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前世今生(六):商鞅變法 強秦重新崛起

金雞獨立7z7n 發佈 2022-08-06T03:58:41.039134+00:00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天下,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法同律,度同衡,修馳道,築長城,使中華帝國有了一顆「統一的心」。

我們回顧偉大的中華帝國史,秦始皇無疑是這個龐大帝國的最初締造者。而他在公元前221年建立的大秦帝國,無疑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封建帝國。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天下,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法同律,度同衡,修馳道,築長城,使中華帝國有了一顆「統一的心」。

追根溯源,我們奔向遠古,來看看秦始皇的祖先們是怎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的。

十 商鞅變法 造就強秦

3.第一次變法

公元前356年,在《墾草令》取得成功後,商鞅開始在秦國全境範圍內實行第一次實質性的變法。

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分戶制。

「什伍連坐」法,就是每十家為一什,每五家為一伍。一家犯法,其餘幾家連坐。因此,大家要互相監督,發現奸人及時告官,隱瞞不告,將受到與奸人同等罪行的處罰;私自窩藏罪犯的懲罰與戰場投降相同。這是一條很殘酷無情的法令,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感情。

戶籍制度的實施,使得住宿須出具政府憑證,若無憑證,客舍經營者不得收留,否則也要同罪連坐。這一條,商鞅最後落得「作繭自縛」。他在失勢逃亡途中,因為提供不了憑證而無法住宿。

商鞅變法最著力之處,在於軍事變革,國富的目標也是為了強兵,兵強才能使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首先,商鞅確定了二十等軍功爵。由低到高分別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軍功爵既是一種頭銜,還有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凡是在作戰中斬敵一首級者,賜爵一級,同時可以得到田地一頃,宅地九畝。軍功爵累進到第七級,可以享受與縣令相同的待遇,至第九級可以享受三百家的稅收。萬一犯了事,還可以用軍功爵抵罪,關鍵時刻這就是一張保命符。

軍功爵制的意義在於給底層的人打開一扇躋身高位的大門,只要你奮勇殺敵,就可以改變人生,就可以名利雙收。如果說以前打仗只是士兵對國家的一種義務,那麼現在戰爭就是升官發財的機會,是為自己的前程而奮鬥。

因此,軍功爵制的出台,對秦國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直接把秦國帶入一條瘋狂擴張的不歸之路。因為再多的土地,總有一天也會分光。因此,秦國要維繫這種制度,只能不斷擴張,吞併更多的土地。

秦人自古有尚武的傳統,民間私鬥很厲害,造成不必要的內耗。商鞅新法對於私鬥者「各以輕重,施刑大小」,把好勇鬥狠的風氣引導到對敵人的戰場廝殺上,這一法令的結果,令秦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分戶制就是把老秦人傳統意義的一大家子「大鍋飯」形式的群居生活,改成更為精幹的小戶型,規定結婚的男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分家另過,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不僅國力開始強大,還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楚宣王主動與秦國聯姻。

4.第二次變法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拜商鞅為大良造(權利高於丞相),開始第二次變法。

首先從櫟陽遷都咸陽,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離河西前線較近,當年秦獻公遷都於此,是表明收復河西的決心,更像是一個臨時軍事指揮中心。而咸陽的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四周有山河之險,易守難攻,又是交通樞紐,是理想的中央行政中心。不幾年,咸陽被打造成了「國際化大都市」(當時)。

其次,推行縣制。他把秦國整合成四十一個縣。每個縣都設置縣令、縣丞、縣尉,分別掌管縣的民政、軍事,均由國君直接任命。這一變革,為後來秦國的郡縣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廢井田,開阡陌。就是廢除耕地的國有制,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提高農民開荒耕種的積極性。針對秦國地廣人稀的特點,商鞅還大力引進三晉的勞動力,分給他們田地與住宅,允許三代人不用服兵役。同時,又頒布政策,鼓勵開荒,只要是力所能及,不限土地數量,任由百姓耕種。這一政策實施數年後,秦國一舉成為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第四,統一度量衡。公元前344年,秦國頒布法令,統一度量衡的標準,即統一長度測量、體積測量、輕重測量的標準。在春秋戰國時代,度量衡的標準比較混亂,在生活生產中使用起來就不便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國製造標準的度量衡器,發放到全國。

