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圍困天京,咸豐皇帝出一道上諭,曾國藩為何將其吃到肚子裡

歷史小店 發佈 2022-08-02T13:43:22.111389+00:00

在曾國藩對抗太平軍的時候,咸豐皇帝給他下了一道聖旨,可是曾國藩卻把聖旨吃了,但不過也因此立下了千古之功。

眾所周知,曾國藩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此外他的處世哲學也讓我們現代人深有啟發。在曾國藩對抗太平軍的時候,咸豐皇帝給他下了一道聖旨,可是曾國藩卻把聖旨吃了,但不過也因此立下了千古之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清朝咸豐初年,太平天國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已經危及到清朝的統治根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軍就已經攻下江寧(今江蘇南京),並改名為天京,還定都於此,史稱「太平天國」。毫無疑問,太平天國已經讓咸豐皇帝寢食難安,因此在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咸豐皇帝就下旨讓曾國藩率湘軍鎮壓太平軍。不過,當時太平軍的實力不容小覷,因此對曾國藩來說也絲毫不敢放鬆,否則稍一不留神就要吃一場敗仗。

然而,就在湘軍和太平天國在前線對抗的時候,北京城又發生了變故。眾所周知,晚清時期的清朝被西方列強「欺負」,尤其在鴉片戰爭戰爭之後他們變得更加猖狂,不僅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比如《天津條約》,還想著在各個方面獲得利益,如果不順著他們,那堅船利炮就直接開到了家門口。咸豐皇帝在位期間,英法聯軍就入侵京城,還火殺圓明園,犯下了滔天大罪……就在英法聯軍進京前,咸豐皇帝還給曾國藩下了聖旨。

據曾國藩在文稿中記載,專家們也確定了當時聖旨中的內容:「英法洋兵,業占天津,不日進攻京畿,甚為可危。著曾國藩速帶兵限期入京。毋稍延緩,欽此。」聖旨的內容不難理解,意思就是英法聯軍要攻入京城,讓曾國藩迅速帶兵回京護駕。對曾國藩來說,這是一個無比艱難的決定,因為他當時正在對抗太平天國,如果他此時調兵回京,就等於把地盤拱手讓給了太平天國;如果他要是不回去,英法聯軍進京燒殺搶掠,百姓也生靈塗炭。

接到聖旨之後,曾國藩一夜未眠,一個人在書房踱步到天明,他想找一個兩全之策,但不管怎麼盤算都不能兼得「魚和熊掌」。於是,就在天快亮的時候曾國藩突然靈光一現,他將桌子上聖旨一把抓過來撕得稀巴爛,然後一片一片放入嘴裡嚼碎,又喝了一杯水將其吞入腹中。

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聖旨是聖神的,一般人都畢恭畢敬的珍藏,而曾國藩卻給撕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還吃掉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歷史學家們經過研究,推測曾國藩是在消滅「證據」,意思就表明他自己從未收到過任何聖旨,因此也就表明了他的立場,即留下了對抗太平天國,而不返回京城護駕。對此,曾國藩也有自己的考慮,並且也完全合情合理。

首先,曾國藩出兵在外,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它可以不聽咸豐皇帝下的命令。不過,曾國藩也不敢明確的違抗皇命,而是用銷毀聖旨的方式表態,他可以堅持說自己沒有收到聖旨,即便咸豐皇帝心裡清楚也不敢處置曾國藩,畢竟他當時位高權重。其次,曾國藩考慮的很深入,即便是京城被英法聯軍攻占了,他們在得到好處之後還會離開,即便是咸豐皇帝遭遇了不幸駕崩,還有太子可以繼位,都不會讓大清朝滅亡;如果放棄對抗太平軍保護了皇帝,那要不了多久殺入北京城的就是太平軍了,到時候大清朝的命脈就要徹底斷了。

結果我們都知道,曾國藩並沒有回京,而咸豐皇帝也想到了其他辦法,即他在英法聯軍進京前夕,就以北上剿匪為由帶著王公大臣和皇后妃子去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或許是內憂外患的巨大壓力,讓咸豐皇帝苦悶、迷惘和疾勞,最終早早死去。在曾國藩那一邊,他最終破了天京退擊了天平天國軍,再一次穩固了清朝統治根基,但他卻不知道這一根基早已腐朽……

參考資料:

《曾國藩傳》作者:梅寒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