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類學的啟示:人為什麼需要婚姻,人為什麼會背叛愛情?

混沌學園 發佈 2022-08-04T23:44:33.858596+00:00

今天是七夕,在炎炎夏日,人們有這樣一個契機,享受愛情的美好和炙熱,同時也體味我們為什麼需要愛情,但又為什麼缺乏相愛。

今天是七夕,在炎炎夏日,人們有這樣一個契機,享受愛情的美好和炙熱,同時也體味我們為什麼需要愛情,但又為什麼缺乏相愛。親密關係的相處,讓無數人心歡,無數人心累。

現代社會的婚姻制度,我們說是以愛情為基礎,但真正的問題是愛情是什麼?那愛情到底有沒有科學定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為什麼沒到生死相許,婚姻就已分崩離析?過去的十幾年裡,我國的離婚率基本一直呈上漲趨勢,結婚率則逐年下降。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結果?

「什麼叫愛情?愛情就是拋棄的藉口,既然可以莫名其妙地愛上了,當然就可以莫名其妙地不愛。」「現代社會離婚率高,正是相信愛情的後果。」

2021年9月18日,著名的生物人類學者和翻譯家王道還在課程《文明演化:人類的身世與未來》中,從人類演化生物學視角切入,在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和地球變遷中來揭示——

我們該如何回到人類身體本身,從生物學的視角重新理解人性、愛與婚姻、社會與文明?

授課老師|王道還 著名生物人類學者、翻譯家

編輯|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混沌前沿課

人類學視角:到底什麼是生物演化?

為了搞清楚什麼是生物演化,我們先要談談演化生物學。演化生物學是專門研究生物演化的學問。根據達爾文的演化論,所有生物都是演化的產物,演化是理解生物奧秘的鑰匙。在深入達爾文的物種演化論之前,我們有必要追根溯源,弄清楚什麼是演化。

演化譯自英文「Evolution」一詞;它最根本的意思是「變化」,其次是「分化」。

什麼是「變化」?

在生物學的視角中,它是指一種生物變成另外一種生物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曾看到過這種變化,例如毛毛蟲變成蝴蝶……

「Evolution」這個詞的第二層含義是「分化」。分化是指一種生物在不同的空間內可能會變成兩種不同的生物。所以,「變化」指的是在時間範疇內發生的事情,「分化」指的是在空間範疇內發生的事情。

我們將「變化」與「分化」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相加,又能創造出新的意義,即「生命樹」。

那麼,什麼是「生命樹」呢?

「生命樹」即共祖說,它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來自於同一個祖先。下圖是達爾文在1837年所做的筆記,我認為這時他已經意識到了生物的演化過程。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達爾文《物種起源論》中的唯一一張插圖。

在這張圖中,最上層代表的是現生生物,即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生物;而下面代表的則是它們演化的過程,呈現出一種樹狀的關係。換句話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同出一源,在時間中變化,在空間中分化,最終呈現出生命樹的形態。

下圖是德國演化生物學家艾倫斯特·赫克爾做出的生命樹圖。從19世紀末到一戰前,赫克爾一直都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

在了解了生物演化論中的變化、分化以及生命樹這三個重要概念後,你就會發現這一套理論可以解釋生物世界中最重要、最明顯的兩個特徵:適應與歧異。

適應就是每一種生物似乎都配有適當的裝備,從而在它生活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而歧異則代表著生物的多樣性。

演化的機制是「物競天擇」?No,還有「人擇」

那麼物種是如何演化的呢?

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叫做「天擇」,即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生物個體的繁殖機會不同,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則毫無機會,「適者」才能生殖。由天賦來決定生殖機會,所以叫做「天擇」。

與「天擇」相對的是「人擇」,即由人來決定生殖的機會。事實上,達爾文的演化理論以人工育種經驗為模型,比如馴化糧食和家畜,使用的手段就是「人擇」,從而來解釋地層中生物組合的變化。

但無論是天擇還是人擇,達爾文演化論的前提都有兩個:一是個體之間永遠存在差異;二是生物的生殖潛力大於生活資源,即使世界上只有一種生物,它仍然會演化,個體之間也會發生激烈的生存鬥爭。

由於生活資源在不斷變化,所以適應環境才是硬道理,不適應就會被淘汰。因此,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強調的是「適應」,而不涉及「進步」。

生物吸收養分、排泄廢物,只要生物活著就會破壞自己的環境;那麼,環境在不斷變化,生物也就非演化不可。

有性生殖的困局:「富」不過三代

生物的生殖離不開性。關於性,我們需要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Sex,即性本身;一個是Sexuality,即與Sex有關的解剖、生理以及行為。我把它翻譯成性象。在弄清楚這兩個概念之後,我們再來談生物的定義問題。

生物的「生」不是活著的意思,而是生殖的意思,這也是生物和非生物最大的區別。我們可以通過一副對聯理解其中的含義,即「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全體人類的生活」。可以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句話就是生物學最根本的原理。

生物有兩種生殖模式:一種是有性生殖,一種是無性生殖。最單純的生殖方式是無性生殖,一切的選擇都在於自身。但有性生殖卻需要一些前提:首先,必須要找到異性;其次,必須要說服異性。

與無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授人以柄,操之於人」,基因遺傳效率大幅度降低,所以說「富」不過三代的背後,是最簡單的生物學原理。有性生殖最明顯的結果就是「性擇」,即異性成為了驅動演化的機制。

雖然無性生殖是最原始的生殖模式,但是有性生殖卻是生命世界的主流生殖模式。為什麼會這樣?

