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建築與義大利自由設計「設計史太濃」

設計史太濃 發佈 2022-08-06T18:57:59.363106+00:00

上回我們談過了新藝術運動在比利時與德國的情況。南歐的新藝術運動主要以兩個國家為代表,分別是最極端的西班牙與最保守的義大利。

上回我們談過了新藝術運動在比利時與德國的情況。



本期來聊一聊新藝術在南歐的面貌。


南歐的新藝術運動主要以兩個國家為代表,分別是最極端的西班牙與最保守的義大利。


這兩個南歐國家恰好都將新藝術往兩個極端去發展。



西班牙以巴塞隆納地區為代表,這裡將新藝術的曲線及有機形態發揮到極致,代表人物是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 i Cornet)。



而義大利以都靈地區為主,新藝術在這裡被稱作「自由風格」,也有別稱「花樣風格」。


在這裡新藝術向一個更為保守方向走去,,意思是新藝術在此處顯得並不夠「新」,缺乏足夠先鋒性。



對義大利本身的歷史風韻抱得很緊,所以沒有產生其它地區那樣聲名遠播的設計師,更像一場自嗨活動。


我們先聊西班牙。


瘋子高迪


巴塞隆納屬於西班牙第二大城市。



這座城市富有歐洲藝術氣質,諸多現代藝術巨匠都跟巴塞隆納有深厚淵源。


比方巴勃羅·畢卡索(Pable Picasso)、胡安·米羅(Joan Miro)及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等都曾在這裡呆過。



巴塞隆納城歷史悠久,跟義大利的羅馬城差不多年紀,長達兩千多年。


雖然19世紀時候已經現代化程度很高,但歷史中保留的很多古老建築都能比肩現代建築,藝術館與博物館特別多,對藝術的包容性非常強。


正是這樣一個城市誕生了高迪。



高迪是西班牙新藝術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沒有之一。


而且整個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中對其藝術成就的評價非常高。


他一生中為巴塞隆納留下了18座經典建築,居然有17座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而7座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有人說他是設計界的神,也有人說他就是個瘋子,到底是為什麼呢?


