元前2700-1700年:寶墩文化
  • 約公元前2500年:南島民族從台灣向呂宋遷移
  • 公元前2500-2000年:石家河文化
  • 公元前2200-1600年:夏家店下層文化

美洲

  • 中美洲古時期
  • 舊銅器時期
  • 小北文明

撒哈拉以南非洲

  • 薩凡納牧業新石器時代
  • 埃爾門泰坦


發現、發明、傳入

  • 美洲開始發展陶器。 (前30世紀)


  • 吉薩的大金字塔建成。 (前26世紀)


  • 船上開始用帆。 (前20世紀)


  • 約前3000年,近東文明進入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Bronze Age),又稱青銅器時代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或鉛的合金,因為其氧化物顏色青灰,故名青銅。 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C; 而硬度高,為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 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 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於恩森·湯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

  • 青銅和冶金學傳入愛爾蘭。

冶金學(英語:metallurgy)屬於材料科學,是研究從礦石中提取金屬,並用各種加工方法製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屬材料的學科。 冶金學也研究金屬、金屬互化物或其混合物(稱為合金)的物理及化學特性。 冶金學也是一門金屬的技術,有關金屬製造的科學,也和金屬零件的工程特性有關。 金屬的製造包括從礦石中提鍊金屬,以及金屬混合物(或金屬和其他元素的混合物)以製造合金。 冶金學和金屬加工的工藝不同,不過金屬加工和冶金學有關,正如隨著技術的發展,醫學和醫學科學有關一樣。


冶金學可以分為鋼鐵冶金學(有時也稱為黑色冶金學)及非鐵金屬冶金學(有時也稱為有色金屬冶金學)。 鋼鐵冶金學是有關鐵的合金及其製造,而非鐵金屬冶金學是以不含鐵的合金及其製造為主,世界上的金屬生產中,鐵、鈷、鎳及其有關合金的黑色金屬占了95

  • 正好在約前2000年前,敞篷雙輪馬車出現在中亞。

雙輪戰車是一種輕型,開放式乘處,雙輪的馬拉車輛,為古代常見的軍事戰鬥車輛運輸工具。 最早發源於歐亞大草原,後來向西亞歐洲東亞傳播,成為一種古代世界普遍的軍事單位與交通運輸工具。 許多國家,如古埃及古希臘波斯以及中國的商朝周朝,都以戰車兵為重要的軍事兵種,駕車也成為一種貴族階層的專門技藝。 此外雙輪戰車也充作賽車與座車之用,成為常見的貴族運輸工具。 直到騎兵興起後,雙輪戰車才逐漸被取代。


文化里程碑

  • 吉薩金字塔建成。

吉薩金字塔群(阿拉伯語:أهرام الجيزة)是指一大片位在埃及開羅郊區的吉薩高原內之陵墓群,於1979年登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於2007年7月7日獲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 中的榮譽奇蹟。 陵墓群建於埃及第四王朝,主要由三個金字塔組成,而當中最大的是古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同時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最古老及唯一尚存的建築物,現在旁邊還設立了太陽船博物館; 次大的是卡夫拉金字塔; 最小的是孟卡拉金字塔。 此外,在這三個主要金字塔旁有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和3座屬於皇后的小型金字塔。 吉薩金字塔群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的一部分。



  • 第一階段的英格蘭的巨石陣建成。

巨石陣(英語:Stonehenge),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埃姆斯伯里,英國的旅遊熱點,每年都有100萬人從世界各地慕名前來參觀。 巨石陣也叫做圓形石林。 那裡的幾十塊巨石圍成一個大圓圈,其中一些石塊足有六米之高。 據估計,圓形石林已經在這個一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幾千年。 1986年,巨石陣、埃夫伯里和相關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8年的考古研究從該處挖掘出遠至公元前1958年的古代骨灰,考古學家猜測該處最初可能為古時墓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