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庫門脫胎於絞圈房?我們找到9個老城廂演進案例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08-06T04:20:11.388051+00:00

「上海石庫門的溯源」是這些年熱議的話題,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從何而來?是起源於上海本土的絞圈房,還是多種江南民居的綜合體,抑或是某種外國民居的變種?任何一種民居的產生和延續,不可能水土不服。

「上海石庫門的溯源」是這些年熱議的話題,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從何而來?是起源於上海本土的絞圈房,還是多種江南民居的綜合體,抑或是某種外國民居的變種?

任何一種民居的產生和延續,不可能水土不服。上海地區產生的民居應該適應上海本土地形、地理、地貌、地耐力、氣候等自然環境以及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人文環境和地方經濟技術資源等元素。

關於上海石庫門溯源,上海地方志曾給出一種觀點。《上海通志》 第27卷第二章「房屋」中寫道,「老式里弄石庫門......單體脫胎於上海本地傳統的絞圈房。」但是業內一直沒能找到與之相應的有力實證。

從2020年開始,我們進行上海石庫門溯源的課題研究,開始梳理上海老城廂內的早期本地民宅資料,通過衛星地圖、無人機航拍、地籍圖、地籍冊、行號路圖和實地勘探相結合的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尋找上海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相關的案例實證,即尋找由同一位業主在其所屬的地塊上,在不同年代裡先後建造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兩種不同的上海早期民居案例,求證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之間的演進和傳承關係。

目前,探尋工作開花結果,我們在老城廂範圍內找到九處「母子相連一家親」的實證,堪稱上海石庫門演進的九個活化石。

九個活化石案例

案例一:方浜中路金益堂

地籍圖、地籍冊、行號路圖、航拍圖和實景

方浜中路曾經是老城廂內一條東西方向的重要河道——方浜,金姓業主在此購地首建金三益堂宅(行號路圖右側紅色地塊),這是一座一正兩廂的二層三合院絞圈房,枕河而居的清代大宅,現今的門牌號碼是方浜中路614弄1號。後來,業主又在左側空地建造上下兩排聯體早期石庫門(行號路圖左側藍色地塊),現今的門牌號碼是方浜中路614弄3、4號和15、16號,這個早期石庫門裡弄稱「金益里」。

案例二 :望雲路富宅

弄堂實景、儀門、行號路圖、航拍圖等

業主富鴻燮購買的地塊形狀不太規則,但是利用率卻很高。最早,業主在此建造了一座一正兩廂的二層雙絞圈房,現今望雲路146弄7號(行號路圖紅色部分),宅內的儀門至今還保留著。後來,又在剩餘的地塊上建造了兩組早期石庫門,其中,一組從望雲路146弄入口,門牌號碼是6號和8號;另一組從南張家弄入口,門牌號碼是48弄13號和14號(行號路圖中的藍色部分)。

案例三:學西街申宅

實景圖 航拍圖、行號路圖、儀門

業主申四義購進學宮西側的不規則地塊,建造前店後宅的雙絞圈房,大宅入口設在學西路25號(行號路圖紅色部分),後來,在地塊右側新建早期石庫門(行號路圖藍色部分),從右側入口,現今為老道前街30弄1號。

案例四:孔家弄吳仁壽堂

航拍圖、地籍圖、行號路圖、店鋪和弄堂實景圖

孔家弄和紅欄杆路相交處的業主吳仁壽堂,在18/4地塊建造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統稱仁壽里。業主先建造前店後宅的雙絞圈房(行號路圖紅色部分),現今孔家弄11號,後來,建造孔家弄23號和27號屬於和17弄1號和2號,統稱「仁壽里 」(行號路圖藍色部分)。

案例五: 莊家街毛宅

航拍圖、地籍圖、行號路圖和實景圖

業主毛鑒清在肇嘉浜(今復興東路)南岸購置了一處較大的異形地塊,起先沿著莊家街建造二層三合院絞圈房(行號路圖紅色部分),現今莊家街34號。後來,剩餘的地塊內又建造和開發了一條早期石庫門的里弄——勤業里(行號路圖藍色部分),現今莊家街18弄。

案例六:北孔家弄「延陵世第」

行號路圖、地籍圖、航拍圖和儀門

「延陵」古邑名,指常州、江陰等吳地沿江的地區,「延陵世第」是當地世代相傳的吳姓人家的統稱。業主吳慕卿在1888年之前分兩期逐步建造成一座兩個庭心的二層三合院雙絞圈房(行號路圖紅色部分),所以,庭心中間出現了一座較大的儀門, 統稱「延陵世第」,現今為北孔家弄65號-73號。後來,業主利用北部剩餘地塊建造早期石庫門裡弄——「永仁里」和商鋪(行號路圖藍色部分)。

