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玉|老蟠龍鎮張家醬園的小故事

心語文化 發佈 2022-08-07T10:37:44.127380+00:00

沈樹玉浜鎮小學開學讀書,大同中學64屆畢業,大新中學67屆高中畢業生,第二教育學院中文系86屆畢業。

沈樹玉浜鎮小學開學讀書,大同中學64屆畢業,大新中學67屆高中畢業生,第二教育學院中文系86屆畢業。高中畢業後在大同代課六年、大新中學代課兩年。東風農場中學語文中教一級教師,上海閘北區新河中學任教五年,閔行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中學任教8年。©本文經授權後發表,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授權(微信:anxinlu)。

老蟠龍鎮張家醬園的小故事

2022年,上海這波疫情,把我困在了崇明大同。我和朋友說到傳承鄉土文化,老蟠龍鎮張家醬園之事。他建議我去找,現有張家年紀最大的老長輩張師漢了解。

經我向曾經在公社武裝部工作過的叔伯二哥沈樹達打聽知道,張先生就住在大同大隊,我的老同學楊玉琴隔壁小隊。於是我請老同學牽線,預約好時間,準備一同登門拜訪。

22年5月23日下午,我和二哥出發走到張先生宅路口,老同學已經等在那裡了。我們一起進張先生宅,老先生的二個兒子迎了出來。

一進屋,一個身材魁梧,精神矍鑠的老人連忙招呼我們,給我們讓坐。我簡直不相信站在我面前的,竟然就是84歲的張師漢先生。

(張師漢)

張先生身材高大,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口齒清楚。他談笑風生,很和善、好客。

我向他說明來意後,他有條不紊地講述起他記憶中的老蟠龍鎮張家醬園的小故事。

故事之一:張師騫更名記

話說老蟠龍鎮張家醬園,最早是張雲程、張師騫(又名張石郎)叔侄倆開辦的。大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時期,張雲露、張雲程兄弟倆都是年輕有為的小伙子,家裡兄弟姐妹多,他們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終於石角背著小包裹,出外自行去商貿發達的啟東謀生了。開始,張雲露在啟東幫大興昌醬園打工,被聘作經理。弟弟張雲程,做做小押檔。後來張雲露的兒子張師騫接替了工作。張師騫頭腦活絡,覺得開醬園成本底,收益高。為圖離家近、方便,就與叔父商量,一起回崇明去開醬園。於是,叔侄同心,開啟了張家醬園。

開始,醬園開在浜鎮河東顧大順,後搬到老蟠龍鎮原大同公社禮堂的位置。張家人依靠醬園的收益,能過上個缸滿甏滿,富足有餘的好日子。

後來,張家醬園越做越順、越做越發達。

一次,張師騫搭了一隻運皮棉的船,去啟東辦事。造化弄人,船過江心,突然起大風,船翻了。好幾個人葬送於江中。家裡人聽到這噩耗,都悲痛萬分,以為這次他再無生還的希望了。誰知張師騫福大命大,他死勁抓住棉包繩子,任其沉浮,逃過了一劫。死裡逃生的他,過了幾天,又回蟠龍老家來了,大家喜出望外。從此,張師騫認為老天救了他,給了他餘生,他一定要行善積德,以謝天恩。因此他改名為張餘生,以此警示自己。

這真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命不該絕留餘生,知恩報恩有德行。

故事之二:招收員工立新規

話說張家醬園有摸有樣辦起來了,管理上也別有風格。首先,招工不收賭博人。管理層用最淺顯、最通俗的道理開導員工。如:編成「十窮十富」的順口溜。「怕打官司,鬥氣窮;愛打官司爭英雄(也要窮)。」「兄弟友愛團結富,聽見雞鳴離床鋪(克勤富)」等教育員工要想致富,一定要勤勞。發工資也有新招,沒成家的員工,工資發到爹娘手裡。已成家的員工,發到其妻子手裡。這樣家庭和睦,其樂融融。其次,員工儘量不招聘親戚和鄰居。親鄰員工,一旦有問題,礙於面子,不便按規處理。為了減少矛盾,不用親戚鄰居。再次,醬園用朱子家訓的理念,要求員工。朱子家訓中相關的內容抄錄在大堂正中牆上,以此規範員工行為。所以醬園常有員工三四十人,人人都遵紀守規、團結友愛、積極工作。

這真是:

管理有方,萬象更新。

事業發展,前途無量。

故事之三:醬園門口的小藥包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轟炸上海,上海老壽星醬園被炸。上海偌大的市場,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醬制食品關聯著千家萬戶下層市民的生活需求。張家醬園聞風而動,大力發展醬制食品,積極彌補這個缺口。蟠龍鎮醬園辦得紅紅火火,如日中天。期間,由於日寇占領上海後,來到崇明,擾亂了島上居民的生活。老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更無處就醫。張家醬園一方面為了擴大影響,招徠顧客;另一方面也確實想為民解決些實際困難。於是懂得醫道的張餘生,就在醬園大門口的大藤盤裡放了好多治常見病的小藥包,誰需要都可隨意拿。藥包上面註明,可以治療什麼病及服用方法。這個舉動深得民心,也為醬園贏得了上好的聲譽,更增加了醬制食品的銷量。如此,張家醬園迅速擴大了規模,壯大力量。至此,張家有老蟠龍鎮(乾濟醬園)、浜鎮(源濟醬園)、橋鎮(同德醬園)共三個醬園。三個醬園並駕齊驅,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