高迪出身卑微,1852年誕生於一個貧苦的銅匠家庭,從小體質很差,終生都被慢性肺炎折磨。


但他好學且愛鑽研,17歲時候開始學習建築,當時在學校還不算最優秀的那一撮學生,但基本功非常紮實,屬於埋頭苦幹卻又很多奇異想法的類型。



在當學生的末期,他已經不按老師那一套來探索建築,喜歡獨自鑽研,被學校視為一個異類。


而且他非常不重視穿著,一件衣服穿很久才換,經常衣衫襤褸,「瘋子」這個諢號在當時就開始形成。


年輕時候的高迪熱衷廣泛閱讀,對歷史中的各種設計風格有深刻認識。


其中法國一名叫維奧列特-勒-杜克(Eugene Emmanuel Viollet-le-Duc)的作家對他影響深遠。



杜克的作品主要講述11-13世紀的法國建築,為此他後來還專門拜訪過杜克本人。


高迪離開學校的第一個項目並不成功,屬於一個工人集體住宅。


失敗原因是最後沒有完全建成,僅僅做完一個大廳及一個房間,讓他感覺沮喪。



當時高迪26歲,還在努力探索屬於自己的風格及路線。


高迪與新藝術


高迪本身其實對風格無感。


他很多作品都是將了解的風格進行揉合後的表達。



所以他的作品風格也劃分幾個階段,中後期的諸多作品體現了哥特主義與新藝術的結合。


而有一些作品則是新藝術有機形態的極端化表現。


他一生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1881年始建,至今都沒完成的「聖家族大教堂」。



因為建設過程中高迪不幸碰上車禍,因為救治不及時而去世。


當時聖家族大教堂就已經在他手中建了43年,除了他沒有人可以定崗,因此才迫不得已爛尾至今,但西班牙政府表示一定會繼續建設。


就聖家族大教堂而言,本身是哥特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結合體。


遠看像個佇立的大雕塑,又像一個拔地而起的巨型生物,近看時候則對那些裝飾細節感到震撼無比,進到內部則像進入了一個有機體。



所以這是個高度個人表現的作品,新藝術風格更像其中一種營養,被高迪吸收而運用其中。


高迪最具新藝術風格的作品是1905年左右設計的米拉公寓(Casa Mila)。



這個公寓的設計是典型的新藝術風格極端化,極端到引起當時巴塞隆納市民的憤怒。


報紙媒體直接以「蠕蟲」,「黃蜂巢」等形容詞來攻擊它。


我覺得這個公寓特別像外星生物來到地球,然後趴在地上休息的感覺。


整個建築有點像一塊在融化的冰淇淋,從外到內包括家具都採用有機主義,模仿動植物形態。



全部構造基本不存在直線與平面,而「自然界不存在直線」這句話正是高迪說的。


新藝術思潮對於機械的排斥,工業化的挑戰、還有形式的先鋒探索,幾乎全部在高迪的米拉公寓設計中體現。


屬於新藝術風格運用的一個顛峰之作。



1984年這所公寓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對公眾開放,假設疫情過去,大家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


義大利「自由風格」


19世紀末發生在義大利地區的新藝術思潮很大程度上被視為義大利另一個「文藝復興」。


縱觀歷史,義大利一直是歐洲大陸最重要的文明國家,因為中世紀之前義大利地區孕育了興盛的羅馬帝國。



其版圖一度環繞整個地中海沿岸,除了武力強健還有文治方面的強大。


14世紀標誌著近代文明重大更新的文藝復興在此發展,從這個層面來看,義大利是近現代西方文明的一個創生基點。


所以強調曲線與自然韻味的「自由風格」某程度而言並不算受到法國新藝術的影響才出現,更像是受到自身藝術文化遺產的推動而誕生。


「自由風格」運動主要在義大利北部地區展開。



這些地區更容易受到臨近的歐洲諸國新藝術思潮波及,得以與自身理念相互結合,其中主要城市叫都靈,。


1902年時候都靈舉辦了一場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博覽會。


當時任何現代設計思潮都離不開博覽會這種載體,只有這種匯聚世界各國精英與先鋒作品的活動才能讓各自的藝術設計推向世界。



這一場博覽會在義大利而言是規模空前的,因為宣傳及公關方面工作到位,將當時所有裝飾藝術及設計大師們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去。


但客觀而言,19世紀義大利的藝術行業發展對比法國、英國及德國一類國家還相對滯後。


當博覽會宣布啟動時,美國一些藝術評論家甚至冷笑,認為義大利不具備形成自己獨特新藝術的基礎能力。



義大利不在乎外界怎麼說,就算分析是對的,也表明義大利更加需要舉辦一場大規模世界藝術活動,一方面向外部領先國家學習,一方面向外推廣自身,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環。


這次博覽會表現最突出領域是家具設計與製作,代表人物叫維托里奧·瓦拉布萊加(Vittorio Valabrega)。


他提交的作品向人們展示了兩種工藝方式的有效結合,比方房屋立面的裝飾採用手工藝,而內部桌椅則藉助機械化方式製作。



他的作品獲得評論界最多關注,並且多數是肯定性評價。


另一名突出的設計師叫賈科莫·考麥梯(Giacomo Cometti),他的思路更多來自英國工藝美術思韻。


強調手工製作,區別在於喜歡避免多餘裝飾,有現代簡約的傾向。



雖然兩人的具體風格形式有所差異,但都善於結合曲線進行表現,而且沒有墨守成規,由此形成「自由風格「的稱謂。


這個博覽會雖然拓展了義大利名聲,但只肯定了其探索精神,批評反而比較尖銳。


其一是外界認為義大利的設計作品像一盤散沙,缺乏統一風格。


其二是義大利的設計師們喜歡在局部過分雕琢而忽略審美的整體性。


不管如何,義大利的「自由風格」還是形成了局部地區力量。



除了家具方面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汽車設計,義大利汽車幾乎是奢侈汽車的代名詞,而都靈就是義大利的汽車工業城,也是歐洲最大的汽車產地。


我們那熟悉的知名跑車品牌都來自義大利,比方瑪莎拉蒂、法拉利及阿爾法羅密歐等。



如果大家對汽車有一定關注會發現,義大利汽車普遍重視曲線與流暢性表現,而且名貴跑車大部分採用手工形式打造。


這些就有新藝術思潮影響的遺風,比方瑪莎拉蒂的設計形態某程度有來自對鯊魚的模仿,也屬於新藝術思潮中的自然主義手法。



不管如何,過程總比結果重要,義大利的「自由風格」沒有產生更大拓展,並且沒有出現聲名遠播的大師,但對其隨後進行更多現代主義設計探索產生了積極意義。



本期聊到這裡,謝謝各位,我們下期再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