到目前為止,這一問題仍然是演化生物學之謎,或者叫「有性生殖之謎」。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生物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每一個物種都生活在其他物種創造的環境中,於是每一種生物都被迫演化;所以說,生物演化其實不為爭先,只怕恐後。簡單來說,有性生殖是創造變異的機制,而變異就是希望。

兩性關係由什麼決定?

接著,我們主要來探討有性生殖的基本事實。

首先是生殖分工。兩性生產的生殖細胞不同,雌性的生殖細胞是一個完整的細胞,但雄性的生殖細胞是不完整的;因此,雌性的生殖細胞有潛力單獨發育成一個胚胎,而雄性卻不能。

其次是兩性必須要合作。因為兩性的生殖細胞起始點不同,所以要合作,但合作必然孕育著背叛;更麻煩的是,兩性的生殖利益不平等,這就使得背叛成為了常態。因此,有性生殖的根本困難就是難以防止剝削與背叛。

如何防止剝削與背叛呢?要麼是雙方損益相等,使得對方不願背叛;要麼是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使得對方不敢背叛。結果就是,有性生殖的演化變成了兩性鬥爭的歷史。

此外,我們還發現,人類雖然是哺乳類的一種,但人類卻有其獨特的性象。

從性徵上來看,人類女性持續地維持性徵,且無發情期。人類女性在青春期後就擁有了乳房,且終身不退;但例如貓、狗等其他哺乳類動物中的雌性在不生養孩子的情況下,沒有乳房。在兩性關係上,人類的兩性長期合作,共同撫養子女;但其他哺乳類動物都是由雌性來撫養子女。

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哺乳類動物,哺乳類的雌性身體都是一具自給自足的生產機器。哺乳類雌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中,雄性微小的投資等於雌性全身的負擔,所以兩性的親職投資存在嚴重的失衡。在哺乳類生物中,對於雄性而言,雌性無異於生產機器;因此,作為明確的生產機器的雌性就成為了雄性全力爭奪的對象。

而且,在哺乳類動物中雄性的體型大於雌性;自然而然地,雄性也就更容易施暴。但值得注意的是,雄性欺負雌性不是演化的結果,而是演化的副產品。其次,雄性之間的生殖成就有巨大的差異,有的是妻妾成群,有的則成為絕戶。

此外,哺乳類的生殖生理是體內受精。結果就是,雄性的交配行動與其生殖成就脫鉤,這就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男性無法絕對無誤地判斷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為了對抗這種信息不對稱,男性想出了種種禁錮女性身體的方法,讓女性保有絕對的忠誠,如古代的深宮大院。

為什麼會出現婚姻?

在哺乳類中,人類的兩性關係很是獨特的。首先,人類直立行走,身體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骨盆成為了承受體重的結構。下圖呈現的就是黑猩猩骨盆和人類骨盆的對比情況。

(左為人類骨盆,右為黑猩猩骨盆)

人類骨盆的特殊性導致女性的生產過程非常緩慢且痛苦,因此,在每一個人類社會中,女性生產都離不開他人的協助,這就是所謂的「兩性合作」。

那麼人為性發明的社會功能是什麼呢?

我們先從兩種不同的黑猩猩談起。一種是Chimpanzee,一種是Bonobo,翻譯成中文都叫黑猩猩;它們在200萬年前互相分化,和人類共享同一個祖先。

我們知道,性的生物功能是生殖,但與人類一樣,Bonobo也為性發明了社會功能;它們用性來當作社會互動的潤滑劑,以各式各樣的性遊戲來緩解社群內部的衝突;另外,雌性還利用性來結盟,從而讓雄性難以欺負。

至於人類,人創造了新的社會關係——夫婦,也就是說,夫婦關係是由性來定義的。從這一層面來說,Bonobo和人其實並沒有多大差異,只不過Bonobo是開放式的性關係,而人是私密式的性關係。

哺乳類的常態是雄性為爭奪雌性彼此暴力相向,可是人類用人文創製來解決色的問題;人類發明了婚姻,婚姻制度才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然而,從人類學聯姻理論來看,婚姻卻成為了家族間政治聯盟的手段,反而與當事人無關。這樣一來,要如何維持婚姻呢?

在古代,婚姻受到各種社會力量的約束,例如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中,他人的評判就可以作為一種約束力量。

相反,在現代社會,婚姻以愛情為基礎;但愛情是難以捉摸的,一個人可以莫名其妙地愛上另一個人,也就可以莫名其妙地不再愛那個人,愛情反而成為了拋棄的藉口。

所以說婚姻在現代社會中變得非常不穩定,這就是相信愛情的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