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樂隊》:七位香港導演,共同譜寫獻給香港的情書

藤井樹私聊室 發佈 2022-08-07T00:15:35.317967+00:00

看《七人樂隊》的經歷,充滿自娛自樂的歡快感,每個段落開始前,就準備好要從銀幕信息里快速判斷這是哪位導演的作品,故事展開的過程中,又想從轉瞬即逝的畫面里找到更多關於香港電影的彩蛋。因為這七位的個人風格都太鮮明了,猜導演一點都不難。

看《七人樂隊》的經歷,充滿自娛自樂的歡快感,每個段落開始前,就準備好要從銀幕信息里快速判斷這是哪位導演的作品,故事展開的過程中,又想從轉瞬即逝的畫面里找到更多關於香港電影的彩蛋。

因為這七位的個人風格都太鮮明了,猜導演一點都不難。而想要從構圖、配樂、剪輯、台詞中看到更多香港電影的韻味,也是影迷和導演的默契。畢竟,期待《七人樂隊》的理由千千萬,最重要的,還是這幾位導演的存在。

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嶺東、徐克,這些香港電影史中加粗高亮的名字,分別拍出自己心中的香港故事,這是他們寫給香港的情書。

01

時代光影

《七人樂隊》原片名是《八部半》,同名費里尼的作品,計劃由八位導演共同完成,從香港的五十年代到未來,各抽取十年為故事背景去展開。

在創作過程中,吳宇森導演因為身體原因退出,2018年,林嶺東導演因病去世,從2015年至今,輾轉七年,我們終於看到《七人樂隊》的真面目。

總覺得電影單薄了一點,有限的篇幅,簡單的故事。想了想這是七位大導,也許不該僅從文本層面去談論它。把視角抽離出來,從歷史、文化、家國的角度去體會,能看到超出敘事本身的感情和意義。

《練功》是洪金寶少年時期的回憶,一方天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電影裡很多細節讓人想起《龍虎武師》,「功夫片」是香港電影特別的片種,原來那些瑣碎的基本功有如此生動的名字,而一代代師徒的傳承,讓香港功夫片輝煌屹立,成為影史經典。

很喜歡當中孩子們在樓上練功,師傅在樓下聽聲就能判斷出動作的那段,一層樓板之間,就是香港功夫片騰飛的空間,虎頭虎腦的孩子們,從狹小的天台,靠自己摸爬滾打,終於走進電影世界。

《校長》講了可親可敬、春風化雨的教育工作者為了學生鞠躬盡瘁的故事,有非常許鞍華的氣息。淳樸、溫情、細膩、自然,潤物無聲,淡淡悲喜。搗蛋的學生在街頭遇到老師,熱情地招待她,還體貼地拉一塊木板給她遮擋,小男子漢的心性和對老師的尊敬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校長和王老師東方氣韻的知識分子形象,與香港的文化自信無形契合。

《別夜》很「新浪潮」,就像譚家明一樣難以定義。很久沒有在大銀幕看到如此強烈的影像風格。那些糾結的愛欲、晦澀的詩意、充滿哲思的戀人絮語,那些跳躍的剪輯、刁鑽的特寫、激烈的色差,即將分別的痴男怨女,鄭重地迎接青春的生離死別,一切的不確定和不可知都被這個夜晚見證。

《回歸》乍一看很不像袁和平的作品,就像徐克說的,得知洪大哥和八爺也拍,驚訝動作片用這麼少的膠片,怎麼弄啊,很麻煩的。

《回歸》講的是一個溫情的家庭故事,八爺用一對祖孫互相了解、互相接納的過程,拍出了香港兼收並蓄、包容多元的一面,裡面充斥著會心一笑的幽默和妙趣橫生的互動,元華演出了鬼馬爺爺的可愛和孤獨,武術冠軍老了,他獨守香港,日日習武,渴望陪伴,看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地想到這些導演的狀態,他們在家庭中的柔和和風趣,他們對自己熱愛的事業的執念。

《遍地黃金》裡投射了杜琪峯的思考,一間茶餐廳,見證了香港三次起落,大時代,小市民,風雲巨變,人性豪賭。杜sir的篇章整體的完成度很高,以小見大,工整流暢,適當留白,意味深長。他用幽默和開朗的方式刻畫人的貪婪和恐懼,又悲憫,又有趣。他觸到香港的脈搏,也看見香港的陣痛。

