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紀錄片

文化產業新聞 發佈 2022-08-08T12:22:21.132663+00:00

最近B站又站出來道歉了,起因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這條微博中寫道, B站紀錄片部門的HR在面試時公然說「B站的核心用戶就是生活里的loser」。

你在海邊看過戲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戲劇」——這是阿那亞戲劇節打出的標語。「海」,是奇觀戲劇?還是宣傳噱頭?「阿那亞」,是度假社區?是藝術劇場?年輕的阿那亞又有成為下一個烏鎮的可能嗎?關注"文化產業觀察",回復「阿那亞」了解更多信息。


文章來源:文化產業觀察

作者:孫鑫平

美編:韓昕冉

推廣:袁夢婷

最近B站又站出來道歉了,起因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條2021年發出的微博,忽然被翻了出來,並引得無數B站用戶氣憤不已。在這條微博中寫道, B站紀錄片部門的HR在面試時公然說「B站的核心用戶就是生活里的loser」。很快B站就對這件事做出官方回應,稱該HR去年底已被勸退,但網友們並不買帳。「B站回應」的話題閱讀量達到2.6億,很多人評論說「他只不過是說了真話」。



B站紀錄片的核心用戶是什麼人,這個問題可是戳到痛處了。B站用戶一直以來都站在鄙視鏈上端,認為B站是知識社區,比抖音快手要更高級。從2017年開始,B站自製的「網生紀錄片」自成一派,已經占領了紀錄片領域的半壁江山。可是,這些紀錄片,真的是給如它宣傳里所說的那些「後浪」們看的嗎?



B站紀錄片為何引起眾怒


最近,來自B站生活區up主的自製視頻《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走紅網絡,但隨著話題熱度不斷攀升,網友們對「二舅」的評價也由一致讚賞變為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視頻三觀不正,過度升華苦難;有人提出二舅領不到殘疾證這些內容可能存在造假,是為作秀而拍的視頻。一時間,B站自製視頻的「真實性」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就在這時,網友們順著B站、紀錄片、真實性這些話題,翻到了一條一年多前發出的微博。這條微博中寫道,博主朋友曾參加過B站紀錄片部門的招聘,在面試時HR對他說:「你的這些紀錄片的idea都很好,很有人文關懷,但你知道我們的核心用戶都是什麼樣的人嗎?——生活里的loser。」


這條微博與二舅視頻涉及造假的說法同時點燃了網友的憤怒,在熱搜幾乎全被台灣問題占據時,B站格格不入地躋身其間。即使B站給出辭退的官方回應,仍然不能平息眾怒。


B站是立足於動畫、遊戲等二次元文化產品的視頻平台,最早的用戶群體當然是二次元愛好者。不過,現在的B站已經完全走上了泛娛樂化的道路,影視、綜藝、紀錄片,美食、萌寵、音樂舞蹈一樣不少。那麼現如今B站的核心用戶是誰呢?以B站自己的說法,那就是「後浪」,是優秀的年輕人。



2021年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裡,在B站點擊知識類內容的用戶達到1.8億,是在校大學生人數的4.5倍;用戶畫像男女比例為6:4,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占比高出全網10個百分點。正是因為有高學歷用戶的支撐,B站才能將手伸到紀錄片這個高門檻的領域裡來。


這麼一看,網友們的憤怒就很好理解了。被B站官方在各種宣傳里捧得高高的「後浪」,居然被HR稱為「生活里的loser」,用戶當然要生氣了。B站紀錄片,究竟是做給誰看的呢?



B站打造年輕人的知識社區


還記得故宮博物院是怎麼在年輕群體中走紅的嗎?沒錯,正是2016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原本在CCTV播出,反響平平無奇,但登陸B站後卻大受歡迎,不僅帶火了「故宮文物」「故宮貓」,也促使故宮在文創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故宮貓


2017年年底,B站正式發出「bilibili紀錄片尋找計劃」,由購買播映權到聯合出品再到原創出品,B站大舉進軍紀錄片領域。由B站作為主出品方的紀錄片,就是B站自製紀錄片,其中有著《人生一串》《歷史那些事》《守護解放西》等等成功的代表作。


2020年年中,B站上線一級分區「知識區」,其下又設有科學科普、社科·法律·心理、人文歷史、野生技能協會、財經商業、校園學習、職業職場、設計·創意共8個二級分區。知識區由原有的科技區整合升級而來,用戶可以在這裡分享知識、經驗、技能、觀點等等。此外B站還邀請了許多大學裡的專家教授入駐,開設付費的視頻課程,以「法外狂徒」走紅網絡的《羅翔說刑法》就來自B站。


