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走台灣時,為何帶走正一派63代天師,背後原因可不簡單

人文記史 發佈 2022-08-04T17:52:03.400736+00:00

正所謂物盡有數,八八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三卦已是結束之意,難道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嗎?自古以來無數帝王將相、英雄偉人名留青史,但是若論香火旺盛,世代顯貴人丁興旺,綿延千年不絕的家族,從古至今也只有「兩家半」。

絕不絕,滅不滅

六十三代有一歇

道教正一派為何只傳到第63代

這句神秘讖語又是誰早早泄露的天機呢?

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柢(dǐ)全在道教"。

正所謂物盡有數,八八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三卦已是結束之意,難道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嗎?

01

自古以來無數帝王將相、英雄偉人名留青史,但是若論香火旺盛,世代顯貴人丁興旺,綿延千年不絕的家族,從古至今也只有「兩家半」。

其中這半家說的是帝王家,無論國運如何,朝代更替,江山易主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無數的世家大族也如海上的泡沫旋生旋滅。

雖然說天下至尊至貴的莫若帝王,但是「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從來沒有哪兒一姓氏的家族,可以獨霸中華幾千年。

但是依然有兩個家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有序,他們一家是北方山東曲阜孔聖人衍聖公,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與朝廷互相依偎得以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其居住的孔府僅次於明清皇宮。

另一家就是南方江西龍虎山張天師世家,開創道教的張道陵天師,相傳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曾在龍虎山一帶結廬而居,築壇煉丹,掃除妖魔,救護生民。

自張道陵練成神丹白日飛升之後,天師一族世襲罔替,嫡系一脈開始世代居住在此,堅守「非我宗親不能傳」的原則,即使後代無子嗣,也要由這一任天師從兄弟叔侄輩中擇優承繼,天師道從不會將天師之位傳給外姓之人及女子。

從東漢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傳承天師之位以來,天師道與歷代皇權的關係就密不可分,自古被歷朝歷代的皇帝祭祀相拜,長達一千九百餘年。

龍虎山乃是道教正統絕非無的放矢,嗣漢天師府大門的對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就很形象地表達了歷代天師,既是天上的「神仙」又是地上的「宰相」,這一不可多得的雙重顯赫地位。

02

在道教所分脈創立的五大門派中,每個門派都有它的使命。

正一派也稱作正一道、正一教,前身是「五斗米道」,尊張道陵為祖師,除《道德經》外《正一經》亦為主要經典,主要從事醮儀與符籙,按傳統都是不出家道士。

正一道士頭戴莊子巾,可以娶妻置室,傳宗接代,為道門添丁添孫更好的傳揚道法,除了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食葷,穿俗裝,不束髮。

因孝敬父母、撫養幼小,或因忙於生計、塵緣未了,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也要尋找一位有傳承的真正明師皈依。

正一派弟子在傳度時,都會依據法脈傳承而有相應的道名,因拜師傳承不同法名不同也很正常,傳統的在家道士俗稱火居道士,需在單獨一人的臥室懸掛一祖師神像,誠敬奉持三寶、堅守正一九戒,上香禮拜、誦讀早晚功課經,日常中約束身心,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正一派法的符咒天下聞名,符咒作為一門奧妙的中國五術之一,在其千年傳承過程中十分注重師傳,但是如今張天師一脈的嫡系傳承,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03

第63代「天師」張恩溥,出生於1904年,他之所以沒有選擇留守在江西龍虎山,而是攜帶祖傳玉印、法劍以及自己的長子,跟隨蔣介石前往台灣,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張恩溥是得到官方認可的正統道教天師,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父親是62代「天師」張元旭

他6歲就跟著父親學習四書五經,9歲開始誦習道教經典、齋醮、符籙,但是這位嫡長子卻沒有人們想像的那般光鮮。

雖然天師道的傳承有「非我宗親不能傳」的規矩,但是由於張恩溥有先天駝背的身體缺陷,所以即使他身為張氏嫡系的長子長孫,也多少讓人感到遺憾。

從張恩溥父親那一輩開始,天師府就與軍閥爭鬥牽扯不清了。

當時恰逢亂世,軍閥混戰不斷,各個軍閥集團亦想藉助天師之名協助自己,尤其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後,便派使者登門邀請天師進京。

當時天師府上的僕人表示,張元旭天師進山修煉了,下人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何時回來,使者等了數天不見蹤影,於是便準備留下書信一封,暫時回京向袁世凱復命。

沒曾想剛走出十幾里山路,就聽到前面有人高歌

「妙中玄,玄中妙,真傳要屬三清教,若修真身入吾道,雲清曉嶂聞寒瀑(pù)!」

此人便是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

在隨使者進京去見袁世凱時,張元旭頭戴青緞九梁道冠,身穿紫緞道袍,腰系杏黃絲絛,腳登白襪雲鞋,仙風道骨,手持拂塵,活活像天上的仙人下凡,而袁世凱也早早率眾迎接他進城,可謂風頭無兩。

