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調研筆記002丨帶一本書去淄博調研

政邦智庫 發佈 2022-08-06T21:44:02.607282+00:00

文丨高明勇 政邦智庫理事長這些年,形成一個習慣,不管出差,還是調研,都習慣「帶一本書」。既然是「有意為之」,那帶什麼書就成了一個問題——至少與目的地得有些關聯。


文丨高明勇 政邦智庫理事長

這些年,形成一個習慣,不管出差,還是調研,都習慣「帶一本書」。

既然是「有意為之」,那帶什麼書就成了一個問題——至少與目的地得有些關聯。

比如,去雲南彌勒,我帶了朋友楊瀟寫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或濃或淡的歷史煙雲撲面而來;去南京,我帶的是程章燦老師的《潮打石城》,一座自認為的熟悉城市,卻帶來不少陌生感;去貴州,我帶的是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的《西南中國行紀》,一位「山河故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回故鄉,我帶的是曹錦清先生的《黃河邊的中國:一位學者對鄉村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和梁鴻老師的《中國在梁莊》。

再如,去日本,我會帶一本《地理與世界霸權》;去荷蘭,會帶一本《鬱金香熱》。

總之,會在「刻意」與「不經意」之間,找到和一本書的緣分。

到淄博調研,我隨身行李帶了兩本書,一本是以賽亞·伯林的《現實感:觀念及其歷史研究》,一本是張維迎老師的《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


首先要說,這次確實是「不經意」帶的書,因為都是最新出版的,剛拿到手,即便《現實感:觀念及其歷史研究》十幾年前出版過,這次算是修訂再版,正好與手頭的有些寫作內容相關,即便出差,閱讀思考也沒有中斷。

如果真要說「刻意」的話,也並非沒有原因,眾所周知,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齊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務實性」,帶這些書也是與「務實」密切相關,可以說齊文化是「現實感」十足的文化。

「重商」,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中的「重商」,現實意義何在?與我們今天「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在去淄博的高鐵上,我和同行的李少義老師(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專家委員會秘書處前主任)、劉英老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務委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一起,討論著對淄博的印象,對淄博之行的期待,他們都是政邦智庫研究員,我們會共同完成此次調研。

巧合的是,李少義老師也「帶一本書去淄博調研」,他帶的是《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包括猶太人對現代經濟生活的貢獻,猶太人的現代資本主義才能,猶太特性的起源等。李老師在聯合國工作了近三十年,視野開闊,見識不凡,這本書的選題和研究方法,都是我的「菜」,回京之後會找來讀一讀。


還在高鐵上,一位老友微信聯繫我,捎帶閒聊了幾句,聽我說在看《現實感》,問我有何收穫?三言兩語,無法說清,就順手抄了幾句正好看到也正好有共鳴的話發給他:

「活著就要有所作為。有所作為就要去追求某些目標,就要去選擇、接受、拒絕、追尋、抵制、逃避,就要去贊成或反對某種生活方式或其中的某些因素。有自覺意識的人知道這些,沒有的僅僅是去做而己。因此價值就是包括思考、感覺和意志的生活的機理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在世界之外找一個阿基米德點,以便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這個或那個觀點,就像選擇商店裡的貨物。」

火車進站,調研開始了。

2022年7月24日,作於北京、淄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