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向《十點讀書》投稿被拒

玲瓏成長微計劃 發佈 2022-08-07T13:38:59.135026+00:00

我第一次向《十點讀書》投稿,在一個星期後終於等來了編輯的回覆----意料之中的拒稿。看到那句「對不起,你的稿子不合適」,我的期盼終於落了空。雖然拒稿是每個寫作者都會遇到的事情,但是我的心裡仍然空落落的。

我第一次向《十點讀書》投稿,在一個星期後終於等來了編輯的回覆----意料之中的拒稿。

看到那句「對不起,你的稿子不合適」,我的期盼終於落了空。雖然拒稿是每個寫作者都會遇到的事情,但是我的心裡仍然空落落的。

投的那篇稿子,花費了我一天的時間,從取材到編輯,從論點到論據,都是我精心組織起來的,當完成稿子的那一刻,我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自我認為這篇稿子比自己之前寫的都要深刻。

但是,仍然逃不脫被拒稿的命運。

1

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被《知音》拒稿的情形。

那時候,我剛剛參加工作,一腔熱血想要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妥妥的一個文藝女青年。當時文聯辦公室在我們隔壁,文聯主席在《知音》上了篇稿子,一字一元的稿費讓我充滿了嚮往。

那個年代紙媒盛行,《知音》知名度高,發行量大,如果能有一篇文章上稿不止是獲得了稿費,而且還會獲得多方的認可。

我也寫了一篇男主患癌,女主不離不棄陪他治病,本來醫生說只可能活三年的男主,頑強地活了下來的文章。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到主人翁家裡採訪了三次,稿子改了又改,最後還請那位文聯主席給我把了把關,最後滿懷希望地投給了知音雜誌社。

焦灼地等待了一個多月杳無音訊,我不甘心,又將稿子投給了另一家知名家庭雜誌,這一次,編輯給我回了信,說是內容太平淡,無法勾起讀者的興趣,高潮處不突顯。

這是一封很誠懇的回信,如果當年的我,能夠認真剖析自己寫作的不足,再好好研究一下雜誌的風格,繼續在寫作這條路上攀登的話,說不定最後也能成功。

但是我接到了這封回信之後,就把自己心裡的那點夢想掐滅了,失去了寫作的熱情。

其實體制內,很需要寫作能力強的人,那個時候我如果繼續堅持探索下去,能夠在紙媒上發表些文章,一定會成為我職場的亮點,說不定被省市單位看中早已改變了我的命運。

記得當年我放棄之後,那位文聯主席還鼓勵過我幾次,但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沒有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了。

2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從少女時代走到了中年,回首望去,覺得自己的人生空蕩蕩的,我曾經嚮往的光明不知道在何方。

我終於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筆,再次開啟了我的投稿之路,儘管再次遭遇了二十多年前的退稿,可我覺得,我想堅持下去。

作家盧思浩曾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第一次出書的經歷:2011年,他出了第一本書《想太多》,雖然首印只有兩千冊,但他仍然很興奮。可是他沒有等來鮮花和掌聲,相反卻結局慘澹。

這兩千冊書沒有上網出售,沒有宣傳推廣,只是被應付性地上架於書店,根本就賣不動,於是他只有把書拉回了自己的車庫,靠著親友們幫忙,半賣半送地進行處理。

那段時間他很沮喪,很失落。但他並沒有萌生放棄的念頭,而是選擇了堅持、繼續。直到2013年出了第二本書《你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然後2014年出版《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2015年出版第《離開前,請叫醒我》,同年,憑藉這本書400多萬元的版稅入選第十屆作家富豪榜。

第一本書面世後的慘澹成了他後來成功的塹腳石。

如果他被第一次失敗打倒的話,那麼就沒有後來的他。

我現在,又站在了被拒搞的新起點,我想我現在需要的就是毅力和堅持吧。


終於等來了編輯的回覆,意料之中的拒稿。

看到那句「對不起,你的稿子不合適」,我那點期盼終於落了空。雖然拒稿是每個寫作者都會遇到的事情,但是我的心裡仍然空落落的。

投的那篇稿子,花費了我一天的時間,從取材到編輯,從論點到論據,都是我精心組織起來的,當完成稿子的那一刻,我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自我認為這篇稿子比自己之前寫的都要深刻。

但是,仍然逃不脫被拒稿的命運。

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被《知音》拒稿的情形。

那時候,我剛剛參加工作,一腔熱血想要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妥妥的一個文藝婦女青年。當時文聯辦公室在我們隔壁,文聯主席在《知音》上了篇稿子,一字一元的稿費讓我充滿了嚮往。

那個年代紙媒盛行,《知音》知名度高,發行量大,如果能有一篇文章上稿不止是獲得了稿費,而且還會獲得多方的認可。

我也寫了一篇男主患癌,女主不離不棄陪他治病,本來醫生說只可能活三年的男主,頑強地活了下來的文章。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到主人翁家裡採訪了三次,稿子改了又改,最後還請那位文聯主席給我把了把關,最後滿懷希望地投給了知音雜誌社。

焦灼地等待了一個多月杳無音訊,我不甘心,又將稿子投給了另一家知名家庭雜誌,這一次,編輯給我回了信,說是內容太平淡,無法勾起讀者的興趣,高潮處不突顯。

這是一封很誠懇的回信,如果當年的我,能夠認真剖析自己寫作的不足,再好好研究一下雜誌的風格,繼續在寫作這條路上攀登的話,說不定最後也能成功。

但是我接到了這封回信之後,就把自己心裡的那點夢想掐滅了,失去了寫作的熱情。

其實體制內,很需要寫作能力強的人,那個時候我如果繼續堅持探索下去,能夠在紙媒上發表些文章,一定會成為我職場的亮點,說不定被省市單位看中早已改變了我的命運。

記得當年我放棄之後,那位文聯主席還鼓勵過我幾次,但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沒有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了。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從少女時代走到了中年,回首望去,覺得自己的人生空蕩蕩的,我曾經嚮往的光明不知道在何方。

我終於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筆,再次開啟了我的投稿之路,儘管再次遭遇了二十多年前的退稿,可我覺得,我想堅持下去。

作家盧思浩曾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第一次出書的經歷:2011年,他出了第一本書《想太多》,雖然首印只有兩千冊,但他仍然很興奮。可是他沒有等來鮮花和掌聲,相反卻結局慘澹。

這兩千冊書沒有上網出售,沒有宣傳推廣,只是被應付性地上架於書店,根本就賣不動,於是他只有把書拉回了自己的車庫,靠著親友們幫忙,半賣半送地進行處理。

那段時間他很沮喪,很失落。但他並沒有萌生放棄的念頭,而是選擇了堅持、繼續。直到2013年出了第二本書《你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然後2014年出版《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2015年出版第《離開前,請叫醒我》,同年,憑藉這本書400多萬元的版稅入選第十屆作家富豪榜。

第一本書面世後的慘澹成了他後來成功的塹腳石。

如果他被第一次失敗打倒的話,那麼就沒有後來的他。

我現在,又站在了被拒搞的新起點,我想我現在需要的就是毅力和堅持吧。

向著目標奔跑吧,與所有心中有夢、眼裡有光的奮鬥者共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