案例七: 靜修路勤慎堂

行號路圖、地籍圖、航拍圖、實景、儀門

靜修路許宅位於靜修路59號,地籍冊上所登記的業主名是許勤慎堂, 從「靜修路許宅地籍圖」看,業主購置了一大塊南北方向的矩形地塊,北接肇嘉浜(復興東路),南至靜修路。歷史上,復興東路曾經是一條稱為肇嘉浜的重要河道,許宅是一座位居河道南岸枕河而居的江南大宅,船行十分便利。先行建造靜修路59號,是一座一正兩廂的三合院樓房,帶有儀門,是清末建造的絞圈房,經過修繕,現今成為某公司的辦公用房,從北面的復興東路進出,所以,又增加了一個復興東路950號的門牌號碼(行號路圖紅色部分)。後來,業主在南面沿靜修路建造早期石庫門(行號路圖藍色部分),現今靜修路65號。

案例八: 西唐家弄邢宅

地籍冊、地籍圖 行號路圖、衛星圖、實景 儀門

西唐家弄邢宅業主購買的矩形地塊,北接艾家弄,南至西唐家弄。業主首先在南面西唐家弄87號建造了一座二層雙絞圈房(行號路圖紅色部分),現在僅保留帶儀門的第二庭心。後來,業主在北面沿艾家弄建造一座早期石庫門(行號路圖藍色部分),現今為艾家弄45號,統稱「邢星五堂」。

案例九: 花衣街沈義生宅

地籍冊、圖、行號路圖、衛星圖、實景圖 、儀門

花衣街116號是上海第一代沙船大王沈義生的老宅,建於1860年。沈宅是一座最為特別的混合型的「母子相連」老宅,是典型的一正兩廂的二層三合院雙絞圈房,坐西朝東。業主首先在前面建造了第一庭心的絞圈房,後來,又在後面建造類似石庫門的中西合璧的第二庭心,和第一庭心的主樓連接在一起成為一體,每個庭心則有獨立的儀門,兩種不同類型的民居形制混合於同一個單體的情況,實屬少見。可惜,現在僅僅被保留了第二庭心,由綠城上海城市公司進行修繕、整體轉向90度和平移。

上海石庫門溯源有解

通過大量第一手資料進行篩選和比對,我們找到了九個「母子相連一家親」的實際案例,其中,有的是上海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的「母子相連一家親」,有的則是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弄堂「母子相連一家親」,還有一種是上海絞圈房和中西合璧的早期石庫門雛形混合在一起的「母子相連一家親」,從中不難看出,上海石庫門起源和誕生的全過程。上海石庫門的建築紮根於上海,從上海絞圈房脫胎出來,是適應上海本土風水的一種民居類型,而不是飛來之石。

上海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都是合院建築,它們是中國血統和上海基因的本土民居,汲取中國漢民居四合院的精髓,遵循宗法制度、尊老攜幼和陰陽五行的風水和習俗,是上海地區寶貴的文化和建築遺產。

石庫門手繪

明代,上海有了絞圈房,清末上海老城廂誕生了早期石庫門建築,其間,憑藉能工巧匠們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傳和傳承,不斷因地制宜和升級換代,為我們呈現了一座又一座不同風格的,具有上海特色的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也因為沒有任何建築師,也沒有任何設計圖紙,只是口口相傳,以至於這一段建築歷史在文本上的闕如。直到1906年天津生產國產的「馬牌」水泥以後,上海早期民居的穿斗式木結構營建工法被淘汰,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的中期石庫門和晚期石庫門,如雨後春筍一般大量出現,一時間風靡於上海灘的租界和華界。

大約1916年之後,一些外國建築師開始參與上海石庫門裡弄的設計工作,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石庫門外立面的門楣、窗楣和山牆上點綴了許多巴洛克風格的裝飾構建,從此,上海石庫門建築插上了中西合璧的「翅膀」,成為摩登的海派風格的標誌,也讓大家以為石庫門是中西合璧的混血兒,甚至懷疑石庫門建築可能是一種外國民居建築的變種。

而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早期石庫門的門框、平面布置、房間名稱、空間形態、結構形式和施工的本幫水木作工等,和絞圈房沒有太大的區別,是一脈相承的,只是隨著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石庫門的體量有所壓縮、更為緊湊和精巧。

有種觀點認為上海石庫門源於江南民居,這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過於寬泛。上海絞圈房是江南民居在岡身以東地區產生的一個獨立的小分支(岡身以西的西北部有少量存在),承載著江南民居的優良傳統,是一種適合上海本地風土人情的宜居棲所,後來它又拓展出上海的另一種宜居棲所——早期石庫門。隨著對絞圈房的深入研究,對這種江南民居的概念,現在可以精確定位到上海絞圈房。而到目前為止,還沒能找到上海周邊的江南民居,例如岡身以西的青浦、松江和金山等地區或者蘇南、浙北地區的民居,對上海早期石庫門建築的誕生有何直接的影響。

希望這九個活化石案例,成為尋找上海石庫門源頭強有力的實證,填補上海地區住宅形成和發展的空白,解開上海石庫門的溯源之謎。

欄目主編:王海燕 文字編輯:王海燕

來源:作者:徐大緯 周飛華 王安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