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看看是誰還不會背琵琶行?琵琶成精復刻古詩名場面,帥炸了

繪客art 發佈 2022-08-05T22:21:54.880327+00:00

玩兒得開心了,連自己的臉都不放過,要當成樂器「啵啵啵」彈上一段,這「打臉」的操作直接看呆觀眾,好傢夥,這可不就是音樂圈兒的「周伯通」嘛!

「只一把琵琶就奏出千軍萬馬的氣勢。」


「好傢夥,一個人包圍了一整個樂團!」


「媽媽!我看見有個琵琶它自己彈琴了誒!」



如果你看過B站的跨年晚會,一定對方錦龍老師的演奏有非常深的印象。

在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B站,大了兩輪歲數的他卻很能在年輕人的圈子裡吃得開。

和洛天依破次元壁合作,用琵琶和一個樂團對抗鬥法堪稱神仙打架!玩兒得開心了,連自己的臉都不放過,要當成樂器「啵啵啵」彈上一段,這「打臉」的操作直接看呆觀眾,好傢夥,這可不就是音樂圈兒的「周伯通」嘛!



他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表演樂器,用傳統樂器演奏動漫歌曲,結合高科技與虛擬人物進行音樂上的互動,這樣具有衝擊力的演出,打破了民樂與年輕人之間的壁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關注民族音樂。

他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表演樂器,用傳統樂器演奏動漫歌曲,結合高科技與虛擬人物進行音樂上的互動,

這些充滿創意的節目推動著咱們民樂的發展。人民日報、B站、抖音、小紅書,到處是關於他的報導,讚揚他推動傳統藝術的「破圈」——



不僅僅是音樂圈,方錦龍老師連文學圈也略有涉及~通過他結合琵琶的講解,甚至有些顛覆我們的認知!



會背《琵琶行》的人不少,但真切理解整首詩意境的人卻並不多。我們許多人關於詩詞中對音樂描寫始終還停留在字面上。


直到有一天,在B站聽了方錦龍老師演奏的《琵琶行》,看他用琵琶重新演繹這首詩,邊彈邊講解,才真正的理解到用文字描繪音樂的白居易寫得有多好。


比如那句超有名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少人以為這是一種彈奏琵琶的方式,其實並不是,實際上是琵琶女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用門帘遮擋,半抱著琵琶觀察外面的情況。而唐代演奏琵琶則主要是橫抱的姿勢↓


我們以為只是準備工作的「轉軸撥弦三兩聲」 其實是在突出琵琶女的技藝高超,這就類似於我們所說的絕對音感,調兩下就OK了,一看就是高手!


「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高級留白,還有「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像音樂會結束後觀眾還沉浸在剛才的的音樂中意猶未盡,忘記鼓掌的畫面。通過聽眾的反應來突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


方錦龍老師不僅用琵琶的演繹讓我們重新學習了一遍《琵琶行》,更是通過這一次特殊的授課方式,讓我們了解到很多關於咱們民族樂器的相關知識~


我們在詩句中對琵琶有了最初的印象,多年後又在方錦龍老師的演奏中感受到國樂的美。

方老師演奏《迢迢牽牛星》

許多人也會被方錦龍老師的各種樂器科普所吸引,去了解一個樂器的發展,就像我第一次了解到琵琶是個中外混血,和吉他還是遠房親戚,就還……挺奇妙的。


在他的新作《國樂無雙》一書里,非常詳細地講到了琵琶的前世今生~


「琵琶」最早被稱為「批把」。古人最初是根據這種樂器「一批一把」,也就是往前彈、往回撥的演奏特點,將「批把」作為所有彈撥樂器的總稱



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批把」就變成了現在的「琵琶」二字。


簡而述之,「批把」最早指彈及挑這兩種演奏方式,後稱為「批把」「琵琶」,成為彈撥樂器的統稱,時至今日則變成了特定的樂器之名。



琵琶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不遠萬里從兩河流域經由絲綢之路騎著馬和駱駝「嫁」到了中國。


這樣的身世,註定了琵琶今生擁有一個血脈相連的龐大家族。尋根溯源,這個家族的列祖列宗、兄弟姐妹,個個都有精彩的往事。

我們今天看到的琵琶是一個「混血兒」,在它的身體裡,既有純正中華民族血脈,也有來自於波斯的遺傳基因。


它正兒八經的「鼻祖」,是絕對的「國產名優」——阮咸。


阮咸,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阮,我們說到樂器時,常常不得不提到一個大詩人,也就是白居易。


除了名篇《琵琶行》《五弦彈》之外,白居易在另外一首詩里寫道「非琴不是箏,初聞滿座驚」,這裡說的就是阮咸——琵琶的祖宗之一。

據《新唐書·元行沖》記載,唐武則天時期,蜀人蒯朗挖古墓,挖出來一件銅琴,但沒人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只覺得它與《竹林七賢圖》中阮咸所彈樂器相似。


當時有一位很博學的大學者元澹,在研究一番之後說「此阮咸所作器也」,意思是這個樂器就是阮咸擅長演奏的。於是武則天就叫人用木頭照著它重新製作了一把,安上弦之後,琴聲聽起來儒雅優美。為了紀念阮咸,大家就直接把這種樂器命名為「阮咸」了。



後來宋太宗趙炅一時興起把阮咸由四根弦增至五根弦,叫它「五弦阮」,「阮」就是從這個時候叫開的。


後來,在民間流傳的阮大多退化為二到三根弦;直到20世紀50年代,阮經歷了一系列改革,才統一都為四根弦。


琵琶的先祖有兩個,一個是上文所說的阮咸,另外一個就是接下來要說的烏德琴了。





而它的「遠祖」,則是「進口貨」——源自兩河流域的烏德琴。

烏德琴

烏德琴通常被認為是歐洲魯特琴的前身,而吉他則又源自魯特琴,所以烏德琴也被視為吉他之祖。

有朋友可能知道,琵琶之前的英文便是「Chinese lute」,這足以證明二者確有「血緣關係」。後來,琵琶才直接音譯為「Pipa」。

想不到哈,琵琶和吉他還是遠房親戚。

前面我們也通過方錦龍老師了解到了唐朝的抱琵琶方式。那麼其他朝代呢?


史料記載,唐以前的演奏姿勢主要是把琵琶橫抱在懷中,琴頭向左下方稍稍傾斜,方便騎馬或駱駝行進時進行演奏。

到了唐朝,琵琶越抱越平,並開始出現向左上方斜抱的姿勢;到了五代十國和宋朝,橫抱琵琶和向左上方斜抱這兩種姿勢並存。

〔南唐〕《合樂圖》(局部)


《合樂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周文矩的畫作,現藏於美國芝加哥美術館。這幅畫中的琵琶樂師,用的就是典型的斜抱式指彈法。

〔南唐〕《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作品,現存宋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演奏琵琶的女子,採取的則是斜抱式撥彈法。


每次去了解一個樂器的發展,都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我在看方錦龍老師的《國樂無雙》的時候,不僅get了琵琶的前世今生,還認識了很多我們國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比如彈撥樂器中的琵琶、琴、瑟、箏、箜篌、柳琴、獨弦琴等。


獨弦琴

箜篌


以及拉弦樂器的典型代表——胡琴家族。



還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吹管樂器,如笛、蕭、笙、竽、嗩吶等。



還有打擊樂器中最常見的鐘、磬、鼓。



吹、拉、彈、打,在充滿趣味的故事和典籍中暢聊30多種代表性民族樂器。全方位了解我們千年國樂的魅力!


作者方錦龍老師引經據典,詳細講解了每種樂器的起源、發展歷程和它們背後的故事,將每一種樂器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書中還穿插了很多有意思的補充知識,還有以方錦龍老師自己為原型的卡通形象「小龍兔」來演示不同樂器的細節和演奏方法~我們可以分清楚不同樂器的特點是什麼啦!



對啦!書里還附贈了視頻資源,帶你全方位感受中國傳統樂器之美!


如果你對咱們的傳統樂器感興趣,一定不要錯過方錦龍老師的趣味國樂科普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