臨走之時,袁世凱不僅下令江西重修天師府,還親自為天師府和張元旭天師贈送了一塊「道契崆峒」匾額,但是即便如此,佛教影響力遠不是道教能與之相提並論,正一派的傳承仍處於最低谷的艱難時刻。

04

作為道教天師的繼承人,要想讓正一派重現往日榮光沒那麼容易,張恩溥身上的使命也比其他人重的多。

所幸天資聰穎、悟性極高的張恩溥,在父親與家族長輩精心培養之下,十幾歲的年紀便「精道法、擅符籙」,畫百貼如一幅,模樣大小不差分毫。

1925年4月,張元旭天師在上海羽化,出殯儀式轟動一時僅儀仗就長達兩里,在此之後,年僅20歲的張恩溥也正式繼承了家族衣缽。

他深知父親之所以遊說各路軍閥,並非貪圖權勢富貴,而是為了傳教,只是亂世之秋,佛教遠比道教在百姓見更為流傳,張恩溥與國民黨一眾將領及領導人私交甚篤。

1927年秋月上海發生特大火災,火勢忽大忽小,此消彼長,七日不熄,張恩溥接到蔣介石赴滬打醮的請求後,便連夜動身趕到上海,在龍華廟設置法壇步罡踏斗,請神召將。

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只見天空忽然烏雲翻滾,大雨傾盆,前後不到半天功夫就將火患解除,令蔣介石欽佩不已。

只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日偽多次威脅利誘,張恩溥不得已退隱到了龍虎山清鎮嗣漢天師府祖宅,帶領正一派道眾保家衛國、造福鄉梓,方才使得日寇從未踏入上清、龍虎山一域。

05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一直都是隱居狀態的張恩溥,不得不為個人榮辱和家族未來考慮,早些年間,國民民黨政府給予了他第二十軍副軍長頭銜。

如今眼看著國民黨在大陸已是大勢已去,張恩溥在經過再一番思考之後,一方面覺得龍虎山作為正一道祖脈,自己應帶與其共存亡,一方面覺得留在大陸發展道教沒有好果子吃,於是陷入了糾結。

最終張恩溥看中了蔣介石在台灣的絕對話語權,決定遠赴寶島傳道,隨著一起的還有孔子第七十七代孫衍聖公孔德成,喇嘛教第七世活佛章嘉,以及90噸黃金、1500萬銀洋,1.5億美鈔等特殊人才和物資。

到達台灣不久之後,執著於復興道統的張恩溥,依靠國民黨的政治影響力擴張道教,於1951年4月組織「台灣省道教會」,藉此較為順利地在台灣展開道教活動。

台灣地區宮觀廟堂、祠社院壇等場所眾多,為張恩溥宣傳教義、奏授法旨、受度道士,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據《台灣廟多》說「台灣地區村村有廟,家家禮神敬祖,道教正規廟宇6518座,尚未准予登記的神壇還有4820餘座,台灣地區民間信仰以道教為最盛,信仰道教的民眾占全台灣總人口的85%」

但是隨著張恩溥於1969年12月25日逝世,一場「天師之位」的紛爭由此拉開帷幕。

06

正一道天師向來只傳嫡子,且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族外人,在此基礎上,必須持有鎮邪寶劍、符籙,陽平治都功印等三件信物,才算被認可的繼承人。

但是張恩溥的大兒子張允賢早逝,小兒子張允康在大陸生死不明,繼子張美良與他毫無血緣關係,只有一直隨侍天師的侄輩張欣政,被張氏宗族所認可,但是由於張恩溥生前一直沒有明確表示,天師之位到底由誰繼承,所以之後接班亂象頻出。

先是張恩溥三個堂侄中的張源先,率先宣布代理繼承天師之位,承襲天師職位。

後是張恩溥的二女兒張稻香之子,將原名魯金濤改為張金濤,主持了龍虎山天師府。

再者是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第三子張嗣先的後裔張道禎,被龍虎山天師的兩位族老授予天師印,代表他們認定張道禎為六十四代張天師。

隨著第64代天師之位一直爭論不休,導致正一道的影響力日漸衰落,仿佛冥冥之中也正應驗了那句讖語

「一道靈符萬種情,魚龍交錯日幽明,同根萁(qí)莢(jiá)不相屬,七九(63)傳胤(yìn)享太平」

或許天意早就有所安排了。


俗話說「北有孔夫子,南有張天師」,龍虎山清鎮嗣漢天師府占地3萬多平方米,在張恩溥這一代時,不僅有除了上清宮外的十多處莊園巨宅,坐擁家中仆傭下人上百之外,還有面積遍及附近八個縣的範圍的,五千多畝不用上官稅的良田,手下佃戶僱農無數。

但張家能在千年歷史浮沉中一直保持地位,並非靠祖先張道陵一人的英名,也並非靠祖先世世代代積累的財富,而是家族中不斷有人才湧現,如今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