在紀錄片《國家寶藏》中有一件國寶叫「商鞅方升」,就是當時保留至今的一件國寶級量具。

此外,他還推進文化改革,革除陋習,學習東方諸國的先進思想。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也是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一次變法。

雖然,它的法規過於嚴苛,甚至不通情理,但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

在商鞅看來,政府之所以能統治民眾,說穿了無非擁有兩把權力的利器:一是賞,一是罰。賞是要激起民眾的熱情,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罰是要用恐怖手段來控制民眾,讓民眾有畏懼感。只有把賞與罰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才能驅使民眾奔赴既定的目標。

由於秦國日益強大,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

5. 開疆拓土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共同願望。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趁魏國與齊、楚混戰之機,派商鞅親自率兵長驅直入,攻占了魏國舊都安邑。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占領了固陽(今陝西延安附近)。

公元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贏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併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占據崤山以東,與秦國以黃河為界。形勢有利時就向西侵犯秦國,不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如今君上聖明賢能,秦國繁榮昌盛。而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我們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必然要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

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攻打魏國。商鞅詐降公子卬訂立盟約,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並痛恨地說:「寡人後悔沒聽公叔痤的話呀!」

商鞅因屢立戰功,公元前340年,秦孝公將商於十五邑給他做封地,號為商君,這就是商鞅的得名。

6. 被殺身亡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贏駟即位,即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主張重刑厚賞。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太子贏駟犯法時,曾將其師傅贏虔(孝公兄長)施以劓刑 (割掉鼻子)以示代罰。又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而且在孝公病重期間,獨斷專行,權傾一時(《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

商鞅在最得勢的時候 ,有一個叫趙良的門客,曾勸商鞅辭官納地,急流勇退,並提醒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商鞅沒有理會。

這也可以理解,人往往在春風滿面的時候,會得意忘形。再說了,誰會對舉國「二把手」輕易放棄?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呀!有幾個人能有范蠡的派頭,大部分人都是文種的故事。

在秦孝公死後,商鞅立刻沒了「保護傘」。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其謀反。秦惠文王(曾受商鞅之辱)下令追捕。

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我的乖乖,自己制定的苛律竟然難住了自己。

商鞅想逃往魏國,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無奈之下,商鞅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華縣)。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結果商鞅在彤地失敗戰死。

公子虔們仍不解氣,將其屍身運回咸陽,處以車裂(五馬分屍)後示眾。秦惠文王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

商鞅被車裂後,「其粉絲們」悄悄收殮商鞅的遺骨,準備偷運回商鞅故里衛國安葬,但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地百姓與守軍便將商鞅遺骨草草埋葬於附近的秦驛山下。

後來法家的學者們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上書「商君之墓」(位於今陝西省合陽縣城東的洽川風景區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餘米。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將商君墓夷為平地。

至今,在陝西省商洛市(商鞅的封邑)還建有大型商鞅廣場,坐落於廣場中心的大型主題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為該市的標誌性雕塑。

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簡,身佩寶劍,剛毅果決,莊嚴威峻,雕塑背後是一堵總長33.8米的浮雕文化牆,主要講述商鞅變法前後的歷史風雲。

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商鞅依然是我們口中耳熟能詳的名字。商鞅雖然被殺,但他的變法卻在秦國生根發芽。他與秦孝公將曾經奄奄一息的秦國,重新拉回戰國七雄爭霸的賽場上,而且位置前移了不少!

單單在秦國的歷史長河中,絕對可以頒發一枚「銀質招牌」獎賞他們!

(未完待續)

本作品圖文無侵權意圖,如有雷同,告知刪除。感謝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