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訪談|盧洪洲:我們依靠「高原」團隊,去攀登醫療「高峰」

皖南公社 發佈 2022-08-10T13:23:31.380523+00:00

2013年,發現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國際上獲認可後,又兼任了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共同主任;



在擔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之前,盧洪洲的履歷已很豐富,從「非典」到「新冠」之間的10多年時間,他一直擔任上海市各種新發傳染病臨床專家組組長。


2012年,出任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助理;


2013年,發現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國際上獲認可後,又兼任了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共同主任;


2014年,加入中國醫療隊前往獅子山,抗戰伊波拉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再次成為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專家,所在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的主戰場;


盧洪洲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講述了自己就任一周年的所思所行。


可以說,在過去10多年「有動靜」的公共衛生事件中,盧洪洲都沖在了一線,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公衛戰士」。他的名字,與一系列傳染病的研究和防治緊密聯繫在一起,「非典」「禽流感」「登革熱」「伊波拉」 「新冠」「猴痘」……每當有新的傳染病毒出現,他與研究團隊總是率先發聲,為人們掃除對新病毒疑惑與恐懼。


2021年8月10日,盧洪洲選擇「南下」,擁抱鵬城,給深圳帶來了自己在傳染病防治領域的豐富經驗。


他就任的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下稱「深圳市三院」),是深圳市唯一一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其傳染病學和結核病學均排在廣東省首位。2003年非典疫情時期,該院創造了無一例SARS病人院內死亡,600多名職工無一例院內感染的「奇蹟」。


千里馬遇伯樂。這位上海「公衛戰士」到深圳市三院後,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近日,盧洪洲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講述了自己就任一周年的所思所行。



南方日報: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一年前,您是帶著什麼樣的初心南下?


盧洪洲:之前我在上海工作的醫院也是地市唯一的定點醫院,和深圳市三院的工作氛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有契合之處,這也是我選擇南下的原因之一。


深圳作為國際大都市,它的總體醫療水平雖然還不足以匹配其城市綜合實力,但近年來政府也在全力支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我相信未來幾年將是深圳衛生醫療水平快速發展的階段,會有一批醫院進入國內一流行列,甚至是亞洲一流水平。


我的理想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帶領班子和全體員工一同努力,讓深圳市三院能成為這樣的一家醫院:首先它能滿足群眾看病就醫的基本要求,做到「大病不出深圳」;在此基礎上,一些專科可以達到國內一流,並在亞洲甚至國際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進而吸引到全國各地和海外的患者過來就醫。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一家醫院如何才算是進入了國內或亞洲第一梯隊?深圳又有哪些優勢?


盧洪洲:如果某一專科中,患者有50%以上來自全國各地,這個專科就是國內一流;同理,如果來醫院看病的患者有一定比例來自於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醫院的水平才能算得上是亞洲一流水平。


其中,深圳是具有一些潛在條件的。比如作為計劃單列市,我們擁有獨立的立法權,可以推動生物治療等領域規範性治療標準的出台,讓公立醫院能夠在合法的審核批准下運用現代生物醫學技術去治癒患者。


我在上海工作時,曾對肺癌晚期和胰腺癌晚期的患者進行過生物治療,儘管有些病人不能被徹底治癒,但部分患者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並在相對健康的狀態下延長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壽命,治療效果較明顯。如果深圳能在這個領域率先有所突破,就有機會帶動全市生物治療的發展,並走在國際前列。


南方日報:您作為一院之長,管理團隊的理念是什麼?


盧洪洲:著名醫學家、現代外科之父裘法祖講: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我常常叮囑我們的醫護人員,從醫要有愛心、同情心,更要有醫術。


無論醫生還是護士,不能只把職業當作吃飯的飯碗,而是將其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上任之初,我對中層幹部和學科帶頭人提了8條要求,其中尤其談到要有創新意識,在專業上勇於創新、在學術上領先,謙虛而不張揚,這對為醫者非常重要。醫學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幾乎每隔五年,所學的知識又更新了一半,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


可喜的是,過去一年時間裡,深圳市三院臨床試驗的數量和質量在不斷提高。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們的臨床試驗有86項,遠遠超過醫院以往所做過的試驗數量。


近期,我們又啟動了新冠疫苗接種的臨床研究,針對目前國內即將上市的幾種疫苗,包括腺病毒載體疫苗、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減毒活疫苗、mRNA核酸疫苗等,分注射式和鼻噴式,都進行效果對比,並提供科學的研究數據給國家。


南方日報:擔任院長的這一年,剛好遇上了深圳疫情較為嚴峻的情況,有沒有影響您對醫院制定的發展計劃?