《迷路》作為林嶺東導演的遺作,溫柔又哀傷。多年在外的父親,無措地接受香港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看著香港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只能在追憶里迷路,在失落里懷念。他心裡裝著故土,眼前卻是鬧市,妻兒近在咫尺,找不到接近他們的路。能看出他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愛,哪怕物是人非,依然溫柔依戀。

《深度對話》是徐克不得以的創作,因為抽籤時沒在,所以留給他的只剩未來的命題。但徐克導演和這個命題非常契合,他永遠有數不盡的奇思妙想,腦洞開得很大,心態非常年輕。他自我剖白電影人都有點神經病,希望能分享自己創作時的感受,這些調侃自嘲、自娛自樂,充滿對電影本體的思考和審視,文本反轉,態度開放。

02

致敬膠片

《七人樂隊》的大主題是「致敬膠片」。七位導演成名立業於膠片年代,用膠片創作、成長,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所有電影都是膠片拍攝的。為了紀念香港電影人緊密協作、用心拍攝的膠片時光,《七人樂隊》全片用膠片拍攝。

今天,片場不再有導演懷著「還剩多少膠片」的危機感,邊拍邊怕膠片不夠。作為觀眾,我們對膠片的感情沒多深刻,也意識不到它和數字影像有多強烈的區別。回想小時候看一些關於電影的節目,開場時會用膠片放映機的聲音做引入,「嘎達」一聲,嗡嗡作響,懷舊的氣息撲面而來。今天再提到電影開始的聲音,大家想到的也許都是龍標了。

相比數字影像,膠片更具電影的質感,有高飽和度的色彩,有豐富的層次,有顆粒感,能長久保存。大銀幕總是奢侈的,因為這份奢侈,大家會在籌備項目時更加謹慎、嚴肅,會在拍攝現場更加專注、認真,會拿出更專業的態度去緊密合作、互相信任,會更珍惜片場每一聲「action」。

03

香江史話

關於《七人樂隊》的討論,繞不開它像《我和我的xx》序列,大家都覺得《七人樂隊》別名《我和我的香港》。

可是《七人樂隊》很小很美很私人,也不算響亮的獻禮片,它更多是這幾位導演自發地表達對香港的感情,對電影的愛護,對膠片的懷念。

他們是一場老友重聚,所有導演都沒有拿錢,義務勞動,把有限的資金全用在拍攝上,聊起加入這個項目的緣由,導演們都提到「能用膠片拍攝,非常開心,拍膠片是我們的心願。」,他們希望能為香港、為香港文化、為香港電影留下一些東西。

他們沒想過做拼盤電影,杜sir發起,大家響應,考慮的更多是講自己心裡的故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一邊感慨「製作費要省著用」,一邊說「拍得很過癮、很值得。」他們沒有市場的壓力,同時也不知道影片全貌到底如何,只想講出自己的感情,終於這個事情實現了,「拍電影就是把想像的不可能做出來」,他們完成了「留給自己,留給觀眾,留給電影工業很重要的事情。」

04

霓虹到此

走出影院的時候,對《七人樂隊》的感受相對平淡,也會不由自主地想給導演們交的作業排個序,打個分。

在著手要寫它之前,去看了新浪電影的微首映,再敲下鍵盤的時候,心情已經完全不同。好久沒看到這些導演的臉,可愛、有趣、真誠、直接,徐克好幾次抓頭都讓人忍俊不禁,聽到許鞍華爽朗地大笑,自己也跟著樂起來。

七位導演都經歷過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刻,他們曾作為輝煌的一部分,分別在影史留下自己的印記。時光流轉,他們親歷了膠片的消失,適應了數碼的時代,劇組從十幾二十人的隊伍到今天成百上千的規模,回到《七人樂隊》,他們投入其中的感情必然厚重而綿延。

杜sir說,電影工業帶動香港很多東西,電影文化是香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們曾告訴世界,有一個拍電影很厲害的地方是香港。

看到有調侃說,《七人樂隊》排片不多,觀影門檻比較高,所以觀眾往往不足七人,坐在影院的時刻,更能感知到這種冷清。還是希望大家能看到這部電影。

霓虹到此,傳奇永存。



今日話題

你最喜歡哪位香港導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