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修煉強大內心的千古絕學

fsj三金 發佈 2022-08-08T08:44:21.318883+00:00

孔孟二聖奠定了儒家學說的根基,到宋明時儒家學說派系很多,但影響較大的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而王陽明把心學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學體系: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陽明心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高峰。孔孟二聖奠定了儒家學說的根基,到宋明時儒家學說派系很多,但影響較大的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而王陽明把心學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學體系: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外無物是陽明心學的起點。那到底什麼是心外無物呢?就是外界的主客觀存在不與我們的心發生關聯時,這些主客觀存在的變化不會讓我們的心產生任何波瀾。比如有關聯時我們所痛恨的人離逝會讓我們高興,我們所愛的人離逝會讓我們痛苦。而那些不曾有關聯的人的生老病死不會讓我們有任何心裡情緒波動。俗語講的:莫不關心,關心則亂就是這個道理。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所要達到的人生狀態。《孟子》中有:人之所不學而能者,為良能;所不慮而知者,為良知。致良知中的良知來源於《孟子》,但又高於《孟子》。陽明心學中的良知是陽明先生對心的高度概括與抽象,是排除了私慾和外物干擾的本心。此時的良知便是天道。為什麼陽明先生不直接說良知而說要致良知呢?因為我們所有的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被七情左右,被六欲蒙蔽,被外物干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本心是不能很好呈現,更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我們要修,從而讓良知完全呈現,而這一修的過程便叫致良知。

知道了起點,到達良知這一終點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三重境界:困知勉行是不情願被逼迫去知然後而行;學知利行是主動的自願的知去行,而是為了要達到所期望的結果才主動去知,自願去行;生知安行是混然天成,融為一體的不可分割的知行,自然而然去做符合天道的事,叫做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生知安行的知行合一才是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


當我們在心外無物引導下一步步按知行合一的方法去做時,我們終會擁有良知的狀態,而良知的狀態又會作用於心外無物。當這個閉環的圓周而復始不停運轉時,我們終將走上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