盧洪洲:作為深圳市唯一一家收治新冠患者的醫院,我們首要任務是救治新冠病患,同時防止發生院內感染,以及因為院內感染直接暴露而導致聚集性病例,甚至於社會面的擴散。疫情初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我們醫院旁邊另建了一個應急院區,配備1000多張負壓病床,進行全封閉式管理。



應急院區和醫院本部之間,實際上隔了一座小山,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區域。這保證了我們在抗疫救治的同時,不會放慢發展「大綜合」的腳步。


實際上,許多傳染性疾病,無論是SARS、禽流感還是新冠重症,病人都會有心衰、呼衰、腎衰和肝衰的症狀,這對收治醫院的綜合能力是一大考驗。深圳市三院的發展理念是,大力發展「大綜合」,才能支撐起「大專科」。


為此,我們做了多方面的努力。比如在人才引培方面,引進了國內肝移植、腎移植等領域的多個知名專家和團隊,意在打造所在專科的國內乃至國際第一方陣。


有了高原才能突起高峰。只有將醫院的總體醫療水平提高後,才有基礎去開展創新性的科研,醫院的傳染病學、結核病學等學科才有可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南方日報:先後在上海和深圳工作後,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對您布局醫院發展時有什麼影響?


盧洪洲:上海與深圳都是國際化大都市,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比如都對創新保持著「饑渴感」。在上海,每年都有一些創新的團隊、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方法在醫院裡產生。在深圳,我們也在加快新技術和新療法的研究步伐。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醫學科技的進步,從而滿足臨床患者的需要。


近年來,醫學在不斷地發展和前進。我們發現,人類對大健康領域的需求越來越大。那麼,圍繞危害人類健康的一些傳染病、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和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的防治,都是我們可以有所建樹的地方。通過新理念、新技術,可以預防或者推遲疾病的發生;而通過器官移植、細胞培養,則可以治療已發的疾病,這些都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


基於這一科學預判,深圳市三院在器官移植和生物治療等領域提前布局。


在公開的報導中有一組數據表明,在30年的時間內,抗生素耐藥可能比癌症更加致命。到2050年,耐藥細菌每年將奪取1000萬人的生命,超過每年死於癌症的820萬人。


目前使用的抗菌藥物價格非常昂貴,且效果並不理想。於是,早在2018年我們便開展了噬菌體療法的研究。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吃」細菌的病毒,且對人體無害。相對比起來,抗生素的靶向性較差,往往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死體內的益生菌群。


當時有一位82歲患者的家屬找到我,這名患者因為多重耐藥菌感染,被告知已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了。他的兒子把他從北京用包機送到了上海後,我們的研究團隊開始用噬菌體療法對他進行治療。一段時間後,我在這名患者身上看到了非常好的臨床療效。噬菌體或許是多重耐藥感染的一個很有前景的治療手段。


去年8月10日,我從上海來到深圳後,就一直籌備噬菌體療法的研究,並和華大基因合作開展相關項目。我印象非常深刻,在2021年的最後一天晚上9點,深圳有了第一位接受噬菌體療法的患者。之前,該患者因為嚴重的肺部感染,已經接受各種耐藥菌治療超過半年時間,還是一直臥床不起。後來通過噬菌體療法,治療效果超過預期。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來到深圳市三院後,讓我感動的是醫院上下團結,大家理念一致、行動一致,為各項研究的開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南方日報:未來一年,對於深圳市三院,我們還可以有哪些期待?


盧洪洲:未來的一年,我們在全國綜合性醫院的排名以及各項學科排名還要朝前走,服務患者的綜合能力也會快速提高,讓深圳市民想看病時,首先想到是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除了傳染病防治、器官移植外,我們還將再籌建或是開設更多的專科,以滿足患者看病就醫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重點提升對於新發傳染病的預警、診斷和應急救治能力,以「亞洲一流、國際知名」為目標,按照醫療水平國際化、環境設施現代化、醫療服務精細化、診療流程規範化、運營管理智慧化的標準,構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以及預警預測為一體的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區域綜合性醫療中心。





來源:南方日報


策劃:甘雪明 楊磊


統籌:崔璨


記者:黃思華


攝影/攝像:朱洪波


剪輯/海報:招鳳儀


編輯:文海燕 朱宗亮

關鍵字: