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逃離阿富汗的女攝影師,與她鏡頭裡的美

澎湃新聞 發佈 2022-08-08T09:17:46.980895+00:00

回顧一周以來的藝術界,法國的拉加西利攝影節上,被迫逃離阿富汗的年輕女攝影師法蒂瑪·侯賽尼向大眾展示了其鏡頭下的阿富汗女性——那些女性是美麗而勇敢的,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她們展現出了各自的尊嚴。

畹町、陸林漢、高丹

回顧一周以來的藝術界,法國的拉加西利攝影節上,被迫逃離阿富汗的年輕女攝影師法蒂瑪·侯賽尼向大眾展示了其鏡頭下的阿富汗女性——那些女性是美麗而勇敢的,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她們展現出了各自的尊嚴。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恩即將在2023年7月額外擔任該機構執行長一職,這也標誌著大都會博物館回歸了傳統的領導結構。

上海,畫家、導演王磊的個展開幕,展示頗具舞台感和戲劇性的作品;在北京,建築設計師、藝術家金秋野在搭建了一個三維立體模塊,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由組裝搭建的「家舞台」;在蘇州,曾師從顏文樑、俞雲階等人的畫家余克危因病辭世,享年八十二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一周以來的熱點藝術事件與人物。

法國|攝影師法蒂瑪·侯賽尼

鏡頭中的阿富汗女性,是美麗與勇敢的

攝影師法蒂瑪·侯賽尼

去年八月,隨著阿富汗政局的變化,28歲的阿富汗藝術家法蒂瑪·侯賽尼(Fatimah Hossaini) 逃離她的國家,在法國找到了避難所。在流亡的路上,伴隨侯賽尼的還有她的攝影作品。

近期。在法國拉加西利攝影節(Festival Photo de la Gacilly)中,觀眾有機會看到侯賽尼鏡頭下的這些女性。她們幾乎沒有機會來自由地表達自己,她們面臨的挑戰比世界各地其他女性所面臨的挑戰要艱巨得多。而這些圖像都是向阿富汗女性的獨特美麗致敬。

侯賽尼鏡頭下的阿富汗女性

侯賽尼鏡頭下的阿富汗女性

在侯賽尼的鏡頭下,這些女性是美麗而勇敢的,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她們展現出了各自的尊嚴。她們身著傳統服飾,有來自阿富汗的不同民族,包括普什圖人、塔吉克人、哈扎拉人、齊茲爾巴什人和烏茲別克人等。她們的五官、她們的凝視和姿勢傳達出女性獨有的氣質和希望。在鏡頭中,美麗與和平融為了一體。「我的目的是打破人們對阿富汗女性的刻板印象。」她說, 「我一直在努力描繪所有背景和所有種族。每個地區的臉型都不一樣,有白有黑,每個省的傳統服飾也不一樣。」自從塔利班接管阿富汗以來,她的攝影項目有了額外的意義——一種新的共鳴。 「這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因為這些照片保存了一些文化上的很重要的東西。」

用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作家雅斯米納·卡黛哈(Yasmina Khadra)的話來說,當時「人們已經瘋了;為了面對黑夜,她們背棄了白天」,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些女性的命運。

蒂瑪·侯賽尼多年前曾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名為「戰爭中的美」的個人攝影展,並表示,長期以來,阿富汗女性面臨其他國家女性不會遇到的困難,她們的聲音和美麗被戰亂所掩蓋。侯賽尼希望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向世界充分展現美麗、陽光、不懈奮鬥的阿富汗女性形象。(文/陸林漢)

美國|大都會館長馬克斯·霍萊恩

即將兼任該機構執行長

馬克斯·霍萊恩

據《紐約時報》消息,自2018年起擔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的馬克斯·霍萊恩(Max Hollein)將在2023年7月額外擔任該機構執行長一職。目前擔任該職位的丹尼爾·魏斯(Daniel Weiss)在今年早些時候宣布,在任職6年後,將於2023年6月卸任(魏斯自2015年起一直擔任博物館主席,自2017年起額外兼任新增的執行長的角色)。

在對霍萊恩迄今為止的成就以及他是否適合這一職務進行探討後,大都會董事會決定任命霍萊恩兼任該職位。

加入大都會前,霍萊恩曾領導舊金山美術館數年。在此之前,他曾擔任法蘭克福三間藝術機構的館長和執行長,包括錫恩藝術館(Schirn Kunsthalle)、施泰德博物館(Städel Museum)和古代雕塑品博物館(Liebieghaus)。

大都會博物館

自2017年托馬斯·坎貝爾(Thomas Campbell)在爭議中離開後,博物館將執行長的角色與主席和館長剝離(之前由主席或館長兼任)。霍萊恩兼任執行長一職,標誌著大都會回到了傳統的領導結構。

當被問及他的領導力與韋斯的領導力有何不同時,霍萊恩說,雖然他們有「不同的個性」,但他認為這是「延續的一步」。(文/陸林漢)

上海|畫家、導演王磊

個展開幕:畫的都是戲

王磊

上海灘藏龍臥虎,不顯山露水,弄堂里隨便走出一位大叔,說不定就「身懷絕技」。8月7日,立秋這天,「王磊叔叔」的個人畫展「畫的都是戲」在上海大滬繁花開幕。

王磊,1963年出生,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稍後多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遊歷於法國、義大利、美國的大學和博物館。作為一位資深「斜槓」青年,王磊集畫家、戲劇導演、電影導演和建築設計規劃師於一身。他曾主持蘇州運河改造總體方案設計,建成生活藝術法國公園;他以總顧問身份負責上海浦東新場古鎮保護性開發。前幾年,他擔綱統籌河南濟源531兵工廠「城市更新」的總體策劃和設計改造。近年來,王磊回歸藝術和學術,從事戲劇藝術創作和電影導演計劃。疫情期間,王磊見縫插針畫了百十來幅作品。

畫家李向陽認為,「無論是戲還是景,王磊的畫都籠罩在一種亦真亦幻的氣氛中,言簡意深、情趣幽逸,一波三折、引人入勝,極具舞台感和戲劇性。」

王磊作品

王磊作品

2006年秋,楊建勇去了王磊的工作室,王磊在忙著弄照片,畫室中一幅武康路的風景畫到一半,紅色的底版很熱烈。幾年後,楊建勇又見到了王磊筆下的武康路,《2020年1月的武康路》與《武康路街景》,一組作品橫跨三年,呈現的是疫情前的武康路和當下的武康路。「《2020年1月的武康路》帶有莫蘭迪風格的灰色傾向:清風吹過,時光安靜而溫暖,年輕女性於橫道線前放飛著自己,這樣的情景於今天似乎只有回望了。《武康路街景》是一組當下的武康路,依然紅色的房子灰色的街,依然綠樹藍天相掩映,當你安靜地閱讀,漸漸地一絲恐懼由內而外;空無一人的街道,緊閉的門窗以及靜固的色彩,這樣的視覺很容易讓觀者的情緒回到四月。」楊建勇說。

展覽展至8月31日,地點為上海黃浦區茂名南路1號二樓。(文/畹町)

北京|建築設計師、藝術家金秋野

為孩子提供「家舞台」

金秋野

近期,建築設計師、藝術家金秋野在十點睡覺藝術空間呈現了一個「家舞台」。展覽關注「家」——這個特殊的情感歸屬空間。基於對孩子們玩樂天性的尊重,藝術家金秋野設計了三維立體模塊,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由組裝搭建的「家舞台」。

「大模塊」是這次兒童項目的關鍵因素,中空且有流動感的模塊空間,是金秋野從以往的家宅設計中提取的元素,「共軛空間」成為了理解這些元素的關鍵。受到約瑟夫·阿爾伯斯繪畫的影響,畫面中兩組空間像平面又像軸測,展示出相遇的空間邊界糾纏不清,形成互相套疊的連體空間。

舞台可以有家的尺度,家是什麼尺度呢?其實是組織日常生活、符合身體動作的最小尺度。2021年,金秋野設計的「大山宅」通過空間分割,使空間成為一塊多孔的大石頭,也就相應有了舞台性。小孩子喜歡到公園「爬假山」,其實大人也喜歡。人天生就有與空間親近的欲望,假山就是在人體尺度上細節最豐富的大空間裝置,它的內和外都可以被體驗。

金秋野設計的「家舞台」

此次「家舞台」的展覽模塊設計做了適應孩子的調整,尺度上,相對於小孩子是1:1的大小,這樣就可以進入、穿行,親手搭建一個建築。其次在形態上,每個模塊都有很多「枝杈」,避免了樂高一樣的像素堆疊,只用體量沒有空間。模塊無論怎麼堆,都既靠近又分離,成為內部多孔的體量,讓孩子們在搭建和遊戲中體驗多孔的空間。

孩子永遠都有超強的行動力和想像力,金秋野希望這個搭建活動能把蘊含在孩子身體裡的動能激發出來,成為一個三次元的立體人,而不是一個二次元的紙片人。(文/高丹)

蘇州|畫家余克危

82歲因病辭世,師從顏文樑、俞雲階等

余克危

蘇州國畫院公眾號近日發布消息,畫家余克危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8月5日凌晨五點零七分辭世,享年八十二歲。

余克危,畫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1941年生於上海,安徽績溪人氏。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師從顏文樑、俞雲階、劉海粟等前輩藝術大師。余克危一生傾心藝術,勤勉、謙遜,勤奮耕耘一輩子,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了大量中西融合、神韻兼備的油畫及中國畫,在業界享有盛譽。曾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29次,1993年獲法國巴黎大皇宮「最傑出中國畫家作品特別獎」。著作有《江南風情:余克危油畫選》、《余克危油畫集》及《余克危中國畫集》。其中部分作品入編《中國美術全集現代卷》及《1999年世界名人錄》。

余克危,《梅花圖》

余克危,《墨梅》

勤奮,是談及余克危想到的第一個詞彙,雖然退休多年,但從未間斷的創作,並積極投身蘇州美術界藝事。太湖和梅花是他晚年創作最多的題材,清朗秀雅,和他的人如出一轍。

蘇州國畫院院長孫寬說:「餘生也晚,我進畫院時,先生已經退休。後每年給先生拜年,見其枯瘦但精神矍鑠,談峰甚健,言及畫院,深情殷殷,又教以藝術、做人之道,我輩感佩。」

余克危曾說:「我用心創作我的作品,我以我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方式在畫我心中的太湖,心裡的梅花。」(文/畹町)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欒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