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58%的人類傳染病正因氣候變化而不斷加劇……

學術頭條 發佈 2022-08-09T12:01:02.848704+00:00

由新冠大流行造成的全球災難已經清楚地表明,人類在致病性疾病面前往往表現得相當脆弱。截至 8 月 7 日,全球已有 584,595,723 人確診新冠肺炎,6,418,093 患者因治療無效而死亡。

由新冠大流行造成的全球災難已經清楚地表明,人類在致病性疾病面前往往表現得相當脆弱。


截至 8 月 7 日,全球已有 584,595,723 人確診新冠肺炎,6,418,093 患者因治療無效而死亡。此外,由新冠大流行引發的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後果,也給全世界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這一災難性影響還遠未結束。


人類也應該注意到,新冠大流行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


每一年,全球都有數百萬人死於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寨卡病毒(Zika)、瘧疾(malaria)、登革熱(dengue)、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流感(influenza)、伊波拉(Ebola)、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和非典(SARS)等,也有更多的「倖存者」遭受著無法評估的痛苦。人類正在自食惡果。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277 種人類致病性疾病可能會因人類持續排放溫室氣體(GHG)而引發的一系列廣泛氣候災害而加重,其中就包括 58% 有記錄以來一直影響人類的傳染病。


此外,在 1000 多種不同的途徑中,一系列氣候災害會以不同的傳播類型,通過病原體的分類多樣性導致疾病暴發。


相關研究論文以「Over half of known human pathogenic diseases can be aggravated by climate change」為題,已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 Nature Climate Change 上。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發現凸顯出持續氣候變化下更進一步的人類健康風險。由於氣候災害而加劇的人類致病性疾病數量和傳播途徑太多,人類已經無法進行全面的社會適應,因此迫切需要從問題的根源著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變化可以影響人類致病性疾病,這一觀點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接受。


一方面,人們日益認識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影響著地球系統的多種氣候災害(比如全球變暖、熱浪、乾旱、野火、極端降水、洪水、海平面上升等)。


大量的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空氣保存水分的能力增加,從而加速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導致乾旱現象,進而導致熱浪,而乾旱和熱浪為野火的發生提供了條件;強降水可能會導致洪水,海洋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暴雨和風暴的強度,反過來造成洪水;二氧化碳會導致海水變酸,海洋環流和海水變暖降低了海水中的氧氣濃度。



另一方面,受這些氣候災害影響的人類致病疾病(來自細菌、病毒、動物、植物、真菌、原生動物等)和傳播類型(病媒傳播、空氣傳播、直接接觸等)又在分類上具有廣泛的多樣性。


通過改變人類的身體狀況,增加人類暴露在危險環境下的壓力,強迫人類進入不安全的環境,破壞基礎設施,迫使人類被動地接觸病原體,以及減少人類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氣候災害削弱了人類應對病原體的能力。


而且,氣候災害對陸地和海洋食物供應的廣泛影響,以及在高二氧化碳條件下作物中營養物質濃度的降低,可以直接導致人類營養不良,這也是食物匱乏人口面臨更大疾病(比如隱孢子蟲病、麻疹和霍亂)暴發風險的原因之一。


在某些情況下,乾旱會使飲用水供應減少,迫使人類飲用不安全的水,造成腹瀉、霍亂和痢疾的暴發。水資源的減少也使得衛生條件變差,導致沙眼、衣原體、霍亂、結膜炎、隱孢子蟲、腹瀉病、痢疾、大腸桿菌、賈第鞭毛蟲、沙門氏菌、疥瘡和傷寒。氣候災害還因破壞關鍵基礎設施而影響疾病風險。例如,洪水、暴雨和風暴導致的污水系統受損和飲用水中斷,與霍亂、腹瀉、A型肝炎、戊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棘阿米巴角膜炎、隱孢子蟲病、環孢子蟲病、賈第蟲病、輪狀病毒、痢疾和傷寒的暴發有關。通過減少獲得醫療保健、基本用品的機會,以及減少收入,這些危害也與淋病和其他性病的暴發有關。


然而,過去關於氣候災害對人類致病性疾病影響的研究,除少數情況外,通常側重於特定類別的病原體(比如細菌、病毒)、災害(比如全球變暖、極端降水、洪水)或傳播類型(比如病媒、食物、水傳播)。由於未能整合現有信息,無法量化氣候變化與致病性疾病對人類構成的全部威脅。


在此次工作中,研究團隊將眾多的氣候災害與眾多的病原體結合在一起,揭示了氣候災害可能加劇人類致病性疾病的大量潛在相互作用。


研究團隊系統地研究了 10 種對溫室氣體(GHG)排放敏感的氣候災害對每種已知人類致病疾病的影響。


如圖,氣候災害通過特定的傳播類型導致特定致病性疾病加重的途徑。線條的粗細與特有的致病性疾病的數量成正比,顏色梯度表示疾病數量的比例,較深的顏色表示數量較多,較淺的顏色表示數量較少,每個節點的數字表示獨特的致病性疾病的數量。



研究團隊通過系統地篩選文獻,發現了 3213 個實證案例,將 286 種獨有的人類病原體疾病與 10 種氣候災害(比如變暖、洪水或乾旱)聯繫起來。其中,277 種被至少一種氣候災害所加劇,僅有 9 種因氣候災害而減弱。


總體上,在影響人類的傳染病可靠記錄列表上,有 58%(即 375 種中的 218 種)已被證明會被氣候變化加劇。一些災害會讓人更接近病原,例如風暴或洪水導致的流離失所與拉沙熱和軍團病相關,而另一些會讓病原更接近人,比如變暖使傳播疾病的生物活躍區域增加,如萊姆病、登革熱和瘧疾。


研究還發現,雖然大多數疾病因氣候災害而加重,但也有些疾病會因氣候災害而減輕(286 種中的 63 種)。


例如,氣候變暖似乎減少了流感、非典、新冠肺炎、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腸炎等病毒性疾病的傳播,這可能與產生病毒不適合生存的條件有關,或因為人類免疫系統在較溫暖的條件下會更強。



但是,研究也發現,大多數疾病在至少因一種危害而減少的情況下,有時會因另一種甚至是同一種危害而加重。例如,在某些情況下,洪水減少了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的感染,限制了蝸牛宿主的棲息地適宜性。然而,在其他情況下,洪水卻增加了人類的暴露風險,擴大了宿主的擴散範圍。乾旱還通過減少滋生地降低了瘧疾和基孔肯雅熱的流行,但在其他地區,乾旱缺會導致缺水地區的蚊子密度增加。


人類生於自然,便有責任保護自然。如今,人類該如何修復與自然的關係?


對此,你怎麼看?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426-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