(張師漢與當年的老蟠龍鎮乾濟醬園錢櫃)

這真是: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抓住契機,事業興旺。

故事之四:崇明縣大同中學前身

話說開在浜鎮的源濟醬園,主要是有張餘生負責的。他落江餘生後一直想積德行善,有心為民做好事。源濟醬園,生意興隆,贏利豐厚。於是在1943年秋,他出資與時任崇明大同小學校長顧學勤先生、蟠龍鎮名士施調元先生等創建了「私立崇明縣進修初級中學」。開始學校地址選在老蟠龍鎮施調元宅上,後搬到(乾濟醬園)里,即:原大同公社禮堂位置。最後搬到河西現在的大同中學位置。辦學資金來源,學生學費用於教師工資開銷,辦學經費全有張餘生的源濟醬園提供。

私立進修初級中學第一任校長施調元,後來顧學久、顧文錦(顧學久兒子),張質明(張餘生女兒)。當時,張餘生特做了一塊寫有「新民堂」三個字的匾,是他專門請崇明縣書法家施保昌寫的,工工整整掛在學校最醒目的正面牆上。此匾直至學校改成崇明縣大同中學,仍保留著。

私立進修初級中學面向全縣招生,近鄰啟東學生得知後,也有部分學生報考。考生一律不用帶中飯,由學校下麵條招待。路遠學生還安排住宿。學習期間,重大考試前三名者,免費上學。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可到張家醬園工作。

(注)崇明縣誌834頁記載:私立進修初級中學 張餘生、施調元1943年秋,一班20餘人,大同中學前身。

經百度查得:1951年秋,私立進修初級中學改名為私立崇明大同中學,意為紀念創辦大同小學並以辦學為掩護開展共產黨地下工作而犧牲的沈鼎法烈士。1956年秋,由私立改制為公立崇明縣大同初級中學。1972年春,改名為崇明縣大同中學。是年,辦高中到1990年高中停辦,校名沿用至今。所以私立進修初級中學是崇明縣大同中學的前身。

這真是:

崇尚知識辦學校

回報社會自出資

桃李芬芳傳佳話

教育史上留美名

故事之五:張家醬園走出崇明

話說張家醬園經營有方,銷路越來越寬廣,生意越做越大。

(注)崇明縣誌549頁記載;同德醬園1913年開辦於橋鎮中津橋,占地10畝有醬缸300餘只。職工40名左右。該店生產醬油、麻油、醬菜、包瓜、乳腐等。日產「鼎鼎牌」抽油千瓶左右,年產銷醬菜4至5萬斤,包瓜、片瓜3至5萬斤。該店精製乳腐、抽油、醬包瓜,在上海市場上頗有名氣。1952年同德醬園與其他5家醬園合併。1956年公私合營後,改名大陸醬酒廠。

(注)崇明縣誌413頁記載:1956年建立公私合營,大新、大陸、和新、裕申、利生五個醬廠。

張家醬園憑著自己的品牌在上海有銷路、有名氣了,思維活躍的張餘生,就在上海這個商貿發達的黃金地塊上,經營起了老本行。於是他經營、並參股了好幾爿醬園,為大上海居民提供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醬制食品。他在江蘇路有同德協(他占股最高)醬園,公私合營後併入上釀三廠,地址在萬航渡路。再在上海西站附近辦起了長德醬園(他也參股)。另外在上海東站附近辦起了一爿正德醬園(他也參股),公私合營後併入上海糧油儲運公司,在上海東站長壽路。

老蟠龍鎮張家醬園的張餘生,後半生主要在上海經營醬園。解放初,他曾經當過上海民主建國會長寧區會員。

這真是:

天道酬勤

有志者事竟成

社會在前進,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永無停息。老蟠龍鎮翻天覆地,徹底改變了面貌。老蟠龍鎮的張家醬園,早已不復存在。但是老蟠龍鎮張家醬園留給人們的影響,卻永遠留在歷史的長河中。老蟠龍鎮張家醬園的故事,永遠留在老蟠龍鎮人的記憶中、 流傳在人們的心中。

(當時在場人,左一沈樹達,左二楊偉榮張師漢小兒子,左三張師漢,左四張師漢大兒子楊小平,最右邊楊玉琴)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投稿請加微信:anxinlu

心語編委會

主 編:陸安心

副主編:施炳剛

編 輯:沈雯逸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歡迎關注陸安心的私媒體「心語」。(微信號:anxin20141124)也可掃描上面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感謝您的支持!

Copyright © 2014-2022 心語文化

分享

收藏

在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