羅翔說刑法


毫無疑問,B站正在打造一個網絡的知識社區,其面向的人群是受過高等教育,喜愛上網衝浪的年輕人。



B站紀錄片的特點


B站自製紀錄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網生紀錄片」,具有很強的網感。傳統紀錄片的受眾定位是年齡高、學歷高、工資高的「三高人群」,而B站自製紀錄片的定位是年輕人。因此,傳統紀錄片的選題往往是家國大事、王朝興衰,而B站紀錄片的選題大多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B站的開山之作《人生一串》,就在關注街頭巷尾的燒烤攤,以小人物的觥籌交錯與大快朵頤調動觀眾的情緒。這一類型的紀錄片還有《人生第一次》,記錄著平凡人的每一個平凡的瞬間。


,時長01:12

視頻:《人生一串》片段 時長1分12秒


網生紀錄片在類型邊界上不斷延展,提出「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守護解放西》就使用了紀錄片+綜藝真人秀的形式,塑造出一個個血肉豐滿、敢於擔當、人情味濃厚的人民警察形象。紀錄片+動畫是最常見的形式,很多B站的紀錄片都會在片中使用動畫形象。紀錄片的單集時長也越來越短,先是由四十分鐘縮短為二十分鐘,現在又有了五分鐘一集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故宮100》,未來也許紀錄片+短視頻會成為主流也說不定。


守護解放西


B站的網生紀錄片,自然離不開B站最具特色的彈幕文化。「前方高能」「AWSL」這些源自彈幕的熱梗,早已走出B站,在各個平台上都被大量使用。考慮到B站的彈幕文化,紀錄片進行後期剪輯時,要特意給觀眾留出發彈幕的「氣口」,助力「梗」的發酵。「造梗」「埋梗」「拋梗」「接梗」,持續不斷的彈幕狂歡,大大強化了創作者與接受者的互動交流。《歷史那些事》就是最為離經叛道的歷史紀錄片,它把蘇軾說成「北宋吃貨」,乾隆變身「彈幕鼻祖」,楊堅滿口「真香警告」,全片塞滿了網絡熱梗,想盡辦法迎合年輕人的喜好。


如果國寶會說話



B站紀錄片的價值問題


泛娛樂化傾向,稀釋了紀錄片的功能價值



迎合年輕人的趣味性表達是B站網生紀錄片的一大特點,但它在帶來高流量的同時,也帶來了泛娛樂化的傾向,淡化了紀錄片應具有的價值。紀錄片之所以長久以來都被束之「三高人群」的高閣,正是因為紀錄片所需要的客觀表達和冷靜思考,紀錄片所具有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紀錄片與娛樂節目畢竟有著本質的不同。


還是以《歷史那些事》為例,這部紀錄片在B站拿下9.7高分的同時,也在紀錄片界遭受質疑,因為它一集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時間在講歷史,剩下的全是拋梗接梗的小劇場。觀眾看了以後,究竟能收穫什麼,或者說在這部紀錄片裡知識性還有沒有站在第一位,這是被質疑的。


歷史那些事


追求流量,彈幕狂歡,紀錄片中的「真實」不再重要



被網友們聲討的那位B站的HR,他在面試上還有過這樣的對話:「你平時會發彈幕、發評論這些嗎?」「不會,我不喜歡在網上跟人吵架。」「那你就不是我們的核心用戶。」


B站彈幕


發彈幕、吵架,這是B站所追求的嗎?儘管B站會員需要通過「彈幕禮儀」考試才能發送彈幕,但真正有梗、有流量的內容,經常伴隨著爭吵。挑起有爭議的話題,往往更能帶來熱度和流量,這個道理在所有網際網路平台都是成立的。問題是,對於紀錄片來說,盲目追求流量的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


「非虛構」是紀錄片的基本特徵,也是紀錄片的原則底線。紀錄片必須堅持「真實」,如果為了製造話題而去打破真實的規則,模糊虛構與非虛構的邊界,那紀錄片就不再是紀錄片了。如同這次走紅的二舅視頻,我們很難說清楚它其中有多少是虛構多少是真實,也很難界定它屬於自製紀錄片,屬於生活vlog,還是屬於劇情短片。



當理性沉思被感性狂歡壓制,紀錄片原有的功能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網生紀錄片需要保留一份冷靜與思考,避免陷入價值虛無的境地,避免陷入真偽難辨的文